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西方文化为车头的商品社会里,竞争、拚搏、奋斗等字眼使人感到一种强烈甚至颇为残酷的气息,人们似乎在比赛谁最聪明,谁跑得更快,谁所获最多。也正因此,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竞技比赛”,各式各样的评比,各式各样的考试。比如争着进世界富豪五十人;围棋、拳击等各种高奖金的赛事;原子弹的生产与数量的日益增多;克隆动物的出现;电脑改朝换代的加速度等等。人们似乎进入了一个失控的“场”里,仿佛坐在一列无人驾驶的高速火车上,越跑越快,危险之极。可以说,整个世界都陷入了一个怪圈、一座迷宫,过于追求外在的东西,而将丰富的人生忽略了。人生当然需要物质上的极大便利,生活上的舒服适意,甚至竞技所带来的“刺激”,但人更需要安全、平和、充实和饱满的精神,需要一种内在的幸福感。这就是,生活是一种态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哲学,在其中包含着深刻的辩证关系。
如果有人今天倡导“半半”的生活态度,反对大福、大富、大成、大贵的生活追求,肯定会被人视为愚不可及,甚至被认为是矫情。如今是什么年代了,谁不认为钱越多越好,名气越大越好,权力越大越好,女人越多越好,房子越多越宽越好,美食越多越精越好,用度越华越奢越好,这就是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然而,古人云,若无远虑,必有近忧,这种穷淫奢华的生活追求表面看来是聪明人的明智之举,实际上潜含着非常大的危险,而这种危险一旦发生,那真是如江河倒悬,不可收拾。认识到这一点,就容易理解“盈满”追求的危险性,确立一种新的人生追求,即“半半哲学”。
所谓“半半哲学”就是既不追求高不可及,也不甘于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而是取中庸的态度,处处以适、以中、以和为好。这种半半生活态度可表现在许多方面: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大与小,多与少,厚与薄,阴与阳,刚与柔,快与慢,强与弱,富与贫,贵与贱,成与败,高与低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半半哲学”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一半,而是一种“界限”,一种“和谐”。矛盾的双方具有双向的互动关系。如果处于“半半”的状态,则人的心情易静而安,不会大起大落。
老子对“半半哲学”之“道”颇有探究,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说,天道,总是让有余的人受损而补偿那些不足者。这里老子向世人警示说,追求盈满的人要注意,过盈过满必会走向亏和空,所以不可无限度地不满足。老子还说:“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谁能够在混浊中宁静下来并慢慢地得到澄清?谁能够在久处安静之中,使生动活泼慢慢地产生?葆有此道的人不追求盈满,因为不满,所以衰退了却能新生。可见,在老子看来,清与浊、安与动、亏与盈、空与满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老子又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段话意思是:握得满满的,不如放下为好;捶尖打磨得锋利,不能长久;大富大贵之家,没有能够守得住的,因为富贵之人往往骄而自得,必然自取其祸。在老子看来,满而溢,刚而折,骄而败,富而咎,这是天道,所以他告诫人们不可贪婪不知满足,而应该慎之又慎!
孔子信奉的是“中庸之道”,这与老子比较接近。只是老子偏于从自然之“道”的角度来谈盈亏之理,而孔子多从社会、道德和人伦的方面来阐述“中庸”。在《中庸》一书中,记录了孔子关于中庸的论述。
孔子这样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有喜怒哀乐之情而未表现出来,这叫作“中”;感情表达时合乎节度,这称作“和”。“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遵循的通则。如果人们能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间的一切就会各得其所,万物也会各遂其生了。这里,孔子详细地论述了“中和”的内涵。
之所以没有多少人能够实行“中庸之道”,在孔子认为,主要是因为:“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就是说:聪明的人过于聪明,认为它不值得去实行,而愚蠢的人又理解不了。这就造成了“中庸之道”缺乏社会基础,难以推广起来。
“半半哲学”更重要的表现为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的艺术,它是以其外表的愚拙朴质而内里的大智大慧为特征的。比如清人李模?密庵?曾作了一首《半半歌》谈到他的中庸哲学,这个半半歌十分概括和生动地表达了他的人生哲学理想: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土半姻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章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饮酒半醋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这首“半半歌”是对中庸哲学的形象阐释,它将天地、人生的种种现象与关系描绘得有声有色,一展无余。其中在对天地万物的悲悯中又有着达观超然的人间情怀。没有对世界人生的本质性理解,如何能深刻、透彻以至于此。作者的描写真是妙笔生花,他将天地人间的冷暖、得失、出入、是非、进退、乐悲等都和盘托出,表现出大智若愚的境界与品位。
今天,人们越来越追求表面的东西,他们往往简单地理解矛盾的两个方面。对满足、成功、富贵、权力等,总是期望达到顶峰,人人在我脚下才好,而对空虚、失败、贫穷、低下等,则惟恐降临于己身。这样,他们处高位还不自足,处低位却一蹶不振。这两个极端都不会使人安宁和快乐,并且,对高者言,他们难以守成,很快会转入低下;而对低者言,他们欲速不达,永难成功。这就造成一种“失败情绪”,成也败,败亦败,一切都在不安与失意之中。这也可能正是所谓“世纪末情绪”吧?
(摘自《逍遥的境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定价:9.00元。社址:北京海淀区学院路15号,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