|
2013年1月3日,英国《卫报》和《独立报》上突然刊登了两封特殊的公开信。写信人是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收信人是英国首相卡梅伦。
信中,女总统的笔锋回溯至180年前:1833年1月3日,英国“强行从阿根廷手中掠夺”了距其14000公里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并开始在岛上殖民。克里斯蒂娜要求英国政府履行联合国1960年通过的有关结束一切形式殖民主义的决议,同阿根廷就马岛主权争端展开谈判。
面对不期而至的领土索求,英国外交部回应称,除非马岛居民有强烈的愿望,否则,在马岛主权问题上没有谈判的可能。
30年间,相互抗争不断,民族仇恨未减,而这一切,都与1982年的那场战争密切相关。
总司令铤而走险
1981年12月23日,阿根廷陆军总司令利奥波尔多·加尔铁里入主总统府玫瑰宫,成为1976年以来的第三任军人总统。
加尔铁里上台时,阿根廷社会动荡不断,民众对军政府缺乏信任,政治暴动随时可能爆发。为了稳住位子,加尔铁里想到了马岛——从1832年算起,英国人已经占领马岛近150年——夺回马岛,或可以成为稳住政权的一张牌。
1982年3月29日,20艘战舰和4000多人组成的阿根廷登陆编队开赴马岛。4月2日,阿根廷军队成功登陆马岛,并宣布收回主权。此时,整个阿根廷空前团结,各党派纷纷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停止反政府行为,集中力量对付共同的敌人。
4月2日下午,英国政府确认了阿根廷登上马岛的消息。次日,撒切尔表示,“对阿根廷宣战!”
英国战争机器迅速开动
4月5日上午,英国“无敌”号和“竞技神”号航空母舰作为特混舰队的旗舰,带领40多艘舰船开赴马岛。
5月2日下午4时,阿军万吨级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被英军两枚鱼雷击中,沉入南大西洋,随之葬身海底的还有368名官兵。阿根廷海军遭到致命打击,自此便从马岛海域销声匿迹。
阿军主力只剩下空军。5月4日,阿军一架携带了“飞鱼”导弹的“超级军旗”战斗机给英国“谢菲尔德”号致命一击,6天后,“谢菲尔德”号沉入海底。阿根廷空军备受鼓舞,5月21日一战,英军当时最新的护卫舰“热心”号被击沉,另有多艘战舰遭受损伤。
令英军庆幸的是,美国提供给阿根廷的炸弹存放了13年之久,很多落在了英舰上,却并未爆炸,但当时的阿军并没有发现这一情况。
阿空军的自杀式攻击,同样也使自己遭受了重大损失。据史料记载,飞向战场的半数阿军战斗机没能再返回基地。进入6月,它们已无法对英军特混舰队构成威胁。
登岛作战,阿军战败
自4月2日收复马岛至4月底,岛上阿军总兵力已从开始时的4000人增至1.3万人。
阿军的防御重点部署在马岛东岛东海岸,马岛首府阿根廷港就位于这里,该地区共部署了约9000人的兵力,并围绕港口和机场等地构筑了“加尔铁里防线”。英军为了避开兵力远超他们的守军,最终选定在东岛西北部登陆。
5月27日,英军发起了岛上进攻作战。按照计划,英军兵分南北两路向阿根廷港进攻。6月14日上午,英军攻克“加尔铁里防线”。此时,英军接到通知,停止进攻。当晚,阿军将领在投降文件上签下了名字。历时70多天的马岛战争以英军重新控制马岛而告终。
6月17日,加尔铁里下台,撒切尔则为英国挽回了面子和殖民地。
(《环球》2013年第2期 焦东雨)
|
|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