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秋雨洒在浙江桐乡——这一片孕育了文学巨匠茅盾的文化沃土上,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就在茅盾故乡古老的社戏台上颁奖.《尘埃落定》,《某人三部曲》,《长,限歌》,《抉择》的作者阿来,王旭烽,王安忆和张平撑着伞在而中静静站立,无边细雨滋润着那一片土地。在电视上看到这一场景令人感动,它让我感受到一种丰厚润泽的文化底蕴,那是文学的底蕴,也就是茅盾文学奖的底蕴。
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首推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写的是遥远神秘的西藏。藏族作家阿来以他特有的忧势与独特的眼光,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好读的故事,这从标题上就能看出来:野画眉;心房上的花;杀;大地在摇晃——作者“我”是个傻子,不爱不恨。在人们从不停歇地折腾的时候,他无法折腾。在他跟里,世界其实挺简单的,情欲就是情欲,饥饿就是饥饿,别人用战争,运动不停地折腾,他在一旁傻笑。这样的形象我们在韩少功的代表作《爸爸爸》中看过,也在美国名片《阿甘正传》中看过,这样的傻子其实是大留若愚的佛。在《尘埃落定》中,傻子牵引着所有阅读者的目光,他带领我们穿越时间与空间,穿越大地与民族,让我们看到一样的山川与河流,一样的空气与阳光,一样的牲畜与人民。阿来没有写藏汉历史渊源,也不写宗教信仰,他写了生存最本质的东西:一片地域,一种气候,一次情欲与谋杀,一场权力更叠与文化渗透。这是世界各地各民族剥去外表形式之后最本质最普遍的东西,也是人类的共同点,生存从本质上来讲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一思想理念全融化在阿来绘制的雪域高原神秘画卷中,使整部作品开阔,深邃,洋溢着诗歌动人心魄的魅力.一种史诗般的魅力。这样文化底蕴深厚的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是当之无愧的。另一部获奖作品《茶人三部曲》也是这样。《茶人三部曲》作者王旭烽是浙江人,她自小生活在这片底蕴丰厚的土地上,民族文化精神不但通过教育,也通过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一点一滴地浸入到她骨髓中去,使她的品位品格情怀情调乃至艺术观审美观都与这片土地密不可分。王旭烽在大学里学的是历史专业.这给她运笔平添一层厚重的历史沧桑。大学毕业后她调入浙江茶叶博物馆,开始接触到茶叶这个最具民族性审美又是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东西。通过翻阅大量的茶叶发展历史资料,对中国茶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王旭烽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感觉都被调动起来:中国的茶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茶叶里面最能品味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滋味,一种苫涩的滋味。《茶人三部曲》的《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和《筑草为城》三部精彩的长篇小说,用编年史的形式,用精致的甚至大量欧化的文学语言来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茶叶发展史和某人沉浮史。而这一切是在江浙清新秀丽的江南情调中展开,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民族色彩.读来令人美不胜收。王旭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不过是一片茶叶——”这真是最精彩的诗的语言。
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作为一部城市题材入选的,但给人的感觉似是在写乡镇生活。中国的城市文明并不发达,近年来虽说每个城市都在一夜之间大厦林立,但市民在文化层面上还一时无法跟上城市飞速发展的步伐,《长恨歌》背景是从四十年代大上海写起,王安忆的笔有着非见的魔力,她把王琦瑶——这个生活在上海屋檐下的女性的生活写得丝丝入扣滴水不漏。那是一片比生活本身更真实的生活,让人不知不觉沉入其中无力自拔。王安忆是新时期著名作家,有思想有深度,获茅盾文学奖无可争议。但具体到这一部《长恨歌》,总觉得缺少一点什么。类似的长篇小说,她早期有《六九届初中生》,近期有《富萍》。我惊讶王安忆对生活对人性的准确把握与表达,但太琐碎了一点,略显单薄。更何况《长恨歌》是用以往零碎材料串成的,掂在手中,总以为缺乏一种厚重感。《抉择》入选让人意外,可又在情理之中。这是本届茅盾文学奖入选的唯一一部现实题材,以反腐败为主旨,根据它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家喻户晓。作者张平对社会热点犹为敏感.,写过许多关注民生民情的作品,但他的作品语言平淡,人物单薄,以起伏跌宕催人泪下的情节取胜,《生死抉择》仍是这样,它能获得全国文学最高奖,文学以外的因素起的作用更大些,这同时也反映了文学奖评选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何把握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其实单就思想性来说,《生死抉择》也是有欠缺的,它只写出了腐败社会现象,而没有深挖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总的来说,这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是客观公正地反映了近两年来长篇小说的创作水平,但最客观公正的应该是时间,也只能是的间,全世界金猫金狗奖不知评了多少。经过时间的淘洗冲涮,如今还剩下多少呢?阿来曾说过:人在时间面前有一种恐怖。我忽然明白他为什么要将书取名为《尘埃落定》了,世事尘埃总是此伏彼起冷热无常,尘埃落定才见分晓。多年以后我们回头来看这一届届评奖,感觉也是如此吧:尘埃落定,一切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