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在不同的时代,与政治、社会的关系是不同的,它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19世纪,西方文学界写实主义流行,文学对社会、对政府的批评非常直接,比如左拉这样的作家,就是以反抗权力、揭露现实而知名。到了现代之后,文学于社会、政治的关系变得多元,越来越多的文学家开始探索人的精神领域,对现实的关注则有所削弱。
这样的变化当然是有原因的。在西方主流世界中,政治所面临的问题已经弱化,民主等普遍价值基本上已经实现,权力和社会的矛盾已经不再是民主国家中文学的主题。他们的文学家们,开始关注现代性给人带来的影响,比如女权主义、环保主义等,出现了非常多的分化。在这种分化之下,许多局部的问题成了他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既然政治权力对社会的影响不再是西方文学的主流,那么为什么诺贝尔奖还时常颁给集权社会中那些反对集权的作家呢?实际上,诺奖的视野是世界性的,单单在西方主流世界,这些诺奖获得者的作品,其实并非主流,原因如前。
中国文学在今天和世界的联系已日趋紧密,许多作家关注西方作家所关注的问题,但实际上,这种接轨并不一定就是好的。中国当前的文学问题,和西方19世纪的问题有不少相似之处,相对来说,还处在较浅的层次。而文学的形态取决于诞生它的土壤,中国作家与西方作家相比,因为教育的欠缺,很多时候无法判断社会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以为关注西方作家关注的问题,就是走在世界的前列,就和世界接轨了,其实不然。在不同的土壤中,问题也是不同的。西方作家关注那些东西,因为那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但对我们来说就未必。因为文学是不能接轨的。
(《北京晨报》4.7 叶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