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女人最幸福?”提问的人是早年台湾一个叫王锦云的美丽少女。当时,她得到的是这样的答案:
“有菜篮子可提的女人最幸福。”
这样的回答使她始而茫然,而后开悟。后来,她成为声播四海的证严法师,提起了一个无形的菜篮里面装得下供养众生身体的食物,同时也装得下供养众生心灵的智慧,装得下对一切生命的爱。如今,正在源源不断为国内白血病患者提供骨髓的,正是证严法师创立的济慈医院。
“有菜篮子可提的女人最幸福。”这句话可能会让我们一时找不着感觉。在现实生活中,无论男人或女人,谁没有提篮买菜的经历?但是,有谁会把它与“幸福”联在一起?相反,愁闷和抱怨倒是常常听得到:天天买菜烧饭,烦。
其实,这个关于幸福的答案并不是在刻意强调提篮买菜这种行为本身有什么特别之处,它想告诉我们的是:幸福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微之处,人生的真味存在于诸如提篮买菜这样平平淡淡的经历之中。我们时时刻刻拥有着它们,而我们无视它们的存在。写到这儿,我想起《菜根谭》里的一句话:“?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智者提醒我们:每一寸时光里都充满着欢喜——我们的耳朵可以听见河流的声响,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一朵花儿在开放,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到草木的香气,我们的舌头可以品茶,我们的皮肤可以感受阳光……
我读了弘一大师的传记以后,清楚地记住了他是以怎样珍惜和满足的神情面对盘中餐:那不过是最普通的萝卜和白菜,他用竹箸小心地夹起放进嘴里,似在享用玉馔珍馐。正像夏丐尊先生所说:“在他,什么都好,旧毛巾好,草鞋好,走路好,萝卜好,白菜好,草席好……”令人难以想象他是备受敬仰的人物,原本生长于“高头白马万两金”的富贵之家。后来,我读到了“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这句话,“惜福”两字令我恍然大悟,是否懂得惜衣惜食与富贵还是清贫原本毫不相干,倒是与智慧或愚痴、宁静或浮躁、淡泊或贪婪、乃至善良或邪恶、慈爱或残酷密切相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食当有感恩之心,这样的心情是那么的自然而美好,可惜已经离我们太远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对衣食的珍惜只存在于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的岁月里,似乎节俭只是贫穷的产物。曾几何时,穷日子已成为过去,对衣食的珍惜也变得背时。取而代之的是不择手段地占有财富和近乎盲目的消费。我们的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等一切媒体都在不厌其烦地教导你如何消费,鼓励你紧跟时尚、花样翻新地去花钱,似乎媒体面对的读者和观众都是有条件一掷千金的富人。贫穷,其实从来都没有在我们的国度里消失,它不仅存在于老少边穷地区,它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着的这座城市,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人流之中。但是贫穷在某些人眼里已经不值得同情,而变得有些可耻,似乎历史和现实真的给了我们足够平等的竞争机会,穷人都是因为无能而遭淘汰的一族。于是,我们挖空心思包装自己,不管有钱没钱,都要把名牌裹在身上,都要拿出一笔数目不小的积蓄装饰出一套既不像住宅也不像宾馆的房子……我们消费的目的不是因为需要,而是为了炫耀或是用来证明自己。证明什么呢?用历史的眼光看,它只能证明生活在“转型期”社会的我们,遭受着价值的困窘和文化的贫瘠,因而成为无所遵循的人,我们生活的形式与内容严重脱节。
于是,我们拥有着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却感觉不到一份拥有的快乐,因为我们的眼睛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失明了,我们只能看到自己还缺少的东西,房子还不如别人的大、票子还不如别人多、乌纱帽还比别人小……却看不到自己已经拥有和正在拥有的一切。只有在失去健康的时候才知道它弥足珍贵,只有在失去平安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曾经拥有天大的福分……是什么使我们的感觉日渐迟钝?
幸福其实是无遮无拦的,它就像孤云出岫、朗月悬空,就像山坡上静静地吐着芬芳的花。它没有围墙,拥有它也不需要门票,而只需要一颗没有蒙尘的真心,需要一双没有障碍的眼睛。
(摘自《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