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人的传奇与大时代的风云

2003-05-07 00:00:00 来源:博览群书 郑 勇 我有话说

我不知道,当年近九十高龄的邢肃芝老人,在他的洛杉矶寓所禅室面对录音机和张健飞、杨念群两位记录者,追忆半个世纪前的个人游历和时代风云时,这位九岁就皈依佛门的二十世纪同龄人的内心是否波澜起伏。读这本口述史时,我感受到的是出奇的平静。近三十万字的陈年往事前尘旧梦犹如流动不居而又澄澈明净的河流:是名不见经传的他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生命历程和心路之旅,却又映照出民国社会与政治、宗教、民俗等宏大主题的天光云影。这使得这部口述史超越了个人传记的意义,而具备了如胡适、张学良、李宗仁等近现代闻人的口述史那样的价值。
  
  时兴不久的口述史似乎从问世以来就一直是大人物的专利。这或许与历史总是关注宏大叙事,而有意地冷落寻常百姓或无意地忽视市井生活有关。但比较起期望藏之名山的史书而言,普通读者或许对寻常百姓的市井生活更有兴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口述史的《雪域求法记》,称作“口述生活史”或许更确切,这也是它区别于前举名人口述史的特点所在。近年学界不乏渴望“触摸鲜活历史”或“回到历史现场”的探寻者,对于这些心存此念的学者和读者来说,这本《雪域求法记》远比张学良等大人物的口述史更为感性、琐碎而日常。
  
  如果只有日常与个人,而没有传奇与历史,那么这个人的追忆文字当然也难称口述史。邢肃芝—碧松法师—洛桑珍珠格西,这三个名字不仅分别代表他的不同人生阶段,而且标明他的特殊身份:从富庶的江南到荒寒的西藏,从汉地的佛门弟子到雪域三大寺的拉然巴格西,从入世参政到化外为僧……犹如时而全套喇嘛装,时而西装革履的他让我们困惑一样,我们也惊奇于他是如何把诸多看似截然不同的人生,那么和谐地纳容于一己的生命之旅。整理其口述史的两位学者,因此把他的传奇经历和特殊身份概括为“横跨汉藏两地,出入僧俗之间”。这使得近现代史上籍籍无名的他,却成为穿针引线式的关键人物:少年时为欧阳竟无提携;在重庆汉藏教理院学习时,兼任中国佛学会会长太虚大师的秘书;随国民党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的行辕入藏;在西藏地方政府摄政王座前经过辨经考试,获得三大寺最高学位——拉然巴格西;和蒋介石一席倾谈,被任命为当时全国惟一的国立小学——拉萨小学的校长;阿沛·阿旺晋美当年是他的朋友……因此,说他的丰富交游和特殊经历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也并不为过甚其辞。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看似个人传记的口述史,同时可以以小见大,不妨视为现代中国时代风云记录,足以补正史之阙的原因。
  
  两位整理者所做的工作,让人想起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所做的口述史工程。他们在撰写的前言中,谨慎地表述了这部口述史在近现代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的价值。这诚然是高屋建瓴之论,而邢肃芝老人的这本书也的确当承得起这种推许。不过,我想说的是,它所展示的历史宏大事件和时代风云固然值得重视,比如汉藏关系,外国势力对西藏的渗透和干预,藏传密教与汉地佛教的源流与沟通;但本书更为珍贵的乃是口述者目睹的感性事件和身历的日常生活描述,比如西藏贵族听留声机、打麻将的风尚,招待客人的菜单,藏地的邮差和贩卖陶器的商人,寺庙僧侣的衣食住行,糌粑和酥油的价格……这类随处可见的细节,犹如历史枝干上摇曳的琐碎而繁复的花花叶叶,使我们这些对此有兴趣而又知之甚少的局外人,好像看到了历史的细微表情和时代的真切面容,而这样的表情和面容正是我们阅读各种历史教材无法看到的。
  
  与这样的细密而琐碎的有趣文字一样有助于我们感受那个时代的面容和表情的,还有上百张口述者自己拍摄、收藏至今的图片。藏在袖子里偷拍的达赖喇嘛入藏坐床前郊外休息照片,汉藏双方为解决历史争端而举行谈判会议场景,这都是惟一存世的图像记录;当年西藏的邮票、纸币和委任状,赴尼泊尔、印度的签证,贡嘎、根桑等大活佛的修法和贵族庄园的温泉,布达拉宫的跳神表演和三大寺习武喇嘛训练……不敢说这是全景式的西藏,但无疑会使我们比借助于迹近虚构的想像,更真切地感受到遥远的空间和同样遥远的时间阻隔的西藏。没有读过《大唐西域记》,不敢随意比附,因此也不知道年轻时发愿效仿玄奘的洛桑珍珠在酝酿这本书时,是否想起他心仪的先贤与其久负盛名的书?
  
  在这本书之前,我们已经读过太多关于西藏的书;在这之后,还会有更多的人进入他们向往的西藏,也因此会有许多文字流布于世。但洛桑珍珠格西和他的这本《雪域求法记》注定是无可替代的惟一——不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更因为这个人所见证的时代和参与的事件,已经成为历史。那样的因缘成就了这样的书,一个人的历史缝合到一个更大的历史之中,我们只有阅读的机会。再富有冒险精神的人,即使走得更远,在那片土地留驻得更久,也无法生活在他的生活中,体验到他的体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在所有关于西藏,关于民国的书中,这本书注定与众不同,而且卓尔不群。
  
  稍感遗憾的是,本书只是截止于1949年的“驱汉事件”为止的“前传”。此后的半个世纪,从印度到香港再到美国的经历,以及旧年知交的沧桑命运变迁,只是在后记的一曲“曲终人散以后”中,以简笔匆匆带过。如若不然,以其“今生”与其“前世”对照阅读,一定更加有趣而过瘾。
  
  (《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邢肃芝(洛桑珍珠)口述,张健飞、杨念群笔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34.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