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22日,秋高气爽,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二殿,下午1点半,“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举槌,举办方是中国书店。当场参拍者五十余位,这些人当时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成为了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场古旧书刊拍卖的参与者见证人,他们是花了三十元入场券的,如今这张入场券也成了拍卖业历史的珍贵藏品。九年以后,这场“里程碑”式的拍卖会的成交详情才得以准确完整地在新近出版的《中国拍卖古籍文献目录》(1993~2000年)上记载下来。如鲁迅编《海上述林》(1936年5月诸夏怀霜社版)——1430元成交;郑振铎编《中国版画史图录》(1940年中国版画史社版编号本)——85000元底价,流标;(1995年嘉德又上拍此书,66000元成交)周作人著作27种——3520元成交;解放前文艺期刊创刊号50种——8140元成交。本场拍卖共计167件拍品,总底价400万元,最后成交额仅37万元,成交率仅22%,它敲响了第一槌,也创下了历年拍卖最低的成交率,难怪难怪,毕竟是第一次。
有藏书雅好的人们绝非少数,他们流连于书店,徜徉在旧书摊,一本一本充实着私藏,一点一点吞食着家人的生存空间,始终不悔。突然间,拍卖出现了,这种最新颖最不斯文的购书方式,一下子让藏书者愣住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成了拍卖会的旁观者,困惑不解,惊讶一册册书爆出的天价和冷门。只有极少数人勇敢地吃了第一嘴螃蟹,不管今天看来,当初他们是买贵了还是捡着便宜了,他们都是藏书新途径的实践者。有些人从看客转变为常客,从旁观转化为参与,上下其手,一买一卖,在拍卖的书海里自由地出入,在槌起槌落之间,既享收藏之乐,经济上又得到回报,书资宽裕,藏书水平更上一层楼。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藏书者除了注重古旧书刊的文献价值,资料价值,艺术鉴赏价值之外,也更多地关心起古旧书刊的保值功能与投资回报。现在的标尺即是,这本书在拍卖会上卖了多少钱,它还有多大的升值空间?拍卖为日渐稀少的古旧书刊货源提供了“另一种分配方式”的场所。拍卖会的定价功能也日渐显现,在拍卖会上以××价格拍出去的××书,当××书再次出现在旧书店时,它的定价一定是以××价格做为参照值的,甚至于如今的地摊书贩,当他们幸运地收购到××书时,也会喊出与拍卖会一模一样的××价格,这真是叫藏书者始料不及,哭笑不得的烦恼事,真希望正在势头上的《经济学家讲座》中的哪位高人解释一下拍卖所产生的种种有趣的现象。拍卖,既是图书交易的新媒介,又是产生畸价的温床,而且不可避免地在貌似“优胜劣汰”的面纱下隐秘着“猫腻”。尤其是当收藏热高涨,拍卖愈发火爆的现时,利益驱动下的骚动,使拍卖不如一开始那么纯净了,这也是一些藏书者不愿涉足拍卖领域的原因,另外的原因是他们不习惯在众目睽睽下为了一本书而“予争尔夺”,有失文雅。
《中国拍卖古籍文献目录》收录了中国嘉德,北京海王村(中国书店)、上海朵云轩、上海国拍(博古斋)、北京中鸿信、北京万隆、北京盘龙等七家拍卖公司自1993年秋至2000年秋,总计45场“大拍”的所有古籍善本及各类文献,并附有全部成交价。成交价是硬指标,数字最能说明问题,这也是本书最吸引藏书者的地方。除了这45场“大拍”之外,这几家公司还举办过场次更多的“小拍”,限于篇幅,本书只能容纳“大拍”,“小拍”将另编一册。45场“大拍”,拍品总计8500余件,如此众多的拍卖公司,如此频繁的拍卖场次,如此丰富的拍品,这在已有数百年拍卖历史的发达国家也不多见。图书收藏,称得上是中国收藏史上最悠久最具传统的收藏门类,有着极其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民间藏书者蕴藏着极其饱满的藏书热情,加上个人经济收入的大幅提高,藏书与拍卖,拍卖与藏书,互相推动着向前发展。笔者一直关注世界两大著名拍卖公司?索斯比、佳士得?在香港和台湾举办的拍卖,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一场大规模的中国古旧书的拍卖专场,这或许说明了中国图书拍卖的货源和市场的根基,还是属我们自己实力雄厚。只不过像《中国拍卖古籍文献目录》之类书的出版稍稍滞后。其实,拍卖业早应该有自己的“年鉴”,一年一年地把本业所有发生的事件收录在内,这其中当然也应该包括所有拍品的目录和成交记录。国外成熟的拍卖行都出版“年鉴”,一步一个脚印,省却了日后翻查检索的麻烦,而在我们这第一本《中国拍卖古籍文献目录》却是行业外的藏书爱好者“排除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阻”,一家家向拍卖公司征询,干起来的。令人费解的是,还是有两家拍卖公司不愿意参与本书的编纂,不同意出版本已“大白于天下”的图录和成交价格,宁肯失去一个宣传自己的机会,也不愿意再给自己举办过的拍卖一个汇总的机会。笔者询问了本书的二位主要参与者,皆是大摇其头大叹苦经,一书成而白发生,闹不明白为什么干点实事就那么难。
由于制作成本的限制,那么多的珍本书籍不可能再全部在本书中附上图片了,只是象征性地在书前放了16件拍品的彩色书影,并附着简短的评语。笔者从一开始就注意搜罗拍卖图录。凡是“大拍”,无一例外的一件拍品有一幅或多幅彩色照片,有了图录再对读本书,效果好多了。拍卖图录制作精良,给人以“岂待开卷看,抚弄亦欣然”的视觉冲击,可是售价偏高,单册皆在百元之上,现在更有300元一册的图录了。图录是藏书中的一个新门类,多少年之后,它的使用价值必将凸现出来。
翻读此书,还会统计出一些有趣的现象。一本书如果在某场拍卖上拍出了高价,市场反应特快,马上即“追涨”,将同样一本书送去拍卖,以期卖个好价。同一本书,“曝光”过频,价格只会不升反降。举《旧都文物略》为例:八十年代邓云乡在上海旧书店以30元购得,兴奋莫名,专文记此。1993年的第一场拍卖第73号拍品即为《旧都文物略》,底价800元,无人应价,流标。1997年中国书店以2200元拍出;上海朵云轩以5500元拍出;1998年上海博古斋以3850元拍出;中国嘉德以4950元拍出;1999年中国书店以2200元拍出;2000年中国嘉德以3300元拍出;北京中鸿信底价1800元,流标。另外还有数场“小拍”上拍过《旧都文物略》,只能形容为“每况愈下”了。
拍卖以价格为杠杆,将珍稀书籍文献的价值抬升到了一个叫人心动的价值,然后吸引藏家将私藏送拍,使藏书爱好者即便是买不起,也可以一饱眼福。拍卖不同于博物馆,后者珍品再多,也只能遥观其形,拍卖的优势就在于可以“上手”,像其他商品一样试穿试用试看。现在能一下子观赏到那么多珍本书的机会,只有在拍卖会上了,尤其是一些怪书、僻书、奇书、禁书,平日里上哪去瞧啊?——周作人的买房契、鲁迅的手稿、专讲旧式妇女“三寸金莲”的《采菲录》、江青康生之流的签名书、北京城的古旧地图、科举考试的夹带、康有为的书札、老照片、老明信片、老笺纸、大臣们的奏折、“八·一三日记”、《点石斋画报》、宋版书、唐人写经、套印本、版画、“黑老虎”、《蒋介石影传》、林则徐墨宝、马连良的戏曲唱片、木活字、洋烟画片、印谱、连环画原稿、全份三十九期的《时代漫画》、周璇与国华影业公司的合同书、《人民日报》创刊号、皇帝的圣训、内府地图、《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珍本》,连着书橱一块卖……
为藏书指路,为拍卖搭桥,《中国拍卖古籍文献目录》饰演着中间人的角色。
(《中国拍卖古籍文献目录》,姜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版,2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