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今日美国:女人当道

2003-02-10 18:46:00 来源:书摘 [美]薛涌 我有话说

不要搞错,世界还是由男人来统治的,尽管有福山所谓女人是更好的统治者的高论。在现任西方八国的政府首脑、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中,没有一位是女士。在美国国会,妇女只占有14%的席位。美国的全职妇女,平均收入只是她们男性同行的72%。然而除了这点优势外,男人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可谓每况愈下。甚至连一些一直把男人视为压迫者的激进女权主义作家们,也嘲笑男人如今快成了废物。
  
  在传统上,男人是一个家庭的财政来源和守护神。如今,像造船、采矿、搬运这类需要男人肌肉的工作,在现代社会已是无足轻重。相比之下,那些需要女人纤细的手指、灵活的头脑、舒展的微笑的工作,如接电话、操纵计算机、扫描商品上的条码等等,显得更为重要,更为社会所。1973~2000年,美国经济上活跃的(即那些有工作或正在找工作的)妇女,由女性人口的51%增长到71%,而经济上活跃的男人则从男性人口的86%下降到84%。英国和法国也存在同样的趋势。从预示着未来的教育方面的数字看,男人的前景更加暗淡。1960年,66%的美国学位为男人所得。而到了1997年,男人只拿到44%的美国学位,已被女人击败。在高等教育上,女性的优势更为明显。1997年,美国妇女拿到的硕士学位比男人多1/3,拿到的学士学位比男人多1/4。在英国,1998年以来,18岁的女孩在全国的考试中一直领先于同龄的男孩,甚至在数学、经济学这些传统的男孩强项上也胜出男孩一筹。有人断言,现在男人比女人挣得多,大学里的男教授比女教授多,是因为二三十年前男人在教育上占有优势;而现在的年轻一代中,女性拥有教育上的优势,所以十年二十年后,她们一定会胜过男人。
  
  男人不仅成事不足,而且败事有余。在世界各国,暴力、对儿童的性虐待、吸毒、酗酒、赌博等等,大部分为男人所垄断。监狱里关着的主要是男人。而在身心健康上,男人却比女人脆弱得多。根据英国政府的报告,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更容易发生事故,更容易自杀。一位英国心理咨询大夫声称,过去他的病人主要是那些孩子刚刚离家的中年妇女,如今他的主顾则是中年男子。这些人一辈子忠实地献身于公司,但中年后不是被解雇辞退,就是被强制提前退休,以致心理失衡。
  
  钱袋瘪了,自尊心受伤了,男子汉的威风再也耍不起来了。不过,事业上的阴盛阳衰并非男人士气低落的主要原因。用一位新西兰的男权主义者的话来说,在这个世界上,女人可以选择,男人却没有选择。女人若放下工作回家当妈妈,会完全被社会接受。换句话说,女人可以在公文包和孩子之间做出选择,她甚至可以两者都要,或先要一个再要另一个。男人呢?那些带着孩子去儿童游乐园的“家庭主夫”,在一群带孩子的母亲中“如鱼脱水”,变成了社会贱民。
  
  男权主义者们还争辩说,男人已变成了过去30年女权运动的受害者。目前社会留给女人的选择越来越多,留给男人的却越来越少。女人之所得,就是男人之所失。两性的权力关系,变成了零和游戏。《男权人力的神话》一书的作者Warren Farrel进一步指出,当今的美国社会和司法界,在离婚后孩子的监护权问题上普遍存在着对男性的歧视。法院总是把孩子判给母亲,然后让做父亲的支付养育费。男人要想从他离异的配偶手中拿到孩子的监护权,就像一位妇女在20世纪50年代想获得一个重要的职业一样困难。
  
  鉴于这种状况,保守的父权运动在美国渐成气候,成为保守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强烈反对离婚的“全国父权行动协会”(National Fatherhood Initiative)最近就颇为得势。其前负责人Wade Horn已就职于布什政府的卫生部,在Tommy Thompson手下担任负责儿童与家庭的助理部长。
  
  布什政府在男权问题上从来没有表明过立场,不过其倾向一看便知。美国的女权主义运动,在克林顿任职期间跟着第一夫人占领了白宫,克林顿也被称为历史上最拥护女权的总统。尽管有些政治评论员嘲笑说,克林顿支持妇女解放是因为被解放的妇女越多,他拈花惹草就越方便。布什则带着一个传统型的、只会管理衣服的第一夫人入主白宫。更妙的是,副总统的夫人琳·切尼,是90年代保守主义最强有力的发言人之一。她不仅著述甚丰,而且频频在各大电视网以右派代言人的身份露面,有塑造话语之影响,俨然是个布坎南第二。五年前多尔挑战克林顿竞选总统时,她亦奋勇助战,远比作为前国防部长的切尼活跃。但在切尼成为副总统候选人后,她完全销声匿迹,只是在当了副总统的切尼病得无法说话时,她才代夫君讲了几句,爆出个小小的全国新闻。可见,进了布什的政府,女人就得“在家从夫”,尽管有的人本事不让于希拉里。
  
  但是,一个保守的白宫并不能扭转男人的噩运。男人之多余,最明显不过地显示在男女性别比例的失调上。其实,这种失调并非生物性失调,而是社会性失调,责任多半还在男人本身。本来,每年出生的男女比例大致均衡,男婚女嫁也是人之常情。可惜男人总是喜欢年轻女人,理想的妻子总要比自己年轻上五到十岁。既然男人要养家糊口,他们的这点要求本也不算过分。但是,1955~1973年,美国的出生率下降了40%,结果适龄女性一年比一年少,中青年男子要找比自己年轻几岁的配偶,就难上加难。美国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在2001年,三四十岁的男人和比他们小五至十岁的女人之间的比率呈2∶1之势。
  
  在80年代初,男人可谓威风八面。在35~44岁的年龄组中,一个男人平均有1?3个女人可供选择。而且,35岁以上的男人与30岁出头的女人之间的比例对男人更为有利:一个单身汉平均有两个女人可供挑选。大女不嫁已成为各种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的主题。由于有这样的天然优势,男人在情场上就变得十分挑剔,总认为有更好的女人在等着自己。许多人推迟婚期,年过40还不肯结婚的比比皆是。结果大男不知不觉地增多起来。等他们发觉事情不妙时,已为时太晚,自己已经变成了“多余的人”。
  
  男人想要在这场婚嫁大战中翻身,还得耐心等上几年。根据人口统计学家的数字推算,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进入婚龄时,由于出生率的逐年提高,男人又开始占便宜了。可以预见,到2005年,如今20岁出头的男子,在择偶时会充分行使自己的选择权。然而从这一代起,女性比起男性在教育上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到那时,世界究竟是谁家之天下,也实在只有天知道啦。
  
  (摘自《社会学家茶座》,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定价:10.00元。社址:济南胜利大街39号,邮编:25000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