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来年有一个很受欢迎的电视连续剧《时光隧道》,让观众大大地享受了一下幻想的乐趣。剧中的主人公通过一种叫“时光隧道”的机器,可以随心所欲地回到过去任何一个时代(也有一次由于不小心弄错了,回到一个与预先设计不同的时代)。于是发生了种种有趣的事情。类似的幻想故事还多得很,其中最迷人的地方也许是由于主人公偶然干预了几百年前的事件过程,结果出现了与历史课本上完全不同的历史。打个比方:由于主人公偶然的干预,武媚娘没有被皇帝宠幸,于是唐朝出现了一个与现在中国历史不同的,没有武则天的历史……。
这很有趣,可以充分发挥和满足人的想象力,让人海阔天空、天南海北地遐想。但是人人都知道这是科学幻想,不是事实,因此不会信以为真。但是在195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有一位叫埃弗雷特(Hugh Everett)的著名物理学家在一篇文章中却说,在我们这个“现实的”宇宙之外,本来就存在着与我们这个宇宙不同的许许多多彼此“平行的”、不连通的宇宙,而且它们都是同样的真实。
这是真的吗?该不又是一个科幻故事吧?是真的,不是科幻故事。埃弗雷特的这个假说现在被正儿八经地称之为“多世界诠释”(或“多世界理论”)。尽管目前还有许多科学家对这个理论持一定的怀疑态度,但是这个诠释却似乎越来越被人们看好。
你也许想知道这个过于离奇的诠释?那你就得知道科学史上最离奇的佯谬——薛定谔的猫。这可真是不太容易,因为这涉及到最难懂的量子力学。但是,现在有一本书,也许可以比较容易地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你的这一个要求。这就是英国的科学家约翰·G·格利宾写的科普著作:《寻找薛定谔的猫》(1984,中译本中还将他在1995年写的续集《薛定谔的小猫》收进去了)。格利宾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他的著作在我国翻译出版了好几本,例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爆炸探秘》、《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与他的夫人合著)等等。
在《寻找薛定谔的猫》这本书中,格利宾通俗而又准确地向我们介绍了1935年“薛定谔的猫”这个最离奇的佯谬提出的原因,以及六十多年来为解决这一佯谬科学家付出的努力,最后讨论了1957年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诠释”和对未来的展望。
一切都起因于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说。
把光看成是一种粒子(即“光子”),可惹出了大麻烦!如果我们承认光是一种粒子,那么我们如何来解释光的衍射?要知道,光的衍射效应可是区别“光是粒子还是波”的一个关键性实验呀!但后来的实验的的确确证明了:光既是一种波,又同时是一种粒子。这个图像真是太离奇了。薛定谔的猫以及其他许多佯谬,都起源于这一矛盾而离奇的图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离奇的图像,哥本哈根学派的物理学家提出了一种解释(即“几率波”的解释):我们说光是一种波动,是指光是一种“几率波”;是指在衍射图像上光子(或者电子、原子等等)出现的几率:在衍射明条纹上发现粒子的几率大,在衍射暗条纹上发现粒子的几率小。显然,这一解释表明自然法则中存在着一种根本的随机性。爱因斯坦对这一解释很是不满,并且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我不相信上帝会玩掷骰子。”后来爱因斯坦还提出一个“EPR佯谬”来反驳哥本哈根的解释。但是,现在实验已经证明爱因斯坦的这一反驳失败了。
与爱因斯坦提出反驳的同时,薛定谔也提出“薛定谔的猫”这一佯谬来反对哥本哈根的解释。这一佯谬简单地说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用一个放射性原子的衰变来触发一个装有毒气的瓶子的开关,毒气可以毒死同时放在盒子里的猫。按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放射性原子的衰变可以用波函数来描述;当用波函数描述不同状态的组合时(如放射性元素“衰变了”或“没有衰变”这两种状态的组合),我们称之为“波的迭加态”;在没有打开盒子时,放射性原子进入了衰变与不衰变的迭加态,由此猫也成了一只处于迭加态的猫,即又死又活、半死半活、处于地狱边缘的猫。正像哈姆雷特王子所说:“是死,还是活,这可真是一个问题。”只有当你打开盒子的时候,迭加态突然结束(在数学术语就是“坍缩(collapse)”),哈姆雷特王子的犹豫才终于结束:我们知道了猫的确定态:死,或者活。哥本哈根的几率诠释的优点是:只出现一个结果,这与我们观测到的结果相符合。但是有一个大的问题:它要求波函数突然坍缩。但物理学中没有一个公式能够描述这种坍缩。尽管如此,长期以来物理学家们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还是接受了哥本哈根的诠释。付出的代价是:违反了薛定谔方程。这就难怪薛定谔一直耿耿于怀了。
哥本哈根诠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成了“正统的”、“标准的”诠释。但那只不死不活的猫却总是像恶梦一样让物理学家们不得安宁。格利宾的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是,哥本哈根诠释在哪儿失败,以及用什么诠释可以替代它。
1957年,埃弗雷特提出的“多世界诠释”似乎为人们带来了福音,虽然由于它太离奇开始没有人认真对待。格利宾认为,多世界诠释有许多优点,由此它可以代替哥本哈根诠释。我们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诠释。
行世界。以薛定谔的猫来说,格利宾在书中写道:“埃弗雷特……指出两只猫都是真实的。有一只活猫,有一只死猫,但它们位于不同的世界中。问题并不在于盒子中的放射性原子是否衰变,而在于它既衰变又不衰变。当我们向盒子里看时,整个世界分裂成它自己的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在其余的各个方面都是全同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其中一个版本中,原子衰变了,猫死了;而在另一个版本中,原子没有衰变,猫还活着。”
也就是说,上面说的“原子衰变了,猫死了;原子没有衰变,猫还活着”这两个世界将完全相互独立地演变下去,就像两个平行的世界一样。格利宾显然十分赞赏这一诠释,所以他接着说:“这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然而……它是基于无懈可击的数学方程,基于量子力学朴实的、自洽的、符合逻辑的结果。”“在量子的多世界中,我们通过参与而选择出自己的道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隐变量,上帝不会掷骰子,一切都是真实的。”按格利宾所说,爱因斯坦如果还活着,他也许会同意并大大地赞扬这一个“没有隐变量,上帝不会掷骰子”的理论。
这个诠释的优点是:薛定谔方程始终成立,波函数从不坍缩,由此它简化了基本理论。它的问题是:设想过于离奇,付出的代价是这些平行的世界全都是同样真实的。这就难怪有人说:“在科学史上,多世界诠释无疑是目前所提出的最大胆、最野心勃勃的理论。”
当然,格利宾也知道,还有许多技术上的难题还等待我们去解决。所以他写道:“我们要么不得不接受哥本哈根的诠释,连同他那幽灵般的现实和半死半活的猫;要么接受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诠释。当然,可以认为科学市场上的‘最好的家伙’都是不正确的;这两种选择都是错的。关于量子力学的现实,可能还有另一种解释,它既能解决哥本哈根诠释和埃弗雷特的诠释已经解决的所有问题……。但是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轻松的选择,一条容易走出困境的路,那么你必须记住任何这种‘新的’解释都必须能够解释自从普朗克在黑暗中取得突破以来的所有成就;在解释万物方面,它必须与目前这两种理论一样好,或者更好。的确,守株待兔似的等待某人会对我们的问题提出一个好的答案,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在没有更好的答案情况下,我们就不得不正视目前能得到的最好答案。”
我们也许记得,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一位物理学家声称他有一个理论可以解决量子理论的基本问题时,玻尔说:“你的理论的确美妙,但是还没有美妙到真实的程度。”格利宾现在认为,埃弗雷特的理论“确实已经美妙到真实的程度,在寻找薛定谔的猫方面,这个理论可以给出一个合适的答案”。由此可见格利宾对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诠释抱有多么大的信心。
好了,作为介绍,我已经写得太多了,只能到此为止。如果你看了我的介绍,也想寻找薛定谔的猫,了解其中详细的内容,那你最好还是看格利宾写的这本非常有趣的书。只要你有一点点耐心,你一定可以看懂。这本书写的的确很好,是目前有关这一内容写得最好的书。我可以保证这一点。
(《寻找薛定谔的猫》,[英] 约翰·R·格利宾著,张广才等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34.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