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风筝,人类最早的飞行器
 https://www.neamco.com 2013-04-06 17:14:00 来源:文摘报

    又是一年清明到。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清明放飞风筝的习俗。据《清嘉录》记载:“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华盛顿美国国家航空博物馆中赫然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风筝起源曾存各种说法

    风筝的名称很多,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称谓。在中国古代,纸鸢、纸鹞长期以来是风筝的主要名称。南方称风筝为“鹞”,北方叫风筝为“鸢”(音yuān)。“鹞”和“鸢”是同一种飞禽,即鹞鹰。这种鸟能长时间在空中平展双翅,盘旋不已,翅膀却一动不动,和风筝很相似,于是人们便把风筝称之为“鹞”或“鸢”。

    “风筝”一名,始见于五代。清代至今,风筝一词取代了所有的称号,成为现在统一的名字。

    关于风筝的起源,各种说法不一而足。柴茂智所著《风筝史话》中记载到:有人认为春秋时的木鸢便是纸鸢的雏形;有人则认为纸鸢创始于汉初,发明者为韩信;还有人认为南北朝时“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鸢”是风筝的起源。

    有史料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公输般(鲁班)曾仿照高空盘旋的鹞鹰,制成木鸢,飞往宋城上空以侦察敌情。但又有墨子用三年时间造成木鸢起飞的传说。清代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中讲到风筝的起源时,就认为这种木鸢是风筝的雏形。

    还有一种传说称,楚汉相争时,项羽的楚军被围于垓下,为了瓦解楚军,韩信制造了一个牛皮大风筝,载善吹笛者飞临楚军上空,吹奏楚曲,引动楚军思乡之情,使江东八千子弟,军心涣散,尽皆散去。

    而南北朝时“羊车儿献策作纸鸢”,讲的是这样一则故事。据说南朝萧梁时,侯景叛乱,包围了京都建康,攻开了外城,皇帝百官都被困于台城内,与援军音讯隔绝。这时“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鸢”,在几十个风筝上题写求援信,借西北风放将出去。风筝上写明,有人拾到风筝并送给援军,可以得到一百两银子的报酬。梁太子萧纲亲自带人把风筝放了出去。

    于培杰在所著《漫话风筝》一书中认为,前面两种说法并不可信,而南北朝时“羊车儿献策作纸鸢”则很有可能。风筝最初被称为“纸鸦”、“纸鸢”,其发明时间必定在造纸术已经产生并且纸张普及到一定程度之后。公元549年梁太子萧纲放风筝求援军只是风筝在军事上的应用,风筝发明时间当在此之前。因此,可以推测风筝诞生的大致时间为魏晋时期。

    唐宋年间风筝已十分流行

    在北齐的历史上,还有用风筝杀人的耸人听闻记载。文宣帝高洋(公元550~559年在位)是位极其荒淫的暴君。他大规模地屠杀北魏拓跋氏和元氏两个家族。北朝时佛教盛行,高洋在参加庆祝佛教圣职授任的仪式时,想出了一种“放生”的杀人手段。“放生”的“活物”就是拓跋氏和元氏两个家族的人。高洋逼他们在身上绑上翅膀,做成风筝状,让他们从八丈高的台上(约26米)跳下去。结果可想而知,被“放生”者一个接一个地摔死了。据说,公元559年,一位原魏国的王子又被送上“放生”台,他非常幸运,随风筝在空中飘游了几里远后,竟落到地上逃生了。

    至迟在唐代,放风筝就已经成了相当普遍的活动,不论民间还是宫廷,都对风筝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就曾在山东蓬莱观看“八仙过海”风筝的放飞。唐代风筝的制作水平很高,宫廷风筝有的还用丝绢扎制,不但可以白天放飞,而且晚上可把五彩灯笼挂在风筝上,放到空中去。

    到宋代,风筝更为流行。宋徽宗赵佶就是一个风筝爱好者。他不但在“禁中放纸鸢”,而且据说还主持编写了一本《宣和风筝谱》,这是我国历史上已知的关于风筝的第一部专著。据说该书共两册,对风筝的绑扎、绘制技术及材料的选用等都有详细介绍。

    明初幻想用风筝、火箭飞行

    1987年,吉林省怀德县毛城子乡许菜园子屯出土了一面金代放风筝的纹铜镜。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件我国古代风筝形象的实物资料。

    明朝初年,有人在风筝上安装火药,点燃盘香放飞到敌营上空,盘香燃尽点燃引信,火药立即爆炸,这便是有名的“神火飞鸦”。

    在外国人赫伯特·瑟姆所著的书中写道,14世纪末年(明太祖洪武年间),有一个叫王古的人,在一把椅子上装上47支大火箭。人坐在椅子上,两手各拿一只大风筝。他设想同时点燃47支火箭就可以把他连同椅子一起送上天,然后再利用风筝飞向前方,平稳着陆,结果没有成功。为了纪念王古,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王古山”。

    “祈福”与“放晦气”

    有些地区,放风筝时要举行隆重仪式,于村头摆案设香,村民一齐祈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风筝上画出神像,由“童男子”放飞,认为这样可以降魔除妖。当地人最忌风筝断线或摔落,他们认为这会把福气带走或毁灭;风筝如果落到别人家的房屋上或院子里,会给房主带来福音,叫做“吉祥临门”;而风筝的主人则要千方百计地向房主讨还风筝,以求取回福气;房主如实在留不住风筝,就在风筝上扎一个洞再还给失主,表示已将福气和吉祥留下了。

    与这种风俗相反的是“放晦气”的风俗。放晦气又称“放公灾”,就是放飞者把自己的不幸、烦恼和灾难写在风筝上,风筝升空后有意扯断或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飘走,这样也就把“晦气”放走了。风筝落入谁家,谁家便认为沾上了晦气,是不吉利的事。房主会将风筝扯乱烧毁,表示已经驱走晦气。

    曹雪芹为风筝著书

    《红楼梦》中有关风筝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也知道,曹雪芹写过一本关于风筝的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全面介绍了关于风筝制作的工艺技巧。尽管流传下来的该书已残缺不全,但从扎绘风筝歌诀(包括附注)来看,曹雪芹在风筝制作方面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关于此书写作的缘起,还有一则故事。

    据说有一年年关将近之际,曹雪芹的老朋友于景廉来访。于景廉从军服役期间脚受了伤,人们称呼他为“于瘸子”,平日只能靠卖画为生。二人见面叙谈家事,于景廉惨然说道:“我家已经断炊三天了,儿女年幼,每每啼饥号寒,这种状况简直叫人求死而不得啊!”

    曹雪芹听了朋友的话十分难过,而当时雪芹自己也处在“举家食粥”的困窘境地。交谈中,于景廉偶然说到:“某公子购买风筝,一出手就是数十两银子,这些钱足够我家几个月的开支。”说完慨叹不已。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雪芹立刻为于景廉扎了好几个风筝,次日让他带走了。

    这年除夕,于景廉冒着大雪来到曹雪芹家,带来了很多酒肉蔬菜,并喜气洋洋地告诉曹雪芹:“没想到,三五个风筝竟卖了许多银两,所得酬金,自当共享。”

    曹雪芹心中也感到一阵说不出的欣慰。他进一步想到,天下那些鳏寡孤独废疾的可怜人,倘若学到一点扎风筝的手艺,或者也能借此讨点生活,于是便动笔撰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将风筝制作技巧传给世人。

    你会放风筝吗

    小型风筝可以一人放飞,多数情况下需要助跑,即将风筝面迎风向上抛起,立即扯动放飞线迎风奔跑。

    两个人合作放飞把握性更大一些,一人手持放飞线,助手在10~20米远的下风处,手持风筝后面中心骨条,迎风站立在风筝的背面或侧面,将风筝举起与肩平,并使风筝向上5度至10度。另一人手持线拐子,在同一瞬间,助手抛出风筝,放飞者牵动线绳并助跑。刚放飞时,还要根据风筝飞升的情况,放一段线,停一停,并把风筝线轻轻一拉一松地帮助风筝上升。

    关于风筝放飞,人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其中京津风筝艺人的四句口诀颇有概括性:

    风筝下沉,则轻提之;

    风筝倾斜,则徐带之;

    风筝右偏,则右掖之;

    风筝左偏,则左掖之。

    意思是:当风筝下沉时,要轻轻地向上提拉风筝线;当风筝倾斜时,要把手高高举起慢慢向后拉,加大兜风力而使风筝上升;当风筝向右偏时,就将风筝线向右横拉;当风筝向左偏时,就将风筝线向左横拉。

    (《北京日报》4.3 凌光)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