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书肆除了旧书刊、旧文书和旧字画外,还卖一种比较稀罕的东西:旧笔记本。当然都是普通人的笔记本,店员,工人,处长以下的干部,后来终于也没有成名成家的学生,等等。有些人看来倒霉一些,有些人显得幸运一些,但都不是青史留名的人物。我也暗怀过巧遇一册名人笔记本的希冀,却始终没能如愿。不过,买到这些人民群众的笔记本也使我有一种居得奇货的窃喜,作为一个文化史研究者我深知这些东西填补了文化史料的一项基本空白:意识形态信息接受者情况的缺失。我们研究历史每取报纸、刊物、书籍以及重要机构的档案为据,但这些资料都来自信息发送者,而信息接受者的状况我们却不甚了了。对完整的文化史来说,信息发送者所言固然极其重要,但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假设性甚至虚假性,而信息接受者所记、所解、所思、所感才是真实的历史过程。作为接受者的芸芸众生是社会的主体人群,他们尽管不是文化的主导力量却是社会文化的主要载体,任何文化蓝图、观念意识要想获得实现是绕不开他们的,他们的思想与精神才呈现为社会文化的现实,离开了他们的理解与误解、认同与抗拒、学习与实践,信息发送者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收藏中有了这些五颜六色(当然也常常颜色褪旧)的笔记本,文化史在我的心中变得实在起来。
说是旧笔记本其实也旧不到哪里去,没有旧到解放前,大都不出20世纪50至70年代。本中内容约分为几类。一是政治学习、政治生活的纪录。听形势报告、学习辅导的笔记,读报纸、读毛主席著作的心得体会,民主生活会、党团小组会、批斗会、检讨会的发言记录,还有社会上流传的真假莫辨的领袖言论与小道消息(这以90年代前期为多)。二是工作与业务的札记。工作计划,业务数据,事务备忘录,领导的工作布置,读业务书籍的抄录与感想。当然这所谓的工作与业务也有许多是政治性的,如共青团干部的谈心计划,“四清”工作队员对村子情况的摸底与他们在社员大会上的讲话提纲。三是日记。日记就丰富多了。一天的经历,可对人言与不可对人言的心理活动,对同事、同学的暗羡与腹诽,自我解剖与自我谴责,独自向毛主席表忠心的豪言壮语。四是杂抄与闲笔,包括歌曲的词与谱、别人写的赠言、自己在一时的情绪冲动中突兀写下的不着边际的自言自语或自我告诫,诸如此类。这部分很有趣也很有用,每使人有意外的发见,健全、修正我们对历史的认识。50年代中期一位叫单琼华的商店青年女职工在日记本上抄了她心爱的歌曲,有一首叫《在商业战线上》:“在广大的城市和村庄,在那美丽而辽阔的边疆,我们勤劳愉快地工作,建设祖国更繁荣富强。把粮食原料送到农庄,把机器原料送到工厂,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使国营经济日益增强……”头几句很平常也很有诗意,开朗而豪迈。自古以来就少见商人之歌,商人每是锱铢必较、满身铜臭的庸琐形象,如今商业成了“战线”,商人有了豪迈的诗情,这显出了社会主义对人生活与精神的再造力量,也显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无孔不入、不留死角的强大存在:连“商业战线”这样枯燥的行业也要纳入歌唱。后几句以“积累资金”、“国营经济”入歌,老实得可爱,也透露建国初期那种浑朴的心肠。单琼华还抄了另一首歌《瓶舞》,很短:“快快和我结婚,快快和我结婚,要不然你就找不到这样美丽的梅?玫?瑰花。今天我是新娘,明天就成了母亲,到了后天就变成了一个老太婆。”这首歌要按我们今天理解的当时的标准来看,不惟不革命,简直还有点不健康,但它确为当时的女青年传唱,可见当时的文化比我们今天所想像的要丰富、宽阔一些。这首歌我猜可能是苏俄民歌,由此我又想起苏联艺术尤其是歌曲对建构、改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生态起了多么积极、多么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歌曲都在今天主流的、但我要说是有点模式化的文化史叙述中失记了,多亏单琼华笔记本上无意留下的雪泥鸿爪,如此这般地恢复了我们一些重要的历史记忆。
当然,最有史料价值的还是前三类内容。它们或者为我们所熟知的大事件作了印证,为宏大的历史叙述提供了细节与气氛,或者记载了一些我们未曾意想到的故事,使人眼睛一亮,生出“竟有此事”之慨。而且,比起公开出版的文献,笔记本上的文字大概要更可信一点。记作工作用的、记给自己看的东西,其伪饰、表演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都要小一些。或许有人写日记时会作日后发表之想,但我收集到的那些日记多记有难以启齿的隐秘之思,不像是用来作秀的。同时,私人的记叙比公共叙述更真切,即时的手书比铅印的文字更亲切,笔记本上浓郁的人生气息感染着我们,一个人一册或数册笔记中由幼及壮、华年盛衰的时间跨度也使我们不胜唏嘘,有时一个人记到后来连字体都变了,更遑论心情的沧桑了。
我还意识到这些普通人的笔记本对研究当代文化史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或者可以说普通人大量写笔(日)记正是当代文化史特有的现象,是一种典型现象。谚曰“共产党的会多”,解放以来确实是大会小会地开,不断地搞运动、搞发动、搞组织,用学术术语说就是不断地进行现代化所必需的社会动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的动员既深且广,触动了原来没有触动过的地方与人群,也触及了人们的灵魂深处,而这些笔记本就是无数次会议、活动、心灵波澜与精神成长的记录。大量的笔记本还印证了共产党对中国的另一个贡献,即文化普及。从扫盲班到公费大学的新教育体系,使更多的人尤其是穷苦的底层人民有了读解、书写甚至写作能力,读青年店员单琼华不无稚气又不乏白字的日记你不禁会会心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