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国名人再回首

2004-12-01 15:52:00 来源:书摘 秦风  我有话说

吴稚晖

病中亦微笑

1952年,身体违和的辛亥革命元老吴稚晖在医院。他生活十分简朴,视钱财为身外之物,身旁最宝贵的是为数两万多册的藏书,以及从青年时期开始写作累积的二三十箱文稿,涵盖哲学、文化教育、国音文字学、科学、政论、书信、游记杂文

等诸多领域。

严格来说,去台湾的蒋介石应算是国民党第二代,真正与孙中山同辈的元老似乎只有吴稚晖。吴稚晖,1865年出生于江苏阳湖县(今武进县),幼入江阳南菁书院,酷爱桐城派古文笔法,1895年第三次赴京考试时参加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后在苏州任教时,按《康熙字典》的字韵,创造“豆芽字母”,将拼音字母注在汉字旁。后又在上海与蔡元培、章太炎等组织爱国学社,鼓吹反清。辛亥革命之后,吴稚晖应蔡元培之邀,主持汉语注音字母的推行工作,并出任国语读音统一会会长。

张群

笑口常开过百岁

1987年,张群过100岁生日时接受亲朋好友的道贺。此时他和儿子健正住在一起,生活由媳妇打理。老人笑口常开,不改爱开玩笑的个性,说早就忘记自己的年龄,否则岂能长寿!

蒋介石亲自扶其入座

1961年10月,张群与夫人马育英举行结婚50周年的“金婚式”,蒋介石表示对老友的恭贺,特别亲自扶张群入坐。此时,蒋介石、张群等人来台湾恰值10年余,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已告稳固,初期逃亡的狼狈状不复见,两人露出开心的笑容。遥想当年这两个年轻人在赴日本的渡轮上憧憬未来,转眼已过花甲之年,深厚友谊丝毫未变,多少令观者动容。

张大千

会心一笑

1977年,张大千作画时,名摄影家郎静山拍摄大师的作画过程,聚精会神,博得大师一笑。张大千的画风经几度变化,30岁以前可称“清新俊逸”、50岁时“瑰丽雄奇”、60岁以后“苍深渊穆”、80岁后则笔简墨淡、奇伟瑰丽,他所创作的“长江万里图”气势磅礴、深境幽远,为国画的传世之作。

张大千夫人拜师学画

80年代初,张大千的夫人徐雯波拜马寿华为国画老师,行传统的三跪九拜大礼。马寿华本职为大法官,擅国画,自成一格,能让张大千的妻子跪拜为师,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胡适

相见欢

1958年,胡适博士与于右任相见欢。这一段时期,中国大陆发起了大规模的清算胡适思想的运动,胡适响应说:“那时我觉得世界上二、三百年来有一种公开的趋向,朝科学民主这个方向走,朝新的科学方法走。那个时候,我朋友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拥护‘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我表示过这样的话;把这个抽象名词人格化,把他看作人,最容易错误的,容易人格化,也就容易偶像化;偶像化了,便会盲目崇拜。……当时,我的朋友陈独秀因只认得两个名词,不知道科学是一个方法,民主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

蒋梦麟

与顾维钧等友人谈笑风生

1961年前北大校长蒋梦麟(右一)与夫人徐贤乐女士(右二)新婚燕尔,好友顾维钧年夫妇(左一、左二)前来新居串门子。蒋梦麟,浙江余姚人,1908年赴美国加州大学留学,为同盟会在旧金山办的《大同时报》撰写文章,后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17年回国,协助孙中山制定实业计划,1919年,受蔡元培委托,代理北大校长,因支持学生运动,遭军阀忌恨,只得逃离北京。南京政府成立后,1930年,蒋梦麟又重任北大校长,对北大的发展做出贡献。1949年去台湾,主持“农业复兴委员会”,对台湾农业发展付出心血。在中国现代史上,蒋梦麟是具有影响的教育家,提倡自由主义教育,坚持学术自由,他所著《西潮》亦为白话文文学的经典之作。1964年病逝于台湾。

婚姻变故前十天接受记者访问

1963年,蒋梦麟与妻子徐贤乐共同出现于新闻界面前。他们夫妇不和时有所闻,原本蒋梦麟还极力否认,不过这张照片拍摄的10天后,蒋梦麟即正式向台北地方法院民事庭诉请与徐贤乐离婚。诉文指出:“四年前因前妻陶会谷女士病逝,晚年丧偶,倍感凄凉,嗣经友人介绍,结识对造人后,顷谈之间…终与论嫁娶,……不意婚后不久,对造人乖张之迹即行暴露,始则凌辱吾女,继则侵渎先室,需索敛聚,恶老嫌贫,经常詈骂,寝食不安,……声请人以衰病之身,似此备受虐待,何堪再与同居?”

林语堂

  “写作是我最高兴的事”

1974年,林语堂博士告诉友人:“写作是我最高兴的事。”1935年,林语堂以英文写成《吾国与吾民》,由赛珍珠协助出版,书中对中国人的分析独具卓见,成为欧美的畅销书,林语堂也因此一举成名,享誉欧美文坛。他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旅游家、发明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他的经典名著包括《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风声鹤泪》、《朱门》、《老子的智能》、《苏东坡传》等。

书桌前的作家

70年代初,在台北居所读书写作的林语堂博士。1966年在台定居。宅院由台湾建筑师王大闳依林语堂的意愿设计,以中国四合院的架构,结合西班牙的风格,眺望阳明山,景观迷人。林语堂形容这座庭院为“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晚饭后,林语堂常坐在阳台上的藤椅上,口含烟斗,欣赏观音山的黄昏美景。

钱穆

钱穆夫妇

1967年,著名史学家钱穆夫妇由美国至台定居,对台湾的史学界注入新的力量。钱穆,1895年生,天资聪颖,刻苦勤学,36岁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驳斥康有为“新为伪经考”之误,震撼北京学界,后任北大历史系教师,讲授史学。1949年,钱穆赴港创办新亚书院,1955年应耶鲁大学之邀赴美讲学半年,1967年在台北外双溪素书楼讲史,学子纷纷慕名前来,气氛热烈。1990年卒于台北,享年96岁。

(摘自《民国名人再回首》,文汇出版社2004年7月版,定价:29.00元。社址:上海市威海路755号,邮编:20004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