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中的“香格里拉”

2002-11-10 09:32:00 来源:博览群书 雷 颐 我有话说

“香格里拉”(Shangri-la)这块传说中人类的最后一片净土,位于高原雪域,或许,这便是藏区充满神秘、充满诱惑的所在。对画家李小可来说,这种诱惑似乎格外强烈,无法抗拒,以致在1988~1996这八年间就进藏十次,其至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探索人迹罕至的长江、黄河源头,阿里地区,珠峰脚下……
  
  小可是国画家,他承认初次进藏有着“现实”的目的:为了寻找新的绘画语言和感受,希望藏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能够用于自己绘画的视觉形象,给自己的创作带来灵感。然而,从初进藏区开始,他就不知不觉开始了一种精神上的超越,超越了“现实”目的,寻找到精神的家园。从这一帧帧藏区摄影之中,我们可以一点点感觉、发现他的精神超越。一位哲人说过,当你按下快门的时候,也就照下了自己。也就是说,“照相者”与“被照者”之间的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已经消解,“被照”并不是“被动”,而是鲜明地透露出“照相者”的视角、选择标准、价值体系、内心世界、精神境界。
  
  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藏区独特的自然景观,那种苍茫、纯净、宏伟,使人感到这才是真正的“大自然”。生命的审美使任何客观物象都有超越物质本身的意义,透射出一种精神境界的存在,一种用灵魂感觉的生命世界。一望无际的荒原,纯净的河水与湖泊,洁白晶莹但气势雄伟的冰川……小可用相机,不,用灵魂和自然对话。这种对话体现出精神的穿透力,同时建立起他的个人话语,并以这种话语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生存感觉。这些“风景”同时又使人感受到一种视觉的力度和冲击,折射出内在的精神张力。珠峰在云气翻腾中突露一角,顿被夕阳染红,确如“天眼”,冥冥之中似有神助。那一座座冰川形状各异,令人称奇,而道道清晰的冰纹更蕴含着千百万年的沧海桑田;在一座冰川中突然出现一个黑色的洞穴,幽幽然深不可测,形成神秘的虚空。这些,不能不使人想到时空的无限,想到形上意义的“有”、“空”、“道”、“存在”、“虚无”……面对“造物主”的神明造化,人们不能不心存敬畏。
  
  虔诚肃穆的宗教活动与熙攘热闹的日常生活场景,是小可藏区摄影的另一个内容。藏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迥然不同,为这一主题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但小可并未着意追求、表现、渲染那种带有猎奇色彩的“异域风情”;追求“异域风情”总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而将另一种文化视为位居“边缘”的“他者”。相反,在这极为独特的人文景观中,小可摄取的却是与我们息息相通的“人”的情感。一旦看过“映”、“眸”这两幅照片,就无法忘记那两位藏民水晶般透明的双眼,从中映射出内心的纯净。这种单纯净洁,我们失落已久,因而心向往之。甚至在宗教题材中,小可也敏锐地捕捉到人世情怀,这的确是他的独到之处。“手足情”抓住一位年轻喇嘛见到自己亲兄弟,无法控制内心激情的那一刻;在“山花”中,两位已不年轻的喇嘛亦不禁为漫山的小花之美所吸引,微笑着手捧刚刚采摘的山花。原来,他们也有凡人的种种“情怀”。对出世的宗教,入世的儒学向来“敬而远之”,更多地关注“人世间”的冷暖。小可家学甚笃,多年随其父可染先生专攻传统山水画,无形中深受儒学熏陶。或许,这便是他对宗教里的“人间情”格外敏感的原因。在他的视野中,宗教固然神明威严,却又饱含人间的脉脉温情;这样,以宗教为主体的藏族文化和以儒学为主体的汉族文化之间不是“文化冲突”,而是理解、沟通。不同文化之间只有理解沟通,才能多元共存,这也是当今的世界性主题。
  
  “香格里拉”只是传说中的净土,但十进藏区的小可,最终找到了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