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看历史,弱不禁风的读书人历来不乏。“终日兀坐书房中,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皆疲软,以至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颜元叹息,岂无由哉?但是不宜扩大化、定格化,将叹息直接等同事实,从而导致参照物失真。
事实是,学识和体质全面发展的前贤也够多。诸葛亮,大学者,早年隐居隆中研读,但他尔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经得起挨饿吃苦征战。唐代那批边塞派诗人,“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天气奇寒受得了,体质自是不寻常。辛弃疾,在词坛与苏轼齐名,但你看他扛得住血火考验——“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不要误解,以为八股文选出来的就都是迂腐孱弱的范进、孔乙己。从文天祥到史可法,科举应试得第一,踏上抗战路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又何惧颠簸操劳?
至于当代,“今之学者”讲究全面发展的更为普遍。袁隆平,这位中学年代获得武汉市游泳冠军的“杂交水稻之父”,迄今依然几乎每天都抽出一小时来游泳。钟南山,北医大上学时打破了400米栏的全国纪录,如今“只要有十分钟,他就会抓紧时间锻炼”。
很多人心目中的学者形象,亟须重塑了。学者该是健壮、朝气蓬勃的,某种程度上“博士”和“大力士”是可以兼任的。因为他们多知而理性,深谙健康是人生之本,当然亦即学习之本。由于懂得运动会促进全身功能,会优化大脑活动,他们将终生学习和终生锻炼视作并行的修炼。欲真正地而非虚假地培养学者文化人,此乃必由之途。
(《今晚报》2.15 司徒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