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后文化研究是国际社会科学热门研究领域之一,美国文化研究是国内美国学较以往受到重视的领域。美国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学科疆界已经很难划定,国内美国学主流学者几乎都参与了关于美国文化价值观的讨论。宽泛一点讲,国内从事美国文化研究的除了职业研究人员外,还包括大专院校的教师,新闻记者,作家,留学生……然而,1990年以后美国文化研究在中国的严肃学术成果仍然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为主的主流专业学者所取得的。目前为一个学术领域做统计式的回顾几乎成为不可能办的事了?信息的泛滥难免让这样的工作挂一漏万。况且,是不是所有的学术成品都有价值回顾一番还是个问题。做“1990年以后美国文化研究在中国”这样的文章,也只能就笔者目力所及,检其要而叙之,顾不得照顾一些同行了,也许他们的成果本来是很出色的。
1990年以后美国文化研究在中国摆脱不了国际学术大气候的影响,说得再白一点就是摆脱不了西方学术潮流的影响。经过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热之后,西方学术界展开了所谓“文化研究”。九十年代以后的文化研究把从前受到冷遇的的非主流领域尽纳入其中,什么殖民地话语啊,少数民族话语啊,第三世界批评啊,消费文学、大众传媒等无所不包。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王宁引西蒙·杜林编《文化研究读本》“导论”的话说:“文化研究并非一门学科,它既不拥有一种定义明确的方法论,也没有供研究者切入进行探究的界线明晰的领域。文化研究……尤其是对当代文化的研究。”1990年以后的文化研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文化研究的对象并非高雅的精英文化,而是通俗的大众文化。”?王宁著《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比较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一卷第30页?。文化研究的全球化打破了西方文化“中心”论的状态,也引起西方一些主流学者的担心,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中国学者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亨廷顿的观点为西方‘后殖民主义’战略提供了又一理论基础。”?王宁?亨廷顿是“利用文化上文明上的霸权主义,殖民主义来继续保持西方强权”。?姜义华语,见王缉思主编《文明与国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259页?。与文化冲突性的主张相对应的是文化相对性的主张,文化相对主义的前提是文化多元主义。1990年以后“多元文化主义”是美国文化研究在中国的重镇之一,参与的学者几乎广及美国研究各个领域,其中较集中的成果是朱世达主编的《当代美国文化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的文化部分。该书的著述框架突破了狭义文化定义,把美国文化放在美国政治制度和社会背景下加以考察,同时又阐明文化对美国政治和社会的影响。这种交叉的研究视角体现在第一章“世纪之交的美国”里的“从社会文化视角4看1996年美国总统大选”和“克林顿弹劾案的政治和文化意义——1998年美国政治”等论文中。《当代美国文化与社会》还涉及女性主义思潮,美国毒品文化和同性恋文化等“边缘文化”研究。不过,笔者以为,这本书的重点仍在美国价值观,美国主流文化,多元文化主义等问题的研究上,这部分的成果主要是朱世达取得的。在“美国社会的文化矛盾”和“美国社会中的文化断裂”等文章里,朱世达的主要观点为:美国社会的“自适能力使美国的主流文化能得以不断地调整自己,修正自己对付它的内在的结构性的文化矛盾。”朱世达的观点也受到文化相对主义的影响,他对美国多元文化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任何文化歧异不会发展为影响美国归属性的战争”,“有关美国归属性的演进与变化是在美国主流价值和信条的范围内进行的,它不会损害美国的民主原则、政体、价值、共同的理想和语言”。朱世达著《当代美国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4月?是王缉思主编“当代美国丛书”之一,该书分六个章节研究美国文化的渊源,战后美国意识形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美国文学,美国美术,美国音乐和美国新闻。该书的序阐发了作者对美国文化的独立思考。作者认为:“美国文化发展到爱默生,真正实现了本土化,也就是说,在美国本土,在这么一个移民国家中,真正有了自己的,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美国文化。”随着现代主义的盛行,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也走向世界。“由于其现代性、通俗性、娱乐性,由于其贴近人性,美国文化得到许多国家人民,特别是年轻人的认同。”作者认为美国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开放性”,“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实验性”,知识分子的疏离和异化也是美国文化的特点。美国文化存在形式极端的现象,存在“精英文化的边缘化倾向”。朱世达认为欧洲文化对美国政治文化、人权观念和市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很大,欧洲文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容质疑的”。受泛文化观念的影响,《当代美国文化》的作者也未将自己的研究限于狭义文化研究,他认为“根据美国文化的心理趋向,按照美国文化构成的方式及其稳定的特征,基督传统、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的三大要素”。作者把美国文化的历史渊源溯至清教主义:“美国文化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对清教主义再思考的一个演变的历史”。美
国的自由主义思想源自欧洲,“自由主义可以说构成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基础”。作者认为美国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个人主义,“它最雄辩地、实在地、真正地描述了美国思想”。此外,《当代美国文化》还就中产阶级对美国文化环境的影响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中产阶级趣味或中产阶级文化应该是美国当代文化的代表。”《当代美国文化》是近来美国文化研究在中国的最新成果。
1990年以后美国文化研究尤其是美国主流文化研究的突出成果有一部分是研究国际关系的政治学者取得的。除了上述《文明与国际政治》外,王缉思主编的《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版),资中筠主编的《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三联书店2000年4月版?以及王勇著《最惠国待遇的回合——1989—1997年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5月版)等书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把握都非常到位,研究也非常深入。《高处不胜寒》在研究美国对外战略时考虑了“思想因素”和“精神基础”?文化价值观?,认为“特定时期……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决定了政治斗争的内容,产生了国内外政策调整的需要。”《冷眼向洋》主张研究美国要“从它的人文条件和独特的发展道路的一个侧面来探索其‘何以故’”,所谓人文条件主要就是文化因素。单篇文章研究美国文化有独到见解的我以为有金灿荣的《政治文化分裂与美国政局演变》(见朱世达主编《当代美国文化与社会》)等,文章认为“包括政治进程在内的美国社会各方面的未来发展,仍将在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非主流社会与主流社会的对峙中展开。”“中华美国学丛书”收入陶文钊、陈永祥主编的《中美文化交流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该书所收论文分领域行业分析考察中国人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和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该书编者认为“文化关系在中美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文化对中国社会历来影响甚大”,“在美国多元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亚裔文化(包括中国文化)起了很大作用”。国内研究中美文化关系的“成果尚不很多”,许多领域“尚未涉及”。《中美文化交流论集》起了开拓作用。
罗钢、刘象愚主编的《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之一,2000年9月版)“前言:文化研究的历史,理论与方法”总结了九十年代后文化研究的倾向:文化研究注重当代文化;文化研究注重以影视为媒体的大众文化;文化研究注重边缘文化和亚文化;文化研究关注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文化研究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美国文化研究在中国也呈现上述特点,诸如对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的研究,对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研究和同性恋文化的研究和毒品文化的研究等,这些成果就难以记数了。笔者书架上放的成本的书就有陈永国著《美国南方文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孙有中、庄锡昌著《细说美利坚》?文汇出版社1997年5月?,王纯才编《牛仔美国》(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蔡骏等著《现代美国大众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月),黄明哲等著《梦想与尘世——二十世纪美国文化》(东方出版社1999年4月)等……这些书虽然缺乏理论深度,但却有广远社会影响。有关美国文化的普及性读物已经难以记数,涉及美国文化的书籍和研究更是以天文数字计了,这里不赘。
本文想强调一下的是:1990年后美国文化研究在中国有两个副产品:一个是西方学者相关研究的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这方面有代表性的可以提一下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和萨义德的《东方学》(三联书店),亨特的《文化战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格尔茨的《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类的文选就更不计其数了,简直可以单独成立一个阅览室供陈列。第二个副产品是美国历史上较有影响的文本汇编,如杨自伍主编的《美国文化选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潘绍中主编的《美国文化与文学选集》(商务印书馆)和《美国赖以立国的文本》(海南出版社)等,后一种虽为外国人编辑,但中文本加进中国学者的主观意志。
九十年代的美国文化研究还影响了中国的美国文学研究。与以前相比,1990年后的美国文学研究视野更开阔,方法更灵活,理论更多元。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可以说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研究的组成部分,难分彼此了。美国少数族裔的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乃至同性恋文学以及其他形式的通俗文学文本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美国文学史和美国作品集的编排都照顾到广泛性和边缘性,这无一不是美国文化研究乃至全球文化研究的结果。关于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影响,笔者可以举盛宁的著述为例子。盛宁在九十年代初完成专著《20世纪美国文论》,从题目可以看出学科的分界线。1997年出版的《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三联书店?就不能把盛宁的成果划在“文学研究”的范围了。这部专著不能说是“美国文化研究”,但若要是总结1990年后美国文化研究在中国,还不能绕过这本书。盛宁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至少有两个对象?詹明信和哈桑?是美国人。盛宁的这本专著本身也是对国内十五年来后现代主义研究的总结。他认为这些年来国内“在对西方思潮的热点进行考察时只把具体的理论概念、论点和命题抽出,不太注意这些观点和说法所产生的背景和语境,不太注意这些观点和说法的背后更隐蔽的动机和所指,因而有意无意地将本来是有特定所指的概念当作了某种普遍性的命题。”盛宁赞同这样的提法:“把‘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切入口,着实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现状来一番从里到外的考察和审视”。盛宁的研究属于文化哲学的范畴,在“美国文化研究”领域里属于有理论深度的那一种。
国内美国文化研究如果算上写给学生和非专业人员看的“美国文化概览”、“美国文化背景”、“美国文化透视”之类,成果还要可观,但这些书或是叙述,或是编著,缺少研究深度。假如要谈1990年后美国文化研究在中国有什么不足之处,这一条比较显著。香港有位文学随笔作者给自己的集子起名《文学地球村》,不能不说他略有眼光。美国文化研究在中国于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进入麦当劳和可口可乐等文化符号的深层探讨,商业文化、网络文化、金融文化会逐渐成为美国文化研究在中国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