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阅读即呼吸

2002-08-10 09:32:00 来源:书摘 宋文京 我有话说

吃比天大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说的是吃的重要性,其实“吃比天大”?套用北京人艺“戏比天大”的说法?,不信可以看看刘震云的《温故1942》。
  
  中国商业出版社的《吃在北京》一书准确地说更是一册服务资讯的集成,但和许多国产的类似读物不同,此书做的很到位,很人性化,书中有1200多家京城餐饮场所的全息信息,包括风格特色、菜肴质量、环境等级、服务水准和人均消费,以及可否停车和刷卡等,而且书的后半部分有多个角度的索引方法,例如用菜系来分、用地域来分、用消费层次来分、用适应对象来分、用情调来分等等,一册在手,真的就可以将北京的八方名吃收罗其中。据称编纂者为此曾吃过5000多家,花了数百万元,可谓功夫在书外了。
  
  香港李碧华(之所以这样说,因为台湾还有一个李碧华)的文章常有一种“鬼魅之气”甚或“妖狐之气”,有时突兀一笔,让人惊骇,她曾自谓愿“过上等生活,付中等体力,享下等情欲”,这种话,一般女性作家不会用以自况。
  
  这本《水云散发》专写吃喝之事,却仍然有李氏风格的亦正亦邪的风气,单看标题《皮开肉绽德国包》、《与女婴争吃人奶的男人》、《女人的白饭敏感症》、《“裸体月饼”与“强奸月饼”》、《懂得吃应“人尽可夫”》、《乳房上的“烧卖”》、《性欲建在鸭蛋上》等,实际看去,倒是荤面素芯,但自有其深 度的情色异常真切,也异常有趣,把吃的联想一股脑地发散了出来。
  
  
爱情是主料

  
  陈丹燕近几年似乎极少发表小说,我们熟悉的更是她的散文、传记和随笔,情调、感伤、怀旧、小资。而这本《鱼和它的自行车》?上海文艺出版社?通过一个上海女子从17岁的女孩子,到为人妻为人母的成长成熟过程,她那像气球一样每当吹大就会破灭的爱情,她像雀斑一样可以因为保护而变浅但永不会消褪的痛苦,她的日常生活以及那其中的角色变幻。女权主义者的一个著名论断是:一个女人不需要男人,就像一条鱼不需要自行车一样。在陈丹燕的故事中,让我们读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鱼,还有一辆自行车。男人女人的关系是永远的相克相生,永续循环。陈丹燕在小说结尾处意味深长地通过女主人公看女儿丽丽——“我把脸凑到她的身体上闻着,无论如何,我的孩子是干净的。我摸着丽丽,现在她还是那么小,那么香的小女孩啊,像一粒最新鲜的芝麻。以后她长大了会怎么样呢﹖”是女人的生命轮回,还是有着超越的道路,一代一代地求解无而解。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现当代世界文学丛书”总是选择一些阅读门槛较低、畅销好读的小说,特别是女性作家的小说,当然其中也有卡夫卡的《城堡》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但大都是如《挪威的森林》、《香水》、《在轮下》、《上帝的指印》那样的作品。近期推出的《呼吸呼吸》(〔美〕安·泰勒著?和《卡穆拉斯卡庄园》〔加拿大〕安娜·埃贝尔著?即为好看的小说。前者曾获美国普利策小说奖,小说写的是女主人公在老同学丈夫的葬礼想起自己的30年前的恋爱结婚经过以及其他往事,用细赋真切的笔触写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展现人生的无奈,仿佛连呼吸都得上课训练,才能勉强活下去。后一本小说曾获法国书商奖和比利时皇家学院奖,也是爱情故事,伊丽莎白以做梦的形式回顾了16岁时在狩猎中与庄园主安托万邂逅、相爱,并匆匆结婚,婚后因丈夫不忠、酗酒、淫荡,遂与医生奈尔逊相识,继而疯狂相爱……
  
  女性的小说,似乎离不开爱情和自己的经历,追忆似水年华,无论中外,概莫能外。
  
  
看似慵懒的文字

  
  “大象漫步书系”(大象出版社)已经出到第二辑,几年前出第一辑之时,这套装帧、开本都比较雅致、特别的书就引人注目,当时辑中所收王尧的《迟到的批判》、陈思和的《牛后文录》、林斤澜的《流火流年》、马立诚的《浮生偶拾》等颇让人读之思之。第二辑中的7种小书的作者,除了姜德明、舒展先生是过了七旬的长者,其余均是上世纪60年代乃至70年代出生的作者。伍立杨的《语文忧思录》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评古今文学,文气不慌不忙;周立民的《另一个巴金》将巴金先生作为一个研究评论的个案,写出了通常研究者视野之外和闪光灯背后的巴金,语言犀利而又诚恳;凸凹的《书性与人性》则多为经典重读,品藻人物、品评内涵,别具只眼;而丁亚平的《老电影时代》则将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分为社会派、人文派和浪漫派,并特别关注费穆、桑弧、夏衍、汤晓丹和孙瑜等历史上较为特立独行的电影人;王开林的《表演与旁观》着眼日常事物所激发的感悟,并刻意为文,作者言道:“有些文字是费了劲的,有些文字是用了心的,有些文字是动了气的,有些文字则是伤了神的”,读之并不轻松。李辉在总序中说:“各位作者,或极目天下,或细观内心;不同领域,不同文风但体现出的历史眼光、人生态度和现实精神大致相同。”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学人心语丛书”?王春瑜主编?,其中有冯其庸、李国文、吴江、牧惠、谢云各一册。雷颐的《图中日月》中的一半篇幅是近代史随笔,另外一半则是中外历史的随笔感想,前一部分从史实和故事入手,如写洋人的膝盖、清人作战用女人的马桶、近代的公园、维新时期的报刊、君臣关系,也写了一些人物如郭嵩焘、梁启超、辜鸿铭等,读来顿觉百余年中国历史真是沉疴累累,错综交错,感慨万端。书的最后仍是他的几篇关于前苏联的史话,如《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夜半铃声》和《爱伦堡的困境》等,写“大清洗”的恐怖,写个人崇拜的极致,写不倒翁的内在矛盾,文章的底色是对专制主义的批判,有一种内在的张力和历史的警惕,让人省察。
  
  曾经不十分喜欢孔庆东的文字,这主要是对他的文风的排斥,觉得他诈唬、夸张,任什么事都要拿来开涮,因此就有点油了。同是东北籍的刘齐,偶尔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但对他们的书并不反感,甚至有些篇什还相当切中肯綮,而且有趣味感,不过好像看时乐乐就放下了。孔庆东的《47楼207》、《空山疯语》所收文章均有些驳杂。但近日读孔庆东的新著《独立韩秋》却给了我不同的阅读感受,虽然封底的煽情凑趣文字和序言的反弹琵琶还是他一贯的调侃和虚张声势,但读其内文却有着内在的庄严和悲悯,他曾出国两年,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执教,他说他跑遍了三千里江山,屐痕处处,细细观察韩国的人、事、精神,对韩国的国民性进行深究,以邻为镜,颇可见自身的长短。韩国人的“刚烈”、“革命”、“用计”、“不太守时”等等集体性格,我们在这届世界杯上也更深切地感到,那满场人浪 如红海洋,让我们感慨万千。孔氏此书,无异是进入韩国的导游书和导读本。
  
  
游戏亦精神

  
  今天,知识经常被当作消费品,而文化也常常是娱乐的代名词,人们的 许多精神生活空间变得“速溶”、“速成”、“速食”,而这一切如果同游戏和博彩放在一起,更具有广泛的接受度和普适性,中央电视台王小丫和李咏分别主持的《开心辞典》和《幸运52》之所以很入时人眼,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需要欢乐和刺激。
  
  “小强填字”也是应运而生的这样的游戏,虽然它没有什么奖励,但依然受欢迎,它在《南方周末》诞生时,人们并不觉得这是一个有前途的专栏,因为它看似简单,但很快它便很火,极受各阶层年龄读者特别是男女青年的青睐,后来《城市画报》、《21世纪经济报道》、《希望》、《北京青年周刊》、《上海一周》等报刊也有个类似专栏。“小强填字”类似于外文报刊的纵横字谜?(crossword),填上有意义的字词变成横成行,竖成列可读的连续即为成功。《小强填字》经文汇出版社结集出版后据说还很畅销,当是情理之中的,因为时代使然。
  
  小七又是一位性灵小品的写手,《火焰山》?四川文艺出版社?是专栏随笔集,每篇多为几百字,小七本人是学哲学出身,又供职于媒体,70年代生人,其价值观颇具时代感,文章取材随意,从身边出发,看似稀汤寡水,却内涵智趣和幽默,我的女同事看后说:读着不累。现在不让人累的东西还是比较难得的。深究起来,就会发现书中有淡淡的怀疑精神,对许多习见的事物进行解构,把伪装的生活和意欲挑破伪装的想法都记录下来,于是,阅读中的细小悬念被调动起来了,轻松感也随之自然浮现。
  
  
阅读的主人

  
  古书描述仓颉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可见文字的发明是多么惊天动地的事,虽说诗人可以有“人生识字糊涂始”的调侃语,但书开启民智,传承文明这一事实,谁都得认可。书的书写、出版、印刷和阅读历史同人类史是平行的。
  
  钱存训的《书与竹帛》?上海书店出版社?就是中国古代书籍演变的历史论著。墨子云:“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书名得之于此。全书更侧重于系统研究印刷术发明以前的书籍历史,对甲骨、金文、陶文、玉石刻辞、竹简和木牍、帛书、纸卷和书写工具进行深入考证和研究,进一步说明了汉字和书籍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凸现了汉字的伟大。许倬云教授称此书“是西文著述中至今惟一有系统介绍印刷发明前中国文字记载方式的书籍”。李约瑟博士认为“从本书的性质与分量看,显然是卡特的经典之作《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一书的姐妹篇”。而且此书论述清晰,毫不生涩,更无佶屈聱牙之感。
  
  加拿大人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所著的《阅读史》?商务印书馆?则是另一种书史,作者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解析阅读,他认为“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阅读其意义的都是读者;允诺或承认事物、地方或事件有某种可能性的是读者;觉得必须把意义归诸一套符号系统,然后辩论它的是读者”。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样,是我们的基本功能。作者从阅读活动和读者的力量两个部分来写作此书,他认为读者是宇宙的制定者,是阅读的主人,《阅读史》是读者的历史。
  
  
两个人一本书

  
  下列的两本书都是两个作者,他们的合作构成了书的图文共融的样式,丰富了我们的阅读体验,把读和看和谐在一起。
  
  一本是《沉重的睡眠》?黑龙江美术出版社?,韦尔乔的画,苗强的诗,韦尔乔是医生,苗强曾经做了很长时期的病人,但截止到出书他们都相互不认识,没见过面。但他们的艺术却在纸上相遇了,而且契合得很好。韦尔乔的画在读书界已是眼熟能详了,但苗强的诗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他现在鲁迅美术学院任教,过去曾发表过一些诗歌和理论文章,但1999年他因脑出血,得了失语症,半身瘫痪,形成了记忆和阅读障碍,他从头学起,在病中他开始写作十四行诗,病中的人可能更容易看见生命的本质和人类虚弱的一面,他说“我感谢命运,它打击了我,然后又赠予了我”。
  
  《生命的“后花园”》?重庆出版社?则是另一类图文书,作者也是两个人,黄建华和李成琳,他和她进行精神自由以及现代人生存和文化境遇的对话,这些对话构成了此书的主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