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流,往事如烟,转眼就是百年,不知不觉,胡风先生的百年诞辰也来到了。为纪念这位当代文艺界的殉道者,有一家出版社重新出版了几近半个世纪前胡风撰写的三十万字《意见书》。就是这个给胡风本人和整个“胡风反革命集团”带来冤案和厄运的《意见书》,当年也曾给“胡风集团”之外的范泉先生造成过伤害。
编辑家、出版家、翻译家、著作家范泉(1916~2000),上海金山人,193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抗战时期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他在上海主编《文艺春秋丛刊》和《文艺春秋》月刊,作者大多是沦陷区的作家。五十年代初,范泉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不久又在肃反运动中莫名奇妙地被捕,经过长达两年多的审查,后无罪释放,但早已被开除党籍,家破人散。到了1957年,厄运再次降临,他只因提出“肃反运动不应先审查后调查”,便被认为是“对肃反运动的诬蔑”,又被错划为右派,发配到遥远的青海劳动改造,历经折磨。直到粉碎“四人帮”后,他的冤案才得以平反,留在青海师院中文系当教授。直到1986年冬,年已七十岁的范泉才从青海调回上海,并任上海书店总编辑。1993年,范泉主编并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词典》一书,资料性很强,影响也很大。
要说范泉这些倒霉的人生遭际,还都是他在当代文坛上的两个朋友给造成的呢!这两个人一位是鲁迅的的夫人许广平,另一位是鲁迅的学生胡风。首先说说与胡风之间的恩怨,那是在1954年7月,胡风向党中央提交了关于文艺问题的三十万字的《意见书》,其中《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一篇,曾提到解放前作为半殖民地的上海,“‘顶顶吃香的也就是美国底大腿电影和美国底发松的小品’,再其次,南京暗探范泉主编《文艺春秋》……”结果,就是因为这句话,使范泉受到追查,并遭受了两年多的无妄之灾。直到八十年代胡风冤案平反后,为澄清胡风所谓的“反革命”罪行,又将三十万字《意见书》作为历史文件予以发表,以正视听。范泉看到这《意见书》后,才知道自己当年受到迫害的原由,并专程到北京找到胡风的夫人梅志询问,胡风将他归为“南京暗探”的说法,有何凭据?梅志告知,因文艺界中有此传言,故有此说。诚如胡风一案的当事人贾植芳所说,三十年代以来的左翼文化运动,人事纷纭,尖锐复杂,疑神疑鬼,相互猜疑,从而伤害了一些不该伤害的朋友,也造成了恶劣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与许广平之间的恩怨,则缘起于鲁迅。范泉从学生时代就景仰鲁迅,并终生致力于鲁迅研究。上海沦陷期间,他曾将日本学者小田岳夫撰写的《鲁迅传》译成中文,先在他主编的《文艺春秋》月刊上连载(该杂志创刊于抗战后期的1944年10月),1946年又出版过这部传记的单行本。当年在上海由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出面召开的“鲁迅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与会者每人都曾获赠过一本由开明书店出版的这本传记。
小田岳夫的《鲁迅传》是鲁迅逝世后第一部有关他生平事迹的系统记述专著,尽管书中有不少错谬,但当时在纪念和宣传鲁迅上是起到过一定的历史作用的。范泉说,他译出这本传记后,“为了避免对于鲁迅的误解,曾邀请许广平先生加以详细的校阅”;而许广平则“把原著歪曲的地方,用一片片的小纸片记录下来,赐请译者加以改正,并且当面获得不止一次的解释”。所以,范泉的中译本,没有完全忠于原著,而是将原著中一些对鲁迅生平和思想的“曲解”及“凭空臆测”,“在许广平先生的指示下,都一一加以删节或改写”。这种方法未必会得到所有外国著述翻译者的赞同,因为这种做法毕竟是篡改原意的。译本出版时,范泉说明了他对原作部分改动的原因,提到曾得到许广平指教并向她“表示无限的敬意”。可是,《鲁迅传》的范译本出版后不久,许广平却在媒体发表文章否认这件事,以她“并没有拿日文与译本对校过”和“偶或贡献些微意见,未必即对”为由,表示自己“始终对日译本不同意算是校正”。
当时之所以会发生这件不无蹊跷的事情,主要是与许广平对小田岳夫的《鲁迅传》不满有关。许广平认为,作者“有若干主观之见,拿来放在鲁迅身上,这是不太好的”。她还指出小田岳夫的写法,“是为日黩武主义者借词解脱”。因此,尽管范泉的中译本对原著内容有所删改,许广平还是极力否认自己参与了中译本《鲁迅传》的“校正”。她不愿意让读者误认为她是同意译本中的观点的。1999年12月,范泉在辞世前则又有另一种解释,认为胡风当时认为他是“南京暗探”,而胡风又与鲁迅关系很好,所以许广平也肯定知道这一情况的,作为鲁迅先生的未亡人,她当然不愿意与“南京暗探”有任何关连。不过,许广平审阅过这部传记的译稿,还提过意见,这些恐怕都是难以否认的事实。
这样的现象,难免让人产生疑问,在现实面前,作为中国人,为什么大多不敢说实话,而是选择了隐瞒真情、明哲保身的做法呢?这种原因,恐怕只有从鲁迅先生《写在〈坟〉后面》中解释过的话来寻找原因了:“我自然不想太欺骗人,但也未尝能将心里的话照样说尽……因为,还没有这样的勇气,那原因就是我还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