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基督教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

2003-02-07 13:24:00 来源:博览群书 我有话说

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基督教文化学刊》2003年改版,每辑推出一个相对集中的论题,以回应宗教界对“神学思想建设”的呼唤和人文学者的价值关注。出于同样的宗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也于近期创办了学术辑刊《问题》,试图进一步凸显他们“回到问题本身”的研究思路。
  
  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当代思想学术的问题意识”学术座谈会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士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六十余位知名学者,就《基督教文化学刊》和《问题》所力图倡导的学术品格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学者认为: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新问题不断涌现、旧问题相继复活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的宗教文化,已经不可能超然于俗世的困扰;这样一个时代的思想学术,也愈发可以同信仰的激情相互启发。解答的历史生生灭灭,而问题永在;问题的困扰时隐时显,而追寻永在。《基督教文化学刊》所坚持的与贤者交谈、并且始终倾听“他者”的声音的学术立场、跨学科视角和“对话”精神,应当为教俗两界的学人共同持守。
  
  自景教人唐的时代算起,基督教在中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然而至少从非信仰者的角度看,基督教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合法性身份,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这一事实也许会将我们引入进一步的迫问:
  
  当我们介绍基督教的神学思想、整理基督教的传播历史、叙述基督教对社会一文化的实际影响时,如果抛开任何可能的宗教认同,如果放弃任何先在的信仰立场,如果也不仅仅将基督教视为某种文化的代表,那么基督教是否还有意义?
  
  换言之,在基督教排除了信仰的热情、宣教的冲动、从而被置于全然世俗的语境之后,甚至在基督教被剥离于西方文化载体的情况下,它是否仍然具有立身的依据?
  
  针对这样的追问,关于基督教的论说便也进入了人文学的问题领域。而凸显于其中的意义诠释、价值期待和情感空间,则可能构成神学与人文学相互启发的基本进路。
  
  以神学的逻辑诠释“意义”,意味着要在承认理性的有限性、认识的有限性、真理的有限性之前提下,确认一种意义关系;
  
  从神学的背景界说“价值”,是要在意识到人类道德的片面性、相对性和自相矛盾性的同时,重新落实“善”的要求;
  
  借神学的想象读解人类的情感活动,则必定使文学的表达超越教化或审美的目的,成为人类切近终极体悟和自我拯救的桥梁。
  
  四年以来,为《基督教文化学刊》赐稿者遍及欧陆、北美、港台和中国大陆,少长咸集、信仰各异。然而他们从不同角度所共同持守的,正是上述的关怀和立场。
  
  为此,我们与新近创办的人文学术季刊《问题》共同召开了“当代思想学术中的问题意识”座谈会,力图进一步听从“问题”的召唤,凸显基督教文化研究的人文学意味,并使之进人人文学的问题领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