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孩子上学要花多少钱?

2002-05-10 09:32:00 来源:书摘 朱虹、钱鹏飞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在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收费也有了较大增长。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消费的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强?笔者试图从经济较发达的苏州市学校收费情况入手,略窥我国当前教育消费之一斑。
  
  

普通学校收费知多少

  
  每年开学前,各地教育、物价、财政等部门都要联合下发“学年收费标准”文件,将规定性收费、代收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等分别详细列出,然后所属辖区的相关部门再往下逐级转发此文件,在学校大门口张贴,并在本地的媒体上公布,自觉将学校收费标准置于群众和舆论监督之下。如2001年9月开学前,苏州市教委、物价局、财政局、卫生局等单位就联合下发了《苏州中小学幼儿园2001—2002年度收费标准》,然后各区、县市的有关部门及时转发了统一的收费标准。可以说,目前我国教育收费已走向了规范化,各地进行公开收费。
  
  其中一类托儿所(收费标准基本上是示范托儿所和合格托儿所收费标准的平均数)全年费用约1940元。孩子1岁半后方可入托儿所,到3岁止,1年半共需交2910元。加上孩子在家的衣食等日常开支每年500元,3年1500元,全计4410元。最高的托儿所和最低的相差二三百元。
  
  幼儿园的全年费用比托儿所低200元,全日制公办一类幼儿园的为1710元。4至6岁的儿童3年上幼儿园共需交5130元。加上在家的日常开支每年至少500元,3年1500元,合计6630元。
  
  而小学到初中为国家规定的9年义务教育阶段,收费相对便宜。小学6年学校收费7100元,加上其他的日常开支每年400元,6年共计1万元左右。初中3年规定性收费包括每学期杂费100元,各种报名费、考试费等100元左右,学校收费最少7100元,加住宿、借读费需支出1万多元。9年义务教育学生上普通学校只需2万元。
  
  3年重点高中最少支出1.2万元,3年普通高中最少支出1万元。4年正常录取的普通高校最少支出4万元。
  
  综上所述,一个学生从托儿所到大学毕业共20.5年,上普通学校,算上星期日、寒暑假在家消费,正常支出为近10万元,平均每年需支出教育经费(含生活费)5000元左右。
  
  
哪些收费易惹是非

  
  在这些教育收费中,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收费尚欠规范,易惹是非。
  
  托儿所、幼儿园不属国家规定的9年义务教育,目前收费还偏高。虽然有些收费是有明文规定的,但实际收费要比规定的高。如每月的搭伙费规定为15~20元,实际起码收50元。家长有意见,但学校认为由于物价的因素,每天一餐不到1元钱的标准根本没法操办。还有托儿所、幼儿园按各种类别收费,而类别高的一般硬件比较好,但教育质量并不一定好。因此,那些类别相对低,收费相对低,教育质量却较好的托儿所、幼儿园就成了“香饽饽”。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进这些托儿所、幼儿园,不惜走后门、拉关系,请客送礼,若学校领导在收费上把握不好,就有可能滋生乱收费和腐败现象。
  
  小学、初中的借读费,有的称择校费,也是一笔易惹是非的收费。目前,小学、初中规定就近入学,而孩子要上不在本区域的小学、初中就要交借读费。苏州市教委等单位规定,本省和外省来本市借读的小学生每学期需分别交借读费190元和250元,6年小学需交2280~3000元,初中生借读每学期交借读费340~390元,3年初中需交2040~2340元。由于小学、初中的教育质量不平衡,家长当然想让自己的孩子上教学质量好的学校,但由于“僧多粥少”,学校就要制定或内定一些土政策,可能会产生乱收费和腐败现象。就近入学一般是以学生户口所在地为依据的,但有的学生因父母工作调动,还未能办好户口迁移手续,或者买了学校所辖地的住房,由于种种原因还未办好房产证和户口簿,也要交借读费,家长有抱怨,而学校不以户口簿为依据又无法操作,于是双方容易引起矛盾。还有小学入学年龄是以9月1日为界的,9月份出生的特别9月初出生的学生想和9月1日以前的孩子当年一起入学,一般学校规定也要交借读费,有的一直要交到小学毕业。由于人为的因素,这种借读费交多、交少、交几年,有的往往就掌握在学校主要领导手中,对此家长有意见和因此而产生的不正之风也就在所难免。还有小学、初中的看电影费、旅游费、校服费、书报订阅费、保险费等等,加起来是个不小的数额,有些是明文规定学生自愿交的,实际上大部分都是硬扣的,家长意见较大。虽然这对富裕家庭来说,不存在交不起费用的问题,但感到有些费用交得没有必要。如有的电影明明属“少儿不宜”却仍让中小学生观看,就会产生负面影响;有的校服质量低劣,却收费不低,学生穿不了多久就没法穿了;有些书报对学生并没有多少指导作用,偏要推销给学生等等。由于学生人数多,这些项目具体操办中是否有漏洞,家长普遍存有疑点。
  
  另外上重点高中不够录取分数线,要交一笔不菲的助学费,这是当前反响较大的一个热点问题。家长认为,孩子能上重点高中,比上普通高中考取大学的可能性大得多。重点高中不够录取分数线出点钱,总比考不上大学出大钱上民办大学合算。而重点高中因招生名额有限,不可能不划分数线收人。关键是收多少费、怎么收费?重点高中现在不够分数线的在一定分数范围内限额招生也有收费标准,一般在2~2.5万元左右,有个别分数低的特殊学生可能收得更多一点。由于这些学生情况复杂,费用收取较高,学校或当地教委往往还有一些内定标准,有权具体操作的人如果素质不高,往往会有漏洞而出问题。而家长利用职权变相地用公款为孩子交助学费也有所见,且不排除有权有钱的家长与学校招生负责人搞私下交易的现象;这些都是普通群众议论的热点。有关部门应制定更合理的收费标准,采取更规范的操作办法,并加强对具体操办人员的监督力度。
  
  
民办学校为富裕
  家庭打开一扇门

  
  我国民办学校至今恢复已有20多年,而真正蓬勃发展是近10年的事。现在的民办学校,大体有三类:一类是从小学到高中的民办学校,如苏州国际外国语学校、南京21世纪双语学校等。这类学校有外籍教师上课,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语环境,教学方法与国外接轨,适合于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到国外留学深造。第二类是民办初中,或称公办民营全日制初中,学校配备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生活设施,采用国内的教育方法,教学质量比普通初中好,能为学生在初中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录取重点高中的概率高,有的学校甚至打出保证学生录取重点高中的旗号,如果不录取,将退回学生部分建校助学费。第三类是民办大学。当然,也有某些民办学校以圈钱为目的,惟利是图。也有一些因经营不善,不久便破产,官司缠身的。
  
  谈到民办学校,人们就会联想到敏感的高收费问题。由于民办学校收费高,人们都把它称贵族学校。目前民办学校收费一般分两部分,一是建校(助学)费,一是学杂费和生活费。建校费有的是入校时一次性交清,有的一年交一次或一学期交一次。如苏州国际外国语学校小学入校时一次性交建校费5万元左右,然后每学期交学杂费、生活费8000元,进了学校,学生的学习用品和衣食住行学校全包了,一个学生读完6年小学就要花15万元。南京21世纪双语学校则每年交一次建校费,小学每年8000元,中学每年1万元,学杂费、生活费小学每学期7500元,中学每学期8500元。这样小学6年需交费14万元,中学6年需交费15万元。上民办学校9年的教育费用约需22~23万元,而上普通学校只需2万元,仅是民办学校的一个零头。第二类公办民营初中,三年建校费、学杂费、生活费总共在5万元左右。比普通初中多支出4万元左右,比国际学校又少支出3万元左右。第三类民办大学,一般4年本科建校费、学杂费、生活费需10万元左右,比普通高校多支出6万元左右。
  
  在知识经济年代,中国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经济富裕的家庭不用说,即使经济条件中等的家庭,父母宁愿节衣缩食,也要让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有些家庭富裕的学生,或因为父母工作忙,或因为孩子智力一般,能到软硬件较好的学校上学,对孩子成长肯定是有利的,家长也愿意投资。特别是有的想让孩子到国外上大学的家长,如在国内上民办学校能为孩子打好扎实的外语基础,再到国外去深造就不必再过语言关了。更有经济实力的家庭从子女上初中或高中开始就送到国外留学,教学费用一般每年在10~15万元左右。据苏州市因私出国服务中心统计,近6年来,苏州市?包括所辖各县市?已有500多名初中、高中和大学学生出国留学,留学学生遍及日本、英国、加拿大等16个国家的200余所院校。但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并不提倡初中以下的学生去国外念书。
  
  其实民办学校也有其尴尬之处。如第一类民办学校采用的是与国外接轨的宽松式的教学方法,与目前国内的教学方法有差异。所以有的想通过上民办学校参加国内高考,往往不易成功。苏州某地有两名小学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后来上了民办中学,一名读到高三转到本地重点高中却成绩跟不上,高考时只考了专科学校,后来只得直接出国自费留学。另一名是读完民办学校高三直接参加国内高考,考分刚够专科录取线,家长只得让她复读一年第二年重考。而一些公办民营初中,当初保证学生能考上重点高中,虽然教学质量确实不错,但由于生源质量等原因,实际100%考上重点高中并不可能,学校退回2万元建校费,造成的不仅是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信誉损害。而上民办学校的学生因家庭普遍富裕,不少学生从小娇生惯养,花钱大手大脚,学生间容易产生互相攀比现象,家庭经济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目前的民办大学,开办的专业无疑是最热门的,但由于生源质量不高,加之有些学校在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还不具备办学条件,收费也不够规范,所以民办大学与公办大学还缺乏竞争优势,普遍存在招不满生源的现象,今年个别民办大学开学典礼上竟出现了一届只有几十个人的尴尬局面。
  
  (摘自《大地》总第139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