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万古风流苏东坡

2001-12-10 09:32:00 来源:博览群书 孔凡礼 我有话说

最近,读了龙吟先生的新作《万古风流苏东坡》(以下简称《万古风流》)第一部《人望》,高兴异常。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即与龙吟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编写组里共事,那时“宋代文学”部分的主持人、龙吟的业师胡念贻先生不幸去世,正在完成研究生学业的龙吟成了编写组里最年轻的成员,我们结为忘年交。那时我刚整理完《苏轼诗集》,正在校订《苏轼文集》,准备编写《苏轼年谱》,他告诉我说,他有志于创作一本关于苏东坡的小说。二十年过去了,他却一直没有写出来。龙吟先生十分清楚,写一本关于苏东坡的小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第一,苏东坡身经庆历新政、熙宁变法、元祐更化、绍圣绍述,升沉于其间。自北宋建国以来,这一时期的政局,较之以往复杂得多,变化迅速得多。创作比起研究,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全面把握这一时期纷繁错综的历史,这一点龙吟先生做得很好。
  
  第二,苏东坡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人才荟萃的时代。其间,巨星震烁,层出不穷。除苏东坡外,有列宁所称的“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有大历史学家司马光,有大科学家沈括、苏颂,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围绕着他们,有一大群政治家、诗人、艺术家、学者,苏东坡涵泳于其间,卓然成为大家。小说创作者比研究人员需要更深刻地了解苏东坡与他们的关系。
  
  第三,苏东坡学究天人之际,在包括诗、词、散文、小说在内的文学领域,在包括绘画、书法在内的艺术领域,在《易传》所属的哲学领域,都创造了辉煌业绩,达到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顶峰。小说创作者需要全面研读苏东坡的所有著作,熟悉苏东坡在各个领域中的造诣和建树,并有自己独到的体会,能言人之所未言,发人之所未发。在此基础上,还要对苏东坡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的全部作品还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全部作品认真研究,全面掌握。
  
  以上三者,是创作《万古风流》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后来我知道,在这二十多年中,龙吟先生深入上述诸多领域踏踏实实地做了三个方面的准备。
  
  一是知识上的准备。苏东坡的作品,有的文字很艰深,哲理很玄妙,《东坡易传》便是突出的代表。有时,为了研讨苏东坡行实和作品中的某一个问题,需要看他同时代人的作品或宋以前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的文字往往是艰深玄妙的。这就需要有扎实的训诂学功底。有了这种功底,反过来,又可以发现古人著述中的疏误(其中有的是刊刻中的疏误,有的则是理解上的差误)。龙吟先生由于这方面的积累很深,在创作的同时,也得到了不少启迪和乐趣,这些在书中都能看出端倪。
  
  上面说的是书本知识,有其稳定性和固定性。还有一种是活的知识。《东坡易传》是研究苏东坡思想的一把钥匙,这是龙吟先生的创见。搞通《东坡易传》,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重要一项,就是会占卦。于是,他和一些会占卦的人?有的是有名的道士?交上了朋友,向他们学习。现在他不仅懂得多种筮占之法和推衍《易》理,而且完成了《东坡易传》的注释、今译和评述工作?这自然是为创作《万古风流》服务,但又独立成书?。同时,苏东坡是四川人,眉山地区的民间风俗、四川方言,也是活的知识。龙吟先生注意吸收这些知识,使它们派上了很好的用场。
  
  二是阅历上的准备。华夏文明一脉相承,古人的思想,与今人思想往往有相通之处。这里有一个年龄和阅历的问题。年轻人很难把握老年人的心态,种田的人与读书人总是难免有隔膜。龙吟先生之所以没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推出他的《万古风流》,这也是一个因素。八十年代前期,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宋代文学研究工作,八十年代中后期,他突然到国家最高机关里工作了七八年,许多人对此深为不解,其实他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得到了很好的启示,他通过自己亲身的工作经历,对宋代的翰院和朝廷中做事的士大夫的心理,有了很好的了解。后来,他先后去了北京之外的一些地方闯荡,包括苏东坡曾做官、被贬的杭州和广东、海南一带,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对社会人生的了解,比过去深入了许多。以今推古,对宋代社会和宋代士大夫及地方官吏的了解,就更深入了一层。
  
  三是创作上的准备。苏东坡交游多达一千三百多人,创作《万古风流》,自然不能全部进入角色,但总得有一部分人要进入,就算十分之一二吧,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还有,为了适应情节开展,还得创造一些人物。这么多人物,要在由《万古风流》数百万字构成的百年舞台中栩栩如生地活起来,不仅要立得住,还要让人喜欢,那就需要精心结构,需要极高的艺术手腕。
  
  2000年,龙吟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智圣东方朔》,也就是“文侠小说”开山之作获得巨大的成功之后,他才将苦心经营了二十余年、洋洋大观的《万古风流苏东坡》加以整理并奉献出来,可见他的慎重。
  
  在这个新世纪第一年的风云际会之时,在苏东坡逝世九百周年之际,我看到了这部历史小说,然后一口气读下去,竟觉得东坡先生复活了,他那迷人魅力和率真情感,让人们深深景仰,由衷赞叹。每次阅读的时候,我心里都有一种激动和感谢之情。
  
  读完这部小说,我认为,未来的“苏学”研究,将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原来的对三苏父子政治、思想、生平事迹、诗文成就和他们对后世影响的研究,第二便是对这本《万古风流苏东坡》小说的研究。
  
  (本文摘自龙吟著《万古风流苏东坡》序一?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9月版,上、下册:4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