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聚薪传火的学术名门

2001-03-10 09:32:00 来源:博览群书 郑艺 青轩 我有话说

学术史的研究,最近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比如关于“文化名门世家”的讨论,日益受到重视。黄兴涛在为“文化名门世家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写的《序》中说,如果我们将视线定格在晚清以来的文化界,会发现在一个个熟悉的、响亮的名字背后,往往存在着值得重视的家族文化纽带。“这种背景就像一根根银线,把一个个耀眼的文化明星和学术巨子们贯穿起来。”并认为,“挟取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学术名门进行专门考察,除了能更好地认识那些成就非凡的文化名人,他们的文化贡献及其所涉及的文化领域之外,还能有助于了解其所处时代的学术风气和文化时尚。”
  
  诚然,“文化世家”是晚清以来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现象。可是,由于清末民初以来的学术文化,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家学渊源、私家授徒到现代学校教育和学术传承的转换。因而我们同样会发现,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个个学坛明星,往往也是与学术大师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学术名门”。比如胡适,他用那“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学术思想?将衣钵传给了傅斯年、顾颉刚、吴晗、罗尔纲、唐德刚等现代中国的史学大家;顾颉刚呢,他1923年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浸染了一代学人,罗根泽、刘节、杨宽等学者,甚至老一辈的吕思勉先生都纷纷加入疑古辨伪的行列,这就是蜚声士林的古史辨派。他更善于识拔奖掖青年学子,于是培养出了谭其骧、何定生、童书业、杨向奎、朱士嘉等学者;如今,顾颉刚的弟子们又各自带出了自己的学生,支撑着当今的中国史坛。顾门弟子葛剑雄最近在接受采访,谈到其业师谭其骧时不无自信地说:“谭先生在世时经常对我们说,他希望我们能超过他,……在某些领域,我的工作应该说已超过或者发展了谭先生的工作,我们这些学生现在在整体上应该说已超过了谭先生的学问。”(薛原《谨记嘱托,聚薪传火——记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载《书与人》2000年6期)显然,这样的学术师承圈也应该纳入学术史研究的视野。
  
  梳理学术师承圈对于学术史研究的意义,一方面,有益于彰显学术大师们在学术地图上所占的比例与地位,给他们带来荣耀。1943年,罗尔纲的《师门辱教记》由重庆独立出版社初版,胡适后来在致罗尔纲的信中说,这本小书带给他的荣耀,比他得到35个名誉博士还要光荣。1958年12月,胡适还将该书书名改为《师门五年记》,自费印刷作为自己六十八岁生日对贺寿的人回礼之用,可见该书在胡适心目中的地位。王学典和孙廷杰合著的《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7月版)也以大量的资料佐证“在民国的史学界……长期坐第一把交椅的是顾颉刚”,“疑古学派几乎笼罩了全中国的历史界……当日中国在各大学的势力几乎全为疑古学派所把持”的图景。
  
  可事实上,在不同的学派手里,学术地图的边界毕竟是不确定的。因而,梳理学术师承圈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启迪后学者,彰显先贤们的治学方法、道德品性和人格精神,展示学术文化是如何在一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