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作为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人称它为中国的《哈姆雷特》,伏尔泰曾将之改编为《中国孤儿》,王国维则认为其“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说的都是它作为经典的价值。
改编《赵氏孤儿》,无疑难度很大。元代杂剧《赵氏孤儿》主要取材《史记》:晋国文臣赵盾因与大将屠岸贾有隙,满门三百口亲丁净被屠岸贾冤杀,只留下一个孤儿。这个孤儿,成为这个家族讨回正义的唯一寄托。于是,谁抱起这个婴儿,原本的生活就会被彻底毁坏。从门客兼医人程婴,到大将韩厥、好友公孙杵臼,或为承诺,或因义愤,或重友情,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这场拯救孤儿的行动中。
《赵氏孤儿》改编的关键是如何处理程婴的主动献子。程婴违背人性的选择,是这部悲剧的关键所在。电视剧对此段的处理,比较严谨、合情合理。
电视剧《赵氏孤儿案》虽做了很多改编,在人物形象、戏剧冲突上增加了很多细节,但还是尊重原剧之魂的,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复仇与正义的价值认知。儒家把个人的复仇,也看做是彰显正义与天道的一种合理手段,所谓“善恶有报,不是不报”。《赵氏孤儿》的几位义士,其实是在替天行道。
近年影视剧改编历史经典常常遭遇各种质疑。对经典究竟是忠实还是创新,成为核心焦点。改编者几乎都声称自己更尊重原著的精神,哪怕是有所创新,也把它标榜为更贴近历史真实的解读。如何让经典记忆与当下的审美潮流,做到尽可能完美的对接,是所有创作者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说,《赵氏孤儿案》尊重了原著所展示的文化价值,尽最大可能还原了人物和故事。不哗众取宠,不刻意改变人们对经典的印象,不故意扭曲人物形象个性,不背离经典所表现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一个戏说历史成为潮流的年代,能做到这些已经不易。
(《人民日报》3.22 叶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