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轫于十九世纪中期的国际科学教育学,到今天已成浩荡洪流,不仅冲击了传统教育的方法和模式,而且涤荡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确立了教育的新的范式和评价标准。但与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国的科学教育研究还相当薄弱。在这样的背景下,丁邦平博士的新著《国际科学教育导论》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可谓恰逢其时。
科学课程在学校的开设,曾经历过一个艰难的过程。无论中外,古典的教育都曾经占据主导地位。在西方,是以文法为主的教育,在中国,则是私塾教育。学生所学的大部分课程都与生产活动无关,而成为一种“装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开始大力倡导科学教育,而“十个有教养的人中间有九个认为这简直是荒谬”。古典教育的削弱与科学教育的兴盛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拉锯战。斯宾塞之后,又经赫胥黎等人的努力,古典教育才逐渐让位于科学教育,直到十九世纪末期,科学教育才取得最终胜利。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科学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占据了稳固的地位,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百多年来,尽管科学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但科学教育思想的理论的形成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确立了科学教育理论的范式。丁邦平博士在本书中系统地梳理了西方科学教育的发展脉络,并完整地论述了科学教育的前沿性理论问题,从跨学科的多元视角,运用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方法,阐述科学观的嬗变及其对科学教育改革的意义,评析了国’际科学教育的若干重要理论,分析国际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深刻剖析了我国科学文化观、科学教育观和科学课程观,提出了从科学教育向科技教育转变。的重要观点,并对改革我国科学教育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全书eS局宏大,结构整饬,博引旁征,多有启人心智、促人深思之处,颇有益于推动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资料显示,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还处于很低的水平,具有科学素养的公众只占国民总数的0.3%,而在美国,这个比例为6.9%,高出我国22倍。尽管我国公众普遍崇尚科学,但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却非常贫乏,这种状况的形成,科学教育水平低是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水平低则是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我国在“科教兴国”国策指引下,学校对科学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对科学教育本身的研究却很少,这就使得我国的科学教育缺乏理论的指导。正如我们必须先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来发展自己的技术一样,在我国科学教育学学科尚处于“空白’’的状况下,我们也必须先引进他人的科学教育理沦,作为发展我国科学教育理论的参考。《国际科学教育导论》借石攻玉的意图是明显的,也是明智的,也许这才是惟一正确的态度。
对科学教育的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国际科学教育导论》显示了非凡的跟界识力,或可视为该领域的开篇之作。尽管作者说这只是一个开端,是—种尝试,桓它所取得的成果已让人刮目相看,让人受到鼓舞。重视科学教育研究是推动科学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保证,因而也是“科教兴国”的一项重要举措。正如作者所说:“中国需要科学,中国需要科学教育学。在研究者寥寥的情况下,我们尤其期待着丁邦平博士在科学教育研究领域有新的成果问世,以期引起更多人关注和重视o
(《国际科学教育导论》,丁邦平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