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濯锦清江万里流

2002-03-10 09:32:00 来源:博览群书 文 玉 我有话说

2001—2005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之巴蜀文化系列丛书(十种),最近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面世。
  
  这是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人民出版社组织有关专家,经过五年的长期深入研究所取得的硕果。它第一次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系统展示了巴蜀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系及其丰富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它的出版,将有助于社会各界全面领略巴蜀文化的壮丽景观,透彻了解巴蜀文化的丰富内涵,切实把握巴蜀文化的实质。
  
  巴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华地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巴蜀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诸多的表现形态,又有形成民族心理深层结构的文化精神,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巴蜀文化系列丛书,着重从以下十个方面对巴蜀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1、古代蜀国的历史、文化和文明
  
  在中国历史上,古蜀国是西南地区的泱泱大国,然而由于文献不足征,它的真面目几千年来一直是个谜。根据多年来的重要考古发现,复原古蜀国的历史,揭示古蜀文明起源、发展、演变的历程和机制,从而认识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古蜀社会不断演进的动力,不论对全面认识巴蜀文化还是透彻了解中国西部长江上游地区的早期开发,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价值和理论意义。
  
  2、巴蜀文化史
  
  从文化史的角度,深刻论述巴蜀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重点探索巴蜀文化的发展演变机制和文化进化的动力法则,全面展现巴蜀文化的兴盛历程,勾画巴蜀传统的形成与演变、结构与功能、组合与重组,揭示巴蜀文化的发展特点,并将它放在中华文化史的大背景中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建构起巴蜀文化的发展体系。
  
  3、巴蜀哲学史
  
  在中国哲学史上,巴蜀哲学家曾经作出过重要贡献,占有重要地位。系统地总结巴蜀哲学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探讨巴蜀哲学家如何吸收巴蜀文化的丰富养料,并从巴蜀走向全国。
  
  4、巴蜀文学史
  
  四川自古文风鼎盛,汉、唐、五代、宋、明、清历代均出过不少名闻全国的大文学家,现当代更有以郭沫若、巴金等大文豪为代表的四川文学家群。探讨四川文学发展的内部机制,探索四川文学家辈出的原因,揭示巴蜀文化的特点和风格,展示巴蜀文化精湛的人文主义内容。
  
  5、川剧艺术
  
  川剧是我国几大剧种之一,剧本众多,曲牌丰富,曲调优美,表演细腻,尤其川剧高腔独具特色,颇受海内外欢迎。对川剧艺术的历史进行总结,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6、巴蜀科技史
  
  巴蜀科技在历史上素称发达,有多种科技成果曾经走在世界科技前列,至今仍放射着光辉。如都江堰,以及在种植技术、天文学、数学、井盐技术、医学、物理学等方面的优秀成果这些均需进行整理总结,给予科学的说明,从而展示巴蜀文化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等方面所取得的引人瞩目的成就。
  
  7、巴蜀饮食文化
  
  巴蜀饮食文化是反映巴蜀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适应性的关系,以及反映巴蜀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巴蜀酒、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流传至今,形成了多种享誉海内外的名牌产品,如川酒中的五粮液、泸州老窑等“六朵金花”,川茶中的蒙顶名茶等等。川菜自成体系,是全国的四大菜系之一,享誉全世界。川菜、川酒、川茶以及各种四川名小吃,均具丰富而极有特色的文化内涵。探索四川饮食文化,重点在于探讨饮食的文化内蕴。
  
  8、巴蜀少数民族文化
  
  巴蜀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居住面积达百分之五十以上,各少数民族具有颇富特征并且极有盛名的文化传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总结这笔历史财富并探讨它们在巴蜀文化发展演变中的作用以及交互影响和结果,是研究巴蜀文化生活源泉的重要方面。
  
  9、巴蜀百贤
  
  巴蜀文化的丰沃土壤孕育出一代代巴蜀名人。四川历史上出过不少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对巴蜀文化和中华文化都作出过重大贡献。选择一百个巴蜀先贤加以记叙,是展示巴蜀文化巨大影响力和人格渗透力的重要方面,也可看出巴蜀儿女对中华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
  
  10、巴蜀名胜与旅游
  
  巴蜀地区不但富于壮丽的自然景观,而且富有大量人文景观,包括历史人文景观、文人墨客胜迹。了解这些旅游资源,是今后巴蜀旅游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之一。
  
  巴蜀文化研究很大程度是西部开发历史和西部文明演进的研究,其成果将直接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宗教、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极富价值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开展,社会各界以及港、澳、台和国外人士急需了解四川的历史和文化。巴蜀文化系列丛书的适时出版,切实满足了各方面的需要,可谓学术创新与现实需要相结合的典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