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节目,一个一岁的孩子,因为烫伤被遗弃在医院,父母无钱医治,留下一封信后就在人间蒸发。一群素不相识的网友联络起来,为这个可怜的孩子筹集医疗费用,还轮流护理这个孩子。一个父母都不管的人,一些素不相识的人竟然承担起父母的重任,该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我左思右想,恐怕只有善良两字可以解释。
那么,善来自何处呢?来自人的恻隐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是什么?用孔子的话讲,就是爱人。孟子打过一个比方,说一个孩子落进水里,大人见到施之援手,拉他上岸,并不是那个人和小孩家长关系密切或者是想讨好孩子的家长,而是那个人有恻隐之心。
20多年前,我有一个朋友,一天我们几个人一同下饭馆,正兴高采烈地品味美味佳肴,这时来了一个乞丐,伸出他那并不洁净的手。同桌的一位非常厌恶地连续说了几个字去、去、去,正在乞丐失望地转身之际,我那位朋友从兜里掏出钱给了那位乞丐。刚才赶人的那位不满地说,这些人不值得同情。好像对他们了如指掌的样子。我那位朋友颇为动情地说,说不上哪天我也会沦落到这一步。
也就是说推己及人的心理,可以助长人的善良。当然,行善之人行善的时候,并不指望立刻得到回报,他们只是表达自己的内心。所以我们不妨说,善良来自人们的内心,来自人们的内在需求。
(《今晚报》3.9 刘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