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聚焦 社会 法制 健康 文坛 学林 环球 万象 文体 生活 科技 财经 养生 解密 人物 地理 特别推荐

人人都爱“到此一游”
 https://www.neamco.com 2013-06-06 10:29:42 来源:文摘报

    丁锦昊,南京一名普通初中生,因在埃及卢克索神庙上刻了“丁锦昊到此一游”7个汉字而被人熟知。随之,“刻字留名”、“到此一游”成了公共话题。

    “到此一游”遍布国内外

    丁锦昊不是第一个在名胜古迹上涂写“到此一游”的人。在长城,几乎每一块砖头都是签名板,宣示内容不只局限于“到此一游”,还包括“×××,我爱你”、“永结同心”等。这些句式还频繁出现在故宫的窗户上、秦始皇兵马俑的土堆上,甚至连三亚大东海广场的仙人掌、海口万绿园的斑竹等植物都不放过。

    不只是中国人有这习惯,长城上还充斥着各国语言,但他们不喜欢写“I am here”、“×××,I love you”等,他们更喜欢直接签名。1999年,悉尼奥运会一名建设者趁游泳场馆施工之际,在泳池底部偷偷刻上了他和他爱人的名字,一年后,奥运比赛直播,电视镜头让他扬名全世界。

    网友“子夜的昙”说,她到过不少国家旅游,发现外国人比中国人还喜欢涂鸦。日本人在意大利教堂涂鸦,已经公开道歉过好多次了。郑州市民关先生也说,他在德国参观柏林墙时,发现墙面上被各种各样的涂鸦占据。 

    中国“到此一游”溯源

    中国人喜欢刻字留名,古已有之。

    当年秦始皇不管巡视到何处都要“勒石载功”。一次,他登游泰山,立巨碑,颂自己统一天下功德,记“到此一游”盛事。之后,历代皇帝巡视、游览时也都少不了题字、留名的环节,这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一种炫耀。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留下“到此一游”最多的君王。早先,“西湖十景”每一景边上,都有一个御碑亭,亭中御碑正面是康熙题的景点名,背面是乾隆为景点题的一首诗。

    题字赋诗留名的另一庞大群体,还有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唐代的崔颢在游览黄鹤楼时题下了《黄鹤楼》。另有苏东坡游庐山题诗与西林壁,其诗名即为《题西林壁》。而今,游客没有古人的文学才气,但又想抒怀感情,变成了最直白无力的“××到此一游”。

    若论起“到此一游”的鼻祖,恐怕要数齐天大圣孙悟空了。它一个筋斗翻到如来佛祖的五指边时,留下的“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大字,可谓气势磅礴。有网友调侃称:“国人都怪吴承恩让孙悟空开创了到此一游之先河,却没能领会到作者的本意:孙悟空写完字后服刑500年,不管食宿、全年无休、无假释、无缓刑,每天负重惩罚,这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

    谁钟爱“到此一游”

    心理学家认为,在名胜古迹上刻字留名的行为带有炫耀心理。刻下“到此一游”,首先向世界表明了自我的存在,其次是想告知后来者,我先于你。

    在炫耀心理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意味,那就是人们对于社会存在价值的渴求。如何证明自己是社会公认的人,证明自己的社会存在价值,这是人在解决生存需求之后必然探寻的高级需求。

    喜欢刻写“到此一游”的人们,除了心理因素影响和法制观念淡薄外,最重要的是,初级阶段的人们还没有明白旅游的真谛,不知道旅游究竟是为了寻找自己的身心感受,还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曾经到过?于是,大家普遍看到游人在各个景点,除了比个2的姿势照相之外,便是刻字留念。这种以混存在感为目的的旅行,比起抱本书在海边读,或对着高原明媚的阳光打呼噜,或借辆自行车去晒得满身油亮,相差太远。

    这些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因为“少见”才会有的“多怪”,是一种初级阶段的状态。对旅游的见识,需要一点点地积累;对文化的景仰,需要一步步地学习;而对法规的敬畏,需要法制逐渐完善并严格执行。这些都是需要过程的。如何杜绝“到此一游”

    有人提议给文物加装护栏,能避免类似事件发生。这在博物馆也许可以实现,但在希腊、埃及那样遍地是文物的国度,护栏如何装?如同给长城装护栏,那只能戒严,外人不得靠近了。

    也有不少网友在微博上展开了“随手拍到此一游”活动,曝光国内名胜景点的“伤疤”,以此警醒游客。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就是网络的力量使他受压于整个社会时,公众也从中学到了关于历史、公德的价值和意义。而要解决此类不文明现象的根本,还有赖于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地跟上,使其不仅仅停留在曝光和网络义愤的层面。

    还有人提议采用高科技投影及如今微博、微信流行的随手拍方法,满足“到此一游”之心。这倒是个不错的办法。有景区表示,正在策划“到此一游签名墙”,既满足游客们“到此一游”的虚荣心,又保护名胜古迹不受污染。  

    (新浪博客5.26 6.2 江中沙洲 曾颖 )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字体: ]  [打印]  [关闭] 
 编者互动
 订阅购买
五朵金花

  《文摘报》集萃之《家庭养生》、《百病自疗》、《医生札记》、《法服务》、《作品屋》、均从近年《文摘报》中精选精编而成。
每本约200页 ,均为32开,定价:18元/本。全套5本。

合订本
2007年|2008年|2009年
订阅广告(破季)
 您喜欢的版
时政要闻 社会广角 法制纵横
健康之友 文坛走笔 学林漫步
环球博览 人间万象 文体时空
生活百科 科技视野 财经点击
运动养生 往事解密 人生舞台
人文地理 特别推荐 新闻聚焦


友情链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人民搜索盘古搜索百度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
版权合作 | 各地代印点 | 广告刊列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