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跑步”进入老龄社会
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加,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缩小的过程,叫做老龄化过程。在国际上,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出生率下降、平均寿命的提高,我国已于1999年10月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们已经跨入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8687万,占7%),并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更为突出的是,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00万,并以年均5%的惊人速度递增。202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可达2.8亿,占总人口的18.4%左右。2050年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意识低的现状。在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出现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高龄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农村老龄化加速期。这必将对全球人口老龄化带来巨大影响,也必将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基数大、速度快,而又底子薄、负担重,是“未富先老”,被称为“跑步进入老龄化”。
2003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1%,达到9062万,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从1982年开始,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我国就完成了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根据预测,以65岁以上老年人口从7%上升到14%所需时间作比较,中国为28年,法国115年,瑞典85年,英国和德国45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增长率快于老年人口增长率。至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0%上升到20%,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老年及高龄老年人增加所带来的养老、医疗和照料的负担,会使我们真正感到老龄问题的压力。
在老年人口增长的同时,14岁以下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迅速下降,2025年老年人口将超过少儿人口,2050年将接近少儿人口一部。人口金字塔形的倒置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影响现在还难以预料。
人口老龄化使社会保障问题愈发突出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老年人口比重的日益增大会给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文化心态、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成为21世纪我国必须认真对待,认真研究的重大社会问题。
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加重。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影响重大,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负担日趋加重。据测算,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15.60人,2025年抚养29.46人,2050年抚养48.49人。总抚养比也相应上升,从2025年的59.5%上升到2050年的76.8%。研究认为,在未来50年中,前20年,我国存在一个低抚养比(抚养比:供款一代人与领款一代人的比例。其变化受人口年龄变动和退休年龄的影响)时期,这期间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经下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刚刚上升,总抚养比处在从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呈V字形。这种状况应引起关注。
农村老年人口是经济上最弱势群体之一,占人口2/3的农村老年人保障状况亟待改善。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农村养老主要通过家庭赡养自行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老人赠送纠纷和因赡养引起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上述现象在我国中西部及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影响社会安定和发展。
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社会保障重在城镇,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基本框架虽已初步形成,但正经历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考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将使大批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2001年我国城镇人口48064万人,占总人口的37.7%。根据建设部对城市住房需求的预测,2020年将新增城市人口2.6亿,2050年将再增加3.3亿。届时,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在城镇化进程中,结合小城镇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的养老保险办法亟待研究。
相对来说,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在国民收入中,如果用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和医疗卫生的支出不断增加,那么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费用就要相应的削减。据统计,从1985年至1997年的12年间,我国用于社会福利等各项支出从327亿元增加至3043亿元,增长近10倍,其中用于离退休、退职职工保险福利费用(包括退休金)支出从149亿元增长到2068亿元,增长了12倍多,比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得多。然而,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看,社会保障各项费用的增长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日益扩大的养老金窟窿导致养老金支付危机
面对日益扩大的养老资金窟窿,1998年财政开始掏钱,当年掏出20多个亿用于支付养老金,1999年增加到100多亿,到2002年这一数字变为408.2亿元。
据有关方面统计,1997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城市有5个,1998年扩大到21个。当年欠缴养老保险费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近5000家,欠缴金额170多亿元,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首次出现了收(1459亿元)不抵支(1511.6亿元)的状况;1999年,收不抵支的城市增至25个,当年收入1599亿元,支出1668亿元,赤字59亿元,个人账户空账已近上千亿元,天津、吉林等四省市已把历年积累吃光,随时可能出现险情;2000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欠费达到360多亿元。
造成如此庞大缺口的原因之一是正向中国疾步驶来的老龄化。1997年,中国城镇60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为10.20%,开始进入老龄化时期;今年3月公布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96%,比1990年上升1.39个百分点。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现已增至1.3亿。
迈过养老保险难关的五大对策
实践证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尽管建立这个体系难度很大,国家财政压力也不小,但逃避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已是不现实之举,唯有积极应对,化危为机,借助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力量,尽快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才是明智的选择。那么,社会保障体系能否如人所愿地建立起来,能否克服建立过程中一个个难关呢?
对策一:制度转轨采取渐进方式
“统筹”(单位)供款限定在工资总额的20%以内,制度转轨采取渐进方式,“老人”养老金、“中人”(“中人”: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职工。1996年以前参加工作的企业职工定为“中人”比较准确。)过渡性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由统筹基金支付,今后25年基金缺口累计有1.8万亿元左右,平均到每年有700亿左右。如果把补缺口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相当于财政收入的5%。建议中央以立法形式明确这一财政政策,以保持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在不同年度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别而产生的缺口,可以通过减持国有资产或发债等一次性措施解决。
对策二:尽快确定延长退休年龄的方案
为了应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危机,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提高退休年龄的做法,法定退休年龄已经由60岁左右,计划逐渐延长至65岁或67岁。根据测算,在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延长退休年龄的具体方案可分步骤进行,以避免引起社会震动。另外,在政策上必须严禁用早退方式处理就业矛盾,防止将失业压力转移到养老负担。
对策三:个人账户支付计算年限男女有别并适当延长
第一步将男女职工分开计算并适当延长;第二步,将个人账户支付阶段由商业人寿保险公司操作,由退休职工自愿选择购买各寿险公司的终身年金。各寿险公司按照资金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本精算终身年金的给付率,通过公平竞争,提高服务质量,有效化解退休职工的长寿风险。
对策四:加快进行个人账户基金的资本化管理运营
个人账户的管理应是以账户资本化运作为核心的一整套制度法规,包括:合理的管理成本、资本市场投资选择、投资收益、风险防范和金融服务。根据我国目前状况,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管理,采取全部委托方式为宜,即建立受托人、投资管理人和保管人分工负责、互相制约的管理体制。受托人―由省级以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充当;投资管理人―从我国现有专业基金管理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中选择;保管人―从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选择。并相应建立一套风险监控制度。个人账户基金的资本化市场管理运营可以达到投资回报率和风险防范兼顾的目的。国际上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对策五:规范工资基数管理可增收基金10个百分点
目前参保单位通过瞒报、漏报缴费工资基数逃费的情况比较严重,抽样测算过程中发现1999年缴费工资比1998年降低了5.7%(下降545元),而统计局统计的平均工资增长了11.6%。根据全国参保单位缴费工资与平均工资的统计比较,前者比后者也低了10个百分点。如果将参保单位缴费工资基数严格核实,至少可以使基金增收10%。
(摘自《老百姓关心的16个国事难题》,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9月版,定价:26.00元。社址:北京海淀区北三环西路大钟寺南村甲81号,邮编:10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