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类型的角度看,汉语属于分析性的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既没有俄、法、德诸语言里所具有的形态标志和曲折变化,也没有日、朝、蒙等语言里所具有的粘附形式和变化手段。也就是说,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可以通过实词的形态变化表达的语法意义和完成的语法任务,在汉语中常常要靠使用各种虚词来完成。这样,比起其他民族的语言来,汉语的虚词负担了更为繁重的语法任务,起到了更加重要的语法作用。由此可见,要想深入透彻地揭示汉语的语法规律,就必须重视对汉语虚词的研究。
然而,要想在虚词研究中真正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仅仅对虚词进行描写、分析、说明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理论的借鉴和创新以及方法的吸收和更新。近二十多年来,汉语语法学界在虚词研究方面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理论上兼收并蓄,方法上博采众长,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但以往的研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微观的单个虚词的研究和分析比较详尽,宏观的整个类别的探讨和理论总结相对简略;对虚词本身的意义和用法的描写相当深入细致,而结合虚词的句式和格式的分析还略嫌零散薄弱;表层现象和具体义项的归纳分析仍然居多,深层关系和内在联系的探索和解释还嫌不足;运用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比较普遍和纯熟,运用其他学说和流派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熟练和普及。
随着科学技术和对外开发的飞速进展,蓬勃发展的计算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对汉语虚词的研究提出许多崭新的问题和特殊的要求,迫切需要有人对于汉语虚词做一番承前启后的系统性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由张斌、范开泰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应运而生。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一共有六本:依次是:《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张亚军)、《介词与介引功能》(陈昌来)、《连词与相关问题》(周刚)、《语气词与语气系统》(齐沪扬)、《助词与相关格式》(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齐沪扬、张谊生、陈昌来合编)。该丛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努力反映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语虚词研究的新成果,尽量吸收近年来虚词研究中已有定论的新观点,以体现出虚词研究的时代特色。其具体内容、研究特色和主要贡献大致如下:
《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结合句式和篇章,从形式和意义相验证、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和时间副词做了多角度的分析。其研究重点在于:对“更”类、“最”类和“很”类三类程度副词的程度表达方式、句法形式及其虚化历程都做了详尽的考察、描写和解释。对“都”类、“共”类和“只”类三类范围副词的语义指向、概括方式及其语用特征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讨论。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和探讨了汉语时间副词的时间参照、表达手段、与动态助词的共现能力。
该书的贡献在于:a.依据形式标准,基于句法和语用两个不同层面的区别,廓清汉语副词,尤其是典型副词的范围;b.将程度副词、范围副词和时间副词视为人类语言具有的普遍重要性的量的特征的表达手段之一,并分析了这三类副词在表量手段上的异同;c.在共时分析的基础上,又从历时的角度对这三类副词的共时现象做出了历时的解释。
《介词与介引功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介词的功能。该书立足于三个平面理论,区分介词的三种功能:句法功能、语义功能、语用功能,这构成了对介词语法功能的全面认知。尤其对介词在语义结构中所起的语义功能以及介词的语用价值和篇章功能给予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对介词的语法特点,介词的范围和类别,介词跟动词和连词的区分,介词短语的构成和句法功能,介词的分布,介词的内部差异等传统课题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显示现代汉语介词的源流和特点,该书还把现代汉语介词跟古代汉语介词、近代汉语介词、现代汉语方言介词进行了比较,涉及到介词的发展和语法化问题。
该书的贡献在于:a.全面区分了介词的三种语法功能;b.从汉语句子语义结构的系统性角度对汉语介词做了全新分类;c.具体讨论了每一个介词在句法结构中的分布位置,进而指出现代汉语的介词短语只能充当状语和定语,从而认定介词短语是典型的加词性短语;d.首次对由介词构成的“介词框架”给予了详细描写和分析;e.考察了汉语介词的源流和发展,讨论了介词语法化问题语用功能。
《连词与相关问题》首先探讨了连词的范围和分类标准,提出了后置连词的新观点,确定了从语义和句法功能划分出来连词小类。然后从命题和真值的角度讨论了与汉语连词有关的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还分析了预设与蕴涵、断言的区别和联系。其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关联连词的套用方式和套用能力,不同分句之间的包孕关系和被包孕关系。再次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关联连词在单句中的使用情况,分析了关联连词在单句中的连接功能、表义功能,尤其是语用上的精简功能、题化功能和对比功能。最后,该书还从历时的角度对汉语中的一些连词的虚化发展和形成做了多方面的追溯,并且从类型学的角度将汉语连词同英语和日语的连词进行多角度的比较。
该书的贡献在于:a.全面系统地对关联连词在单句中的功能和作用加以概括和说明;b.首次在汉语连词研究中采用了语义特征分析法,从而对一系列语言现象做出了比较令人信服的分析;c.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尝试对汉语连词中不少尚未被充分认识的语言现象做出解释;d.遵循三个平面的研究原则,运用逻辑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等理论从不同侧面对汉语连词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透彻的阐释。
《语气词与语气系统》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语气研究的系统性。作者把语气看成是语法的一个基本范畴,这一研究思路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在此框架下,该书就语气词的意义和功能、位置和配搭诸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特别对典型语气词“的”、“了”、“呢”、“吧”语法化过程进行了考察,从历时的角度对共时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这种系统性的研究打破了以往研究中偏重个别语气词,而不注重语气系统整体及个体之间的关系的方法。该书立足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为意义较虚、难以把握的语气找到尽可能多的形式标记,比如把复杂的语调问题简化为问号、句号和感叹号标记,从而为计算机识别提供了可以明确把握的依据。该书在研究中追求完整,注重深入,比如将语气分类的标准区别为句法层面和词法层面,又在词法层面提出“大语气词”的概念,整合以往零散的跟语气有关的词类研究。又比如在句法层面初步探讨了人称、时态、句式等与语气的关系等。所有这些都令人耳目一新。
该书的主要贡献在于:a.建立了现代汉语的语气系统,并讨论了语气系统的结构成分和各种相关的语气成分;b.系统地考察了与语气表达相关的语气副词、助动词、叹词等语气成分,对这些语气成分的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合理的解释;c.对语气研究的形式化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d.在研究汉语语气词和语气系统的方法上做了多角度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
《助词与相关格式》该书以现代语言理论为指导,通过广泛的实例调查,对时态、时制、结构、比况、表数、列举、限定等七类助词及相关格式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尤其是对一些尚未有人涉及、存在争议较多的助词做了深入的探讨。该书采用总说与分说、略述与详述相结合的方式,先对一类助词作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或详或略的总论,然后再选取其中一两个或几个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的问题,进行专题式的深入详尽的探讨。在句法、语义、表达三维研究的总原则的指导下?该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通过对现代汉语助词中一些尚未被充分讨论的现象的多角度探讨?从不同的侧面进一步揭示汉语助词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在具体研究中,该书力求将描写与解释、历时与共时、形式与语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做到,以现代语言各种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广泛的语言实例调查为基础,以共性探索和个性分析相印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切入,不求整齐完美,但求透彻深入。
该书的贡献在于:a.首次提出列举助词这一概念,并对现代汉语中的列举助词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b.对方位词“中”和量词“个”虚化为助词的语法化历程和机制,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句法语义功能做了详尽的探讨和解释;c.结合句式和篇章,对“被、所、连、给、们”等常用的虚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d.第一次提出了关联助词的概念,并且对其中最为常用的“的话”的成因和篇章功能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一共有十八篇综述文章,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全部虚词,其中副词部分,还进一步细分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情态副词和语气副词六个小类。此外,还有几篇文章是就虚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专门设置的,包括虚词的性质和范围、虚词和实词的分界、虚词的发展和变化等。为了撰写这些综述论文,各位撰稿人在主编的指导下,检索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几乎所有的论文索引,查阅了两千多篇/部论著,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摘要,反复修改,三易其稿。毫无疑问,该书虽然不是直接的虚词研究,但是对于汉语虚词研究的确是极为重要的。
众所周知,要想真正做一点严肃认真的探索,就必须借鉴和利用前辈和时贤的研究成果,然而,尽管现在已经有了计算机检索系统,但具体寻找和总结分散在各处的有价值的资料是相当费时费力的。所以,这本资料完备、分析中肯的《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无疑可以免去学界同人研究虚词的翻检之劳,同时也为广大初涉虚词研究领域的学习者提供一点资料和信息。该书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各篇的撰稿人除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归纳和总结,在许多方面还融入了自己的观点,对前人研究的优劣得失都做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介。相信该书的研究评论和分析心得对于进一步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士肯定会有一些参考价值的。
这套丛书,除了每本书各自所特有的研究特色和讨论侧重以外,在写作手法和研究方法上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首先,在写作手法上,该丛书都是以描写为基础,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力求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并做出适当的解释。虽然写作中是以客观的虚词作为描写的依据,但不局限于一般的、静态的形式描写,而是要尽可能做到形式和意义相验证,个性与共性相联系,描写和解释相结合。
其次,在理论方法上,该丛书的追求目标是:(1)理论上采取多元论,在保留结构主义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将格语法、依存语法、转换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认知语法等各种语法理论应用于虚词研究;(2)坚持用动态的、发展的、连续的、联系的观点来对汉语虚词及其相关的语言现象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3)在虚词研究中,尽可能将句法、语义和语用,共时和历时,共同语和方言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4)力求沟通虚词的各种语法意义之间,尤其是基本义和派生义的内在联系;(5)分别从形式或意义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互相验证,充分揭示虚词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形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6)加强对虚词的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预设、隐含和蕴涵,语境因素和篇章特征,以及由虚词构成的格式和引起的歧义现象的研究。
总之,作为国内第一套,也是到目前为止惟一的一套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该丛书的出版,填补了汉语虚词研究的一个空白,满足了虚词研究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在现代汉语虚词研究发展史上,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张斌、范开泰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全6册,12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