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关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关注中学语文教育,首先是出于对语文教育改革的殷切期望,出于提高青少年科学人文素质的迫切心情。
我们怀抱一个良好的心愿:
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
我们选择中学语文课外读物的编选工作,从一篇篇选文,一条条注释,一篇篇阅读建议……做起,只是表明,我们愿意为中国的语文教育改革增添一砖一瓦,仅此而已。
我们或许也有一点奢望,即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种传统的自觉继承。先驱者们把中小学语文教育看作是“改造中国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工程的一个基础工作,关乎民族的未来。因此,许多思想、文化、学术界的大师,各学科的专家学者,都积极参与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建设与教材、课外读物的编写。在我们看来,方兴未艾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能否健康、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教育改革真正建立在科学与民主的基础上。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继承与发扬前述语文教育研究的传统,组织起一支浩浩荡荡的多学科合作、学者化的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队伍。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大学与中学、教育界与思想文化学术界相互隔绝的封闭状态,提倡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同时,在语文教育界内部,也要加强语文教师与语文教育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新语文读本》的编写,正是这样一次尝试:立足于民间,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学科的人员组成编委会。我们中间有研究文学、历史、教育学的研究员,大学教授、讲师与研究生,有资深编辑,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也有中学语文教师。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还广泛征求了各有关学科的一流学者的意见,并特意约请了一些在读的中学生参加讨论。这是一次打通学界、超越年龄界限的合作,在相互切磋、争论中实现了知识的互补、思想的共识与精神的相通。对每一个参与者而言,这都是一次极其愉快的经历,或许也能为中学课外读物的编写提供某种组织工作的经验。
我们是把《新语文读本》的编写作为一项学术工作来做的。无论是读本的选文、编排体系,还是阅读建议的编写,无不贯串着我们的教育理念,以及对中学语文教育学的追求。之所以命名为“新语文”,也是为了突出这种追求的自觉性与实验性。
一、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理念
我们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立人是教育之本;通过立言以立人,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与任务。
在我们看来,语言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离开“人”,“言”无从依附;离开“言”,“人”难以自立。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大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之中;人们通过语文活动,吸收了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同时,语言通过交流而存在,在交流中学会使用语言,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
语文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语文活动,即它是有明确、自觉的教育目的,有指导的语文活动。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教育与训练中,实现自我精神的成长,即人的成长;教师在指导学生语文活动的过程中,自身内在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也得到了激发。因此,语文学习与训练是学生与教师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我们提倡一种“主体性的自由阅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从个性出发的自由选择。《新语文读本》的编选,正是为了给这样的主体性阅读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言语材料,尽最大努力开拓学生精神自由的空间。
二、关于选文的原则
1.我们首先选择经典作品作为基本的阅读材料。阅读经典,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思想和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可以使年轻一代在生命与学习的起点就占据了精神的制高点,这对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同时,我们也注意选取思想与文笔俱佳的当代文章,以使读本更贴近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时代感。
2.我们要求选文时要有民族的、现代的、世界的、人类的多元开放的眼光,让学生接触多民族、多国家、多地区的作家作品,接触不同思想、文学流派和风格的作家作品,开拓广阔的视野,并在比较、撞击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在具有强大的精神与艺术力量的大师们面前,也保持自己思想与人格的独立。
3.我们强调要有“文化”的观念,不仅选文学作品,同时选具有丰富的历史、哲学、科学、宗教、艺术……内涵的,文字又是第一流的,由这些领域的顶尖学者所撰写的文章。我们追求“文、理的交融”,对有文采的科技文章给予特殊的关注。
4.在强调选文的广度的同时,我们也适当加重了选文的深度。这不仅是因为课外读物可以、并且应该比教材内容稍深,范围更广,更超越一些;而且也是出于我们的一个基本认识:不能低估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以及他们的理解力、创造力和想像力。教育必须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在语文阅读中应有目的地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难度,使学生体味战胜困难、超越障碍的愉快,在克服困难中成长。
三、编排体系的原则
《新语文读本》与现行教学的体制相适应,分初中、高中两个部分,按照学生学习、领悟言语的阶段性特征与需要,心理、情感、智力诸方面的发展,以及精神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与需要,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阅读体系。由此对初、高中两个部分的选文与编排提出不同要求,做出不同安排。
(一)初中六卷
1.着重对学生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的开发;对大自然,对身边的人、事,对社会的观察、感受、理解等能力的培养;对蕴含在神话传说、童话寓言中的人类与民族基本想像、智慧、精神的领悟,以及自我想像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语感,着重于感性的积累、熏陶,对语言美的感悟;并在阅读中了解、学习与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方式。
2.着重于基本的美好的人性的开发与启蒙,引导学生通过美文的阅读,认识个体生命的尊严、价值与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民族、家庭、社会)之间的和谐、美好的联系,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关爱与敬畏;着重于美的情操的陶冶,对理想与未知世界的向往、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启迪,给学生以生命的亮色。
3.除神话传说、童话寓言外,着重选诗歌(包括散文诗)、人物传记、书信、科学小品、科幻作品、人生语录等。充分注意选文的趣味性与风格的多样性,给学生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二)高中六卷
1.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感的广化、深化、敏锐化与美化,在继续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像力与审美力的同时,着重于判断、归纳、概括能力与批判、怀疑、创新精神,发散性、逆向性思维能力,以及自省意识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对选文的言语、行文结构与文体风格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进行质疑,并能触类旁通,提出问题,自己查找资料,思考分析,研究对比,得出结论。在阅读中,进一步理解与把握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等基本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在初中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强调理性的思考。从注重文学的阅读扩大到文、史、哲更广泛的阅读范围,引导学生自觉地汲取人类与民族文明的基本经验与理念。根据“反复感知,逐渐加深”的原则,对初中阶段所涉及的几个基本母题,例如,关于爱、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科学理性,等等,高中阶段要进行综合的更深入的讨论。在初中阶段已经奠定的生命亮色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面对生命与人生中的严峻方面,进行基本信念的启迪。
3.选文的重点在民族与世界的经典文本,包括演讲词、宣言、书信等。加强文言文、科技文章的阅读分量。着重选有力度与深度、境界高远的、大气的文章。
四、关于阅读建议的编写原则
1.以与读者平等的态度去撰写阅读建议,目的是激发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帮助读者进入文本,以真正实现“?读者的?主体性的自由阅读”,倡导读者与作者、编者之间的对话。
2.引导读者把阅读的重点放在对选文的言语的用心体味上,以培养语感为中心。
3.营造“创造性阅读”的氛围,破除对选文与标准化诠释的迷信,强调理解的多种可能性,提倡独立思考,鼓励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4.阅读建议要有开放性:一是由选文引发出更广泛的阅读兴趣与语文实践的欲望,提供有关阅读书目、篇目或线索;二是向写作辐射,开拓想像,激发写作欲望,倡导“主体性的自由写作”。
5.编写阅读建议要把握住选文本身的特点与该文本在整个读本体系中的位置,充分注意读者的可接受性,同时要有启发性,具有一定的深度,要有切合所选文本的独特的针对性。
以上所确定的原则当然只是我们的一种识见,一种追求,而与现实显然会有距离。事实上,我们从编选工作一开始,在为自己设立了一个高目标的同时,也自觉地把我们的追求相对化,从而认定:我们所提出的语文教育学的理念、原则与设想,在拥有自己的价值的同时,也会存在不足和缺憾,因而是可以、并且欢迎讨论的。我们也将在自我反思与认识深化中,在他人的批评、质疑过程中,不断对之进行修正,使之逐渐完善。我们也只是期待《新语文读本》能够成为众多的读物中有自己特色的一种。因此,我们的编选工作采取了“逐步到位”的策略:它着眼于长远的发展与影响,将不断进行修订。现在只是“初步呈现”,显示一个大的轮廓与总体风貌,使之在读者阅读实践中接受检验,并获得新的发展的可能性。这里,始终贯串着一种“自我质疑”的精神。——或许这正是《新语文读本》的最大特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