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比较文学大师艾田蒲教授曾讲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巴黎大学讲授法国19世纪文学活动,课后向学生说明他所参考与引证的文章都借之于中国文学。艾田蒲教授描述说:“这番话令四座皆惊。我觉得以这样的方式,无可辩驳地指明了那些带着高傲口吻谈论‘黄种人’的人是多么愚蠢而卑鄙!”(转引自乐黛云先生为“跨文化丛书”所作的序)。
中国和外国的文化交流一直在进行,在加入WTO后,中国更是置身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氛围之中,封闭和排斥都不是解决之道,文化的交汇和融合、触碰和异化、距离和相克相生,都同时存在。民族性和国际性,本土化和一体化是互荣互生又相克相抵的矛盾,我们欣喜地看到,近日有许多有关中西交流的图书出版。
“跨文化丛书”(宁夏人民出版社 钱林森主编)是一套研究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的比较学方面的原创论著,其中包含了《异域的召唤》(德国卷)、《光自东方来》(法国卷)、《梅红樱粉》(日本卷)、《跨越太平洋的雨虹》(美国卷)、《悠远的回响》(俄罗斯卷)、《神奇的想像》(南北欧卷)、《丝路驿花》(阿拉伯卷)、《雾外的远音》(英国卷)等8种,丛书的整个写法是循着外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打通文史哲和文化隧道,并对文学史上的人、流派、作品等个案进行深入剖析,是一套跨文化、跨学科的精心研究之作。
海外的中国研究和东方研究的译介也越来越多,除江苏人民出版社这几年陆续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外,今年又看到了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欧亚历史文化名著译丛”(余太山主编)已出版的有《隋唐帝国与东亚》、《斯基泰时期》、《元代西藏史研究》、《治国策》、《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等。所谓的“欧亚”(Eurasia),大致东起黑龙江、松花江流域,西抵多瑙河、伏尔加河流域,具体而言除中欧和东欧外,主要包括我国东北三省、内蒙古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欧亚草原的边缘地带如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欧亚历史文化也是文化的融合和冲突的交叉地带,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于研究欧洲和亚洲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这套书是开放结构,有许多名著还会汇入。
书市见到极有趣味的书是《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五十年前的中国》(〔丹麦〕赫尔鲁夫·比茨特鲁普画并文 山东画报出版社)。1955年2月至4月,丹麦画家比茨特鲁普应中国中苏友好协会和中国美协的邀请,访问中国,进行了一次写生旅行,1958年名为《中国之行》的写生集在莫斯科出版,让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人们看到了红色中国的状况。比氏在中国先去了北京、武汉、广州、杭州、上海、南京、天津、沈阳、抚顺、鞍山等城市,他的着眼点更多地关注民间、关注生活、关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恰恰是这些细节的记录,让我们看到了五十年代老人的打扮、警察的模样、妇女的装饰、儿童的神态以及社会的众生相。熊秉明先生有篇文章叫《看蒙娜丽莎看》,那么这本书也可叫作《看比茨特鲁普看》。
笔者曾在各种场合下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大师”,而且坚信不疑,但是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才能是永远的大师,一辈子的大师呢?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不十分美妙的教育扭曲了孩子的天性,使之丢失了敏感、纯真和勇敢。
但也有的老师不是在刻意“塑造”学生的思想和技能,他用一种几乎是放任自流的办法来鼓励学生的自由创作,他就是北京五十四中学的美术老师张进,他的学生的作品最后被汇编成册,曰《我与面具—中学生的现实主义》(江苏文艺出版社),册中全部是学生的画和心灵感悟,张老师说:“对待学生的作业,没有偏倚,全部编入,因为他们无论采取具象与抽象的表现形式,起码有三个方面做得很好:一是率真的感情;二是完整的形式;三是突出的个性。”在孩子的画中,我们发现了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的崇敬,他们的无奈,他们的不满,他们的智慧,以及他们对人生的梦想和批判,共分成四辑“因为愤怒我呐喊”、“我的感情生活”、“假面人告白”、“世界在我眼中”,他们的思维和形式感都有着巨大的潜力空间,张老师对作业进行个性、想像力、表现力和形式感等四方面的评价,而且以表扬为主,给这样的老师当学生,是很舒服的。
书海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一套“学生探索百科全书”甫一面市,即受好评,被认为是这届书市最靓的书品之一,这源于它有着上好的内在品质,共分四个分册《地球探索》、《科学探索》、《历史探索》和《动物探索》,都是中小学生关心的话题,选题有趣,而且全面,大幅的绘画和照片,知识点和词汇解析置于文中,语言通俗晓畅,不繁复叠加,因而清晰明澈,将最关键、最有意思的一面呈现给学生,令阅读者留下很深印象,开本也很舒服,软皮精装亦能便于翻阅,预计本套书可成为新年抢手的压岁书。
“人与自然文库”继蒂皮的《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之后又出了第二本—《神奇的海豚奥利娜》(〔法〕帕斯卡尔·诺亚·贝柯维奇文 〔以色列〕伊塔玛·格林帕格图 管筱明译 云南教育出版社),一只野生海豚使一个聋哑人恢复了听力和说话能力……这听起来有些令人不信,但却是真实的,来自红海深处的一只野生的孤身雌性海豚(奥利娜),得到幼年因伤失聪、听不见声音也说不了话的贝都因小伙子阿比达拉的百般关爱和呵护。在耳鬓厮磨、遨游嬉戏的欢快日子里,阿比达拉竟能逐渐听到海豚的呼唤和欢叫,嘴巴也慢慢地能讲话了,而且随着这个真实故事的扩散,阿比达拉也成了英雄。这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合的绝好范例。
近两年读书界用的较多的词汇之一,是“读图时代”,确实,书越出越漂亮,不惟有阅读内容之美,还是欣赏形式之美,既是思维的乐事,更是视觉的美筵,当然,视觉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养眼,更有着象外之象,韵外之韵。
《田家英与小莽苍苍斋》(陈烈著 三联书店)就是这样一本既好读又好看的图文双佳的书,装帧用纸都很人性化,拿在手中,有温润和合之感。田家英是毛泽东的秘书,博学深思,又有深湛的研究功夫和上好的文笔,而且富有收藏。他的小莽苍苍斋是因对谭嗣同的钦服而用其莽苍苍斋加一个谦虚“小”字合成的,田家英极其喜欢收集明清学者的手书墨迹,并蔚成大家,他的藏品丰富而精彩,诸如朱耷、冒襄、陈维崧、毛奇龄、何焯、曹寅、周亮工、钱大昕、赵翼、方苞、姚鼐、杨守敬、严复等人的精品,此外还有一些书家的字迹,例如陈鸿寿、伊秉绶、郑簠、邓石如、黄慎、何绍基、赵之谦的佳作,赵朴初先生观看“田家英收藏清代学者墨迹展览”后题词道:“观其所藏,知其所养,馀事之师,百年怀想”。田家英在1959年庐山会议后,请人篆刻一方印章“京兆书生”,毛泽东戏言在田死后应立一墓碑,上书“读书人之墓”,田氏爱书爱字,陈四益先生形容他“好学深思,忧国忧民,洁身自爱,自重自尊,不慕名利,不贪权势,以天下为任,以苍生为念”。但在1966年那样“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形势下,他含冤自杀。从此书中可以看到田的书生襟袍、历史关怀和风骨逸情。同时也可见到许多鲜为人知的藏品和物品,如康生的字等。
河北教育出版社今年有几套人文味道浓厚的书系推出,“中国古村落”已经出齐,而“小城故事”和“边缘部落”正在陆续面市,这三套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将纪实写作、现场摄影、社会学田野调查和乡土建筑研究结合起来,力求将一地的综合立体风情呈现出来,社会的、民俗的、艺术的、自然的交织在一起,让人获一种全息的感受。“小城故事”中,《大山深处的屯堡》(郑正强撰文 杨延康摄影)描述的是在贵州安顺地区的深山中,有一些村落曾是当年朱元璋两淮军队的屯兵扎寨之地,数百年后,他们仍保留了许多明式遗风和地域特征,他们的日常世俗生活和精神世界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边缘部落”中的《福音谷》(林茨撰文摄影)则记录了云南横断山区一支傈僳人和他们的信仰,山谷里回响着教堂的钟声和信徒唱诗的歌声,看似不相干的文化在交融,人与自然在宁静之中有种莫名其妙的和谐。
“穿透灵魂之旅”丛书(易中天主编 厦门大学出版社)更是关注视觉的书,着重针对造型艺术,共5册,分别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之所以总名为“穿透灵魂之旅”,主编易中天在总序中写道:“安顿灵魂的,唯有哲学和艺术。哲学是灵魂的解放。解放之后,是心情舒畅。后者缓解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前者消除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介于二者之间的是穿透。”与一般的艺术鉴赏介绍的书不同,这套书较少沾连于技术层面,而更多地去寻求哲学的解释、理性的梳理和历史的坐标确认,因此有更深的勾连。读起来在轻松中亦获得许多学科和思考的意义。
此外本届全国书市还可见到大量全集和文集面世,例如河北教育出版社的《维特根斯坦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的《沈从文全集》、鹭江出版社的《梁实秋全集》,均为多卷本大部头,这也证明了许多出版社在做长线投入,也有了文化积累的实力,这些书也成为书市的绕不过去的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