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图文书与我

2002-05-10 09:32:00 来源:博览群书 止 庵 我有话说

拍过《战舰波将金号》的苏联导演爱森斯坦,未及完成的计划之一是将《资本论》拍成电影。按照他的看法,电影“能够把形式纯粹、有意识形态论辩素质的辩证法具体和通俗易懂地表现于银幕上,而且它也有这种义务”(基多·阿里斯泰戈:《电影理论史》)。爱氏旨在阐释他的蒙太奇理论,现在我们给文字配图,道理却相去不远。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什么文字都能配图,假如配得恰当的话。
  
  时至今日,图文书已经成为书籍的重要品种,而且不限于艺术、传记和历史,就连随笔、小说与理论著作,也有配图的了,而且受到许多读者欢迎。就这些读者而言,阅读习惯可能已经改变,再让他们读密密匝匝满页文字,也许不很舒服。穿插一些图像,大概感觉较为轻松,精力得以调剂。进一步说,图像也可以使读者感受更其形象,思绪有所引申。文字配图,大概就有这样视觉和心理的两重意义。“图文并茂”可能最早始于报纸、杂志,进而延及书籍。从另一方面讲,也可以理解为影视手段对于文字形式的有力影响。
  
  图文书是个新名目;书中有图,却是古已有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云:“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讲儿时爱读《花镜》、《山海经》、《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等,都有绘图。明清的绣像小说,我也看过不少。不过这些都是“插图”,只是“文-图”关系的一类;另一类可以称为“配图”。区别在于其一图像与文字有直接联系,其一图像与文字没有直接联系。书中插图,如上所述,历来多见;书中配图,却是近年兴起,图文书虽是宽泛说法,主要还是就此而言,至于插图当然归并在内,不过更其顺理成章就是了。
  
  配图图像与文字没有直接联系,那么干吗把它们放在一起?这是一个问题。而且并非仅凭前述视觉效果就能解释得了,非另有意义不成。也就是说,虽无直接联系,却有间接联系。不妨仍然借用电影理论来讲讲这回事儿。论家谈及电影对话与画面的关系,有对位和对立两种,与这里说的插图与配图约略相似。所以于声画对位之外,另辟声画对立方法,无非是要尽量加大艺术空间,这也就是插图之外,还要配图的道理。图像之于文字,或为印证,或为引申,总归是更形象化的手段;以引申而论,如果插图是递进的话,配图就是跳跃了。所谓间接联系,其实是更高层面上的联系——不在字面,在于心理。不是简单图解,而是充分理解文本之后,赋予一种形式,或者说创造一种形式。
  
  以上所说,仍然是文为主,图为辅,尚不足以概括图文书的全部。如果图的分量上升到与文并重,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形式,这时图不仅是对文的印证与引申,同时也能独立供人观赏。最终在读者那儿达成的心理空间,或许比前述以图辅文者更其广阔。无论插图,还是配图,都有可能发展为这种新的形式。姑且不揣冒昧地举拙著《不守法的使者--现代绘画印象》为例。这里所选三百余幅画作,文中均曾提及,所以算是插图,但是并无详细文字解说,我只是从“女人”、“大自然”、“梦”和“时代”几个方面入手,谈论有关某些画家的感受,不限于具体作品,却能在具体作品中得到落实。读者通过观赏画作与阅读文字,产生的是综合印象。然而也就平添两重困难:画作既要选择得当,又要印制讲究,与一般插图或配图者毕竟有所不同。说来为此的确用过心思,也下过功夫,效果如何尚未可知,至少因此明白图文书其实并不那么简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