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楚简老子辨析》序

2001-07-10 09:32:00 来源:博览群书 李学勤 我有话说

如今研究《老子》的学者,无不熟知贵州尹振环先生的大名。尹振环先生近年发表了几部关于《老子》的专著,又有大量论文,是有关学界所不能不读的,而凡读过他的论作的,又必为其研索功夫的深厚,引证文献的广博所震惊。就我来说,尹先生的作品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老子》一书锲而不舍,做出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并能及时追踪最新发现,进行系统的解剖分析,不愧为专门之学。实际上,尹振环先生几十年来,不曾在学术性质的职位上,却能以大年有成,取得如此受人瞩目的成绩,岂不使像我这样的所谓专业人员惶惭?
  
  在大家正继续绎读尹振环先生关于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的著作的时候,传出了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竹简《老子》的讯息,我当时就想到,尹先生得知之后,一定迫不及待,准备他进一步的探索研究。超乎我的预料的是,郭店简的材料刚刚问世,他便开始提出见解,和有关帛书《老子》的意见一样,是那么有条理性和创造性,足知他对《老子》的看法久已成熟,蓄之既久,才能这样纵横自如。读者不难看到,这部《楚简老子辨析》分作“比较研究部分”与“释析部分”,而前者实以后者为基础,后者又以前者为导向。全书既有文献学的考订,又有思想史的辨析。研究《老子》,以至关切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读者,自然都有必要一览本书。如果与尹振环先生以往的论作合看,更可以看出他学术见解的前进和展开。
  
  这部《楚简老子辨析》,从《自序》开始,便直截地提出一系列问题,观点十分鲜明。我个人窃以为,书内讲的种种问题虽然大都在学界讨论之中,至少有一点是一定对的,这就是《老子》一书从原始本子到各种今传本,曾经历过相当大的变迁。中国的古书一般都有其形成定型的过程,这是历代学人通过极其繁复曲折的探索而达到的宝贵观点,也是这些年地下简帛文献的发现所再三证明了的。《老子》的情形,自不能外。研究帛书本《老子》,研究楚简本《老子》,都不可以脱离这样的观点。楚简《老子》的年代,比过去认为最早的帛书《老子》又早了许多,无疑在不少方面更接近《老子》原始的面貌。尹振环先生同意称之为“形成期《老子》”,是有道理的。由于有了这些司马迁、班固以来所不见的珍奇材料,我们正在逼近《老子》的本来,也便是对先秦思想文化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逐步解析和揭示,这一点的重要学术意义,不需我在此多说。
  
  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年简帛书籍出土虽多,能兼有战国时本与秦王至汉初时本的,只有《周易》经文与《老子》两种。这在文献学研究上,是非常难得的特例。尤其是《老子》,战国竹简本、秦至汉初帛书本,和各种今传本,其间歧异特多,很需要仔细探究,《楚简老子辨析》即由此着手。我有一个想法,先秦道家著作,传世的还有不少,例如《庄子》、《文子》(部分为真)《鹖冠子》等;又有出土的,如马王堆帛书《黄帝书》、八角廊汉简《文子》之类。另外,《韩非子》有《解老》、《喻老》;《管子》本于《老子》的地方也不少见。是否可以把有关各书明引暗引《老子》的段落都辑录出来,阐述引申《老子》的文字也一一标举,这样,我们就更能了解当时《老子》是怎样的面貌了。不知道尹振环先生是否赞成这一陋见,特借此机会作一请教。
  
  尹振环先生此书副标题为《楚简与帛书〈老子〉的比较研究》,强调本子的比较,包括文本与思想,这我极其赞成。在《自序》里他又声明:“既不可挖空心思标新立异,也不能千方百计框套帛、今本,而主要是实事求是,不削足适履,囿于旧见。”这种精神,更是我愿意推荐给读者的。
  
  (《楚简老子辨析—楚简与帛书〈老子〉的比较研究》,尹振环著,商务印书馆将于2001年7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