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挖出来的四合院
 https://www.neamco.com 2013-03-30 19:48:32 来源:文摘报

    “闻声不见人,进村不见村,树冠露三分……”在河南的三门峡市陕县,这首民谣曾经广为流传,村民用歌声歌唱自己的“地下”生活。

    100多年历史的“地下四合院”

    到达距离河南省三门峡市区25公里的庙上村,首先看到的是一堵城墙,过了城墙,就能看到村里几间稀疏的房子。和中原地区很多村子楼房林立不同,庙上村大部分地方是开阔地,一览无余,但却仿佛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还能看到树梢露出。

    来到开阔地前,才看到地面上垒有一圈圈青砖墙。墙高约四五十厘米,青砖下有青瓦砌的屋檐,屋檐伸出近一米,屋檐下则是一座座“地下四合院”,院子中间栽着树。地面上的青砖墙是“拦马墙”,“拦马墙”可防雨水流到院里,也可防止地面上的行人一不小心掉进院里,还能做装饰用。现在村里共留存有81座地坑院,这些地坑院大多是100年前开挖的。

    陕县的地坑院现存不少,但像庙上村这样建造时间长,又遗存这么多建筑群的实属罕见。在陕县,住地坑院已有4000多年历史,除了地坑院成本低“只要掏力气就行”外,还同当地特殊的地貌有关,这里的黄土主要由石英和粉沙构成,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抗震等作用,为挖掘地坑院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穴居”生活赛神仙

    “远看像到鬼门关,住进赛过活神仙。”村民就是这么形容住地坑的生活。

    顺着拐弯坡道下去,迈过大门门槛就进入了地坑院。地坑院里的第一个窑洞是水井洞,凡地坑院都有一眼水井,这里的水井一般30多米深,用辘轳往上绞水。院里共有10孔窑洞,4孔窑洞住人。地坑院里的窑洞很有讲究,哪个窑洞窗户多,门高大,说明这孔窑洞是主窑,一般是老人住主窑,晚辈都在其他的窑洞里住。进入村民居住的窑洞,一股暖意包围全身。在住人的窑洞里还套着个小窑洞,小窑洞的主要作用是防土匪。1944年日本鬼子来村里进行大屠杀,就有人藏在小窑洞里,没有被鬼子发现,由此躲过一劫。

    除了住人的窑洞外,另外几个窑洞充当厨房、喂牲口房、茅坑房用,厨房的窑洞里边有排烟管通到地面。在院子中间还有一眼窨井,窨井一般挖有6米多深,下雨时,院里的水都流进窨井里,就不会倒灌在窑洞中了。

    比起宽敞明亮的现代楼房,窑洞有些暗,通风也不好,但是住窑洞却是冬暖夏凉,并且非常安静。

    挖地坑的技艺面临失传

    挖地坑院是团结协作的结果,每家挖地坑院都是众乡亲齐上阵。挖地坑院先要挖天井,一般20个人1个月就能把天井挖成,挖窑洞5个人5天就能挖出一孔窑。但挖窑洞不能一下子挖完,那样容易塌,必须先挖一面的一个窑洞,然后再挖其他面的,最多一次在四周挖3个窑洞,挖完后,让挖好的窑洞自然干燥,等上一两年后,再挖其他窑洞,一个地坑院完全挖好往往要四五年时间。

    陕县地坑院历史悠久,南宋时期的《西征道里记》记载:“自荥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其中“系牛马,置碾磨,积粟凿井,无不可者”。

    陕县一带有“人就是窑”的说法,人走窑就会塌。可现实是,目前居住在地坑院的都是老人和家庭贫困者,很多人已不在地坑院里居住。一些人离开后,地坑院坍塌,甚至有人为推平地坑院的情况发生。

    地坑院建造涉及土工、木工、瓦工等多个工种,目前这方面的技师还有不少依然健在,但如果没有人学习继承这门技艺,它就将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大河报》3.19 李帅)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