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哲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2003-03-07 13:54:00 来源:博览群书 彭富春 我有话说

一、问 题

  
  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大学教育要和世界接轨。这要求我们思考当前中国的哲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它的未来,也就是其问题和改革的出路。
  
  对于哲学教学的问题,也许有些人会说有或说无,但更多的人是对问题熟视无睹,虽觉得问题重重,但不知道问题究竟之所在。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哲学教学的问题具体化和明晰化。
  
  第一,理念。虽然人们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一个民族的灵魂,但也往往被视为大而无用。在一个技术的时代里,人们推崇的不是智慧,而是聪明;在一个市场的时代里,人们追求的不是思想,而是算计。因此哲学作为无用之物自然被冷遇,成为冷门。我国大学的哲学专业设置过少,并非每个大学都设有哲学系。在这仅有的几个哲学系里,也几乎没有多少学生将哲学作为自己第一志愿。另外,非哲学专业的学生也很少人将哲学作为第二专业选修。在哲学被视为无用的同时,另一个问题是它的高度政治化。现在的大学中普遍推行的哲学教育似乎只等同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不包括儒道禅等中国的智慧和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西方的思想。这导致了人们将哲学看作政治,有时甚至是时事政治。哲学当然与政治相关,但它的本性却是思想。由于无用论和政治化的影响,哲学在大学只是作为一个学科存在着。教师的教学是为了维持这个学科延续而不至于衰亡,学生的学习也主要是为了获得学分并获得毕业文凭。
  
  第二,课程。目前哲学系的课程基本上是按照作为一级学科的哲学下属的几个二级学科的门类来设置的,亦即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等。其中有的是以通史为主,如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的是以概论为主,如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当然也有史论结合的,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一种课程设置看起来很完美,但实际上有许多缺陷。如哲学原理被置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等同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样就缺少一门真正意义的哲学原理或者是哲学导论。而且,各种通史和概论也只能给人们提供一个大概的知识,并不能真正使人进入哲学智慧的堂奥。相反它所具有的各种偏见却往往会让人误入歧途,永远不会明白什么是哲学自身。
  
  第三,教材。虽然依照哲学二级学科的分类,也编撰了相应的教材,但哲学教材的问题可谓多矣。一是老化。很多教材是上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编写的,明显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痕迹,其材料不全,其观点守旧。八十和九十年代虽然也编写了一些新教材,但它们大多是过去教材的改良。二是翻版。哲学的二级学科往往同时有好几种教材,但彼此之间大同小异。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或者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科书大概不下百种,但其实都是苏联同名教科书的翻版,不过略有修改而已。三是平庸。大部分的哲学教科书不是个人的研究成果,而是集体劳动的结晶。这使它很难显示出个性和独创性,而成为了材料的集合和观点的集合。即使是一些教科书是个人所为,但其思想的独特性也往往被对于他人观点的叙述所掩埋。
  
  第四,授课。现在的授课内容主要是每门课相应的的教材或者是老师依据这些教材所编写的讲义。授课的方式无非是照本宣科,老师讲,学生记。老师因为被规定的教材内容所限制,很难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将自己独特的思想表达出来。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不是说,使学生成为一个被动的客体,而不是能动的主体。这种机械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形成教学相长,不能培养独立思考的个体。
  
  第五,考试。目前通行的哲学课程考试是闭卷式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地点和时间完成答题。考题的类型一般分为名词解释、判断题、简述题和论述题等。考题的范围就是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未讲的内容皆不在所考之列。这样一种考试模式的实质是判定学生的记忆和复述的水平,而不是分析、判断、思考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学生的策略就是背诵课堂笔记。谁背得熟,谁就能考高分。这就使一些学生甚至不用听课,只需复印讲义和课堂笔记即可。学生考完之后,那些课程内容也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闭卷考试模式完全无视哲学学习的本性,即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思考。
  
  
二、对 策

  
  第一,重设教学理念。这是解决目前哲学教学问题并为其寻找出路的关键。我们必须反对用庸俗的实用观点和狭隘的政治观点看待哲学教学,注重哲学对于中国当前现实的重要性。现代化的建设不仅包括物质文明,而且也包括精神文明,不仅要科技兴国,而且也要人文兴国。长期以来,人们由于急功近利轻视了精神文明和人文兴国的意义,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公民道德的下滑和邪教组织的产生等等。这从反面表明,哲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对于社会有着无形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哲学的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智慧,掌握思想批判的能力。哲学能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激发一个民族的精神创造力,使一个民族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该强化哲学教学在整个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哲学教育不是技术教育,也不是政治教育,而是人性教育,对于每一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必要的。哲学不仅要成为现代大学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专业(如在联邦德国,所有大学包括综合大学和理工科大学都设有哲学系),而且要成为整个大学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大学应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哲学学习的可能性,哲学不仅应作为哲学系学生的主修专业,而且也应作为其他学生的副修专业,以扩大其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哲学作为副修专业的设立,也可以克服它作为主修专业缺少足够生员的困境。
  
  第二,更新课程设置。哲学专业的课程当然应该包括各学科的概论和历史,但它们只能是导引性的、准备性的,哲学专业课程的主体应是哲学史。这是因为哲学就是哲学史,是思想自身所发展的历史。它具体地表现为一些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因此各种通史或者简史最后都必须走向对于各个思想家的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我们当代中国高等学校的哲学教学来说,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一方面认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另一方面学习西方的伟大智慧。因此课程设置做到中西交融,古今贯通。就西方而言,主要应设有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与现代德国哲学、法国哲学与英美哲学;就中国而言,大体要开设儒道禅等思想及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如孔孟、老庄、魏晋玄学、禅宗、宋明理学和近代哲学等。考虑到十九世纪以来中国思想和西方思想相遇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大学的哲学课程也要重视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内容。通过比较,确立中国传统思想的边界,并为中国现代思想的建设寻找起点。当然我们的哲学教学也要关注当代现实的哲学问题,如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的流行。虚无主义否认人生的一切目的,也否认生活本身的意义。技术主义将作为手段的技术变成了目的,不仅万物而且人都成为了技术化的手段。物质主义强调的只是物质的拥有,一切都是可消费的,一切都是可欲望的。这种种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思想的图形。哲学教育的根本问题不在于是去否定它,还是肯定它,而是要思考它,批判它。
  
  第三,采用原典教学。哲学专业的各种教材对于教学无疑是必要的,同时它的不断更新也是克服各种教材自身局限的一个途径。但是哲学教材的建设本身是值得怀疑的,这是因为其一,教材不是原著,它始终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它不能代替原著的学习;其二,由某一个体或群体所编撰的教材在全国或一定范围内普遍使用,只会使哲学教学变得单一、枯燥。因此我们必须合理评价教材建设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真正值得提倡的是采用原典教学,即一门课程以某一重要的哲学原著的文本分析为核心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并讨论相关的研究资料。惟有如此,师生才能共同面对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并进入到哲学自身的真正领域。根据我国大学目前的实际情况,在本科阶段的教学可学习中西哲学史各十本原著。为了做好原典教学,相应语言的学习是不可忽视的。对于中国传统哲学课程的教学,应要求学生阅读文言文,而不是二手资料。对于西方哲学的课程,则要要求以英文、德文等作为教材和参考文献。
  
  第四,促进教学相长。课堂是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课堂中,不能只是把老师看成主体,学生看成客体,采用填鸭式教学或满堂灌教学,而是要调整教与学中主动和被动的关系,相互成为主体,采用讨论班教学和启发式教学。讨论班式教学也许是最适合哲学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它以哲学文本提供的话语为基础,构成了师生之间的思想对话。在此对话中,教师和学生相互激发出创造力,并形成良性循环。在此关联中,也推行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
  
  第五,改革考试方式。哲学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知识,也要具备分析和批判的能力。因此每门课程考试既要采用目前通行的闭卷测验,也要试行课程论文考核。尤其是后者应该是哲学学习最主要的考核方式。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思想,而论文写作就是思想的文字表达途径。作为课程论文,除了在内容方面有所要求之外,如表达了个人对于课程相关论题的独特性思考等,在形式上也应有明确的规定,如最少字数,最少的引用文献等。通过论文,老师可以判断一个学生在何种程度上掌握了该课程的相关知识以及自身的分析批判能力。
  
  上述是关于我国哲学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些构想。惟有改革,我们才能与世界先进大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制度以及教学方法接轨,才能为我国大学的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新路,由此培养出具有丰富知识和深刻思想的创造性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