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外宾闲谈,常提及一个话题:在中国旅游观光最不方便的事就是“方便”提起国内茅房,外宾简直“谈厕色变”。国门初开时,海外游客曾对国内厕所有“四字箴言”:“一闻、二跳、三哭、四叫”。所谓“一闻”即为,寻找厕所,勿需标志,只管顺着腥臊恶臭寻觅而去,决计不会迷路。“二跳”是说,厕内污秽,屎尿横流,倘
曾闻戏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与否,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茅房,厕所也!细品之,厨房与厕所,制作美食之室与排泄糟粕之地,一上一下,一进一出,倒也相辅相成。不过,笔者对此也曾颇费心思,物质文明与厨房联系,无可厚非,物质为第一性。这个“第一”,伟人早有论述:“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自古“民以食为天”,倘若厨房家徒四壁,箪瓢屡空,数米而炊,并日而食,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还有什么资格奢谈“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厕所为伍,笔者却百思不得其解。后见宋人欧阳修称自己读书构思,是在“三上”;“枕上、马上、厕上”,才有所悟。想必醉翁先生不少锦词丽句,名文佳篇都是诞生于“厕上”。宋朝丞相王安石也曾赋诗戏曰:“身与仙人守都厕,可能鸡犬得长生。”诗中所言汉代淮南王刘安,在得道成仙鸡犬升天后,因对开庭众仙态度不恭,被罚守“都厕”(厕所)。笔者由此明了,溷厕既然可以成为诗词名家笔下之物,精神文明确实与厕所有关,正如老子所言:道乃“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弟子问:在哪呢?老子答曰:“道在便溺之处”。这“便溺之处”,就是厕所,没错儿!
就“便溺之处”而言,神州华夏的厕所,远比西方国家的卫生间包含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要深刻得多!
在中国,起身如厕之事,能瞧出等级和格调来,您瞧“玄”不“玄”。不信,有事实为证!据《世说新语》记载,王敦与武帝司马炎之女舞阳公主成亲,一日去厕所,见厕所内有一装饰华丽的漆箱,打开一看,里面装有干枣。王敦不由感叹:到底是帝王之家,连解手都有果子吃。于是,他将箱中的枣子一扫而光。未曾想,此事却让手下婢女讥笑一番。原来魏晋时期的富贵人家,不仅厕所十分豪奢,而且上厕所也十分讲究。厕内所置干枣,不是食用,而是用来塞鼻,防止异味。王敦不明此理,结果丢了身份,遭人耻笑。西晋时期,贪官石崇生活奢糜。有一次,大臣刘实到他家拜访,期间,刘实上厕所,见室内“有绛纱大床,茵蓐其丽,两婢持香囊”,吓了一跳,以为误入石崇内室,急欲退出。谁知石崇答道,此乃厕所耳!刘实叹曰:穷人家哪有如此厕所!其实刘实哪里知道,石崇本人上厕所排场更大,光伺候的婢女不下十几,每上一次厕所,就要换一件衣服。(《晋书・刘实传》)
这只是贵族大臣上茅房,要赶上皇上解手,那排场可就大了去了。皇宫大殿内无卫生间,皆用马桶,并有专人司职其事。据闻,马桶内也不是放水,而是放置一些炭灰。帝后嫔妃排泄后,由太监抬走。大内宫中,人数上千,这些装了炭灰的马桶,天天抬来搬去,也算是重体力劳动了。宫内称马桶为“虎子”。据说,这里还有典故,神鸟之山,有兽王,名曰麟主。此兽欲溺,老虎以口来接它的小便,所以称溺器为“虎子”。皇上的屁股坐在老虎嘴上,您瞅,多该有多大的威风!不单威风,还要讲究。《西京杂记》记载,“汉朝以玉为虎子以为便器。使伺中执之,行幸以从。”既然汉朝皇上胯下的马桶是玉做的,那端马桶的主儿,也不是等闲之辈,官拜“伺中”之职,专门分掌“上至乘辇服饰,下至亵器虎子之属”。(《后汉书・献帝》)
在中国,可别小瞧端马桶,上厕所这类腌?之事。端马桶楞端出了仕途,上厕所竟然悟出了为官之道。《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唐朝张易之与太后武则天淫乱,很受宠爱。因之,宋之问、阎朝隐等小人便竭力巴结张易之,不仅为其撰诗写文,甚至为张易之端便器,结果是加官进爵。战国时期,有个鼎鼎大名的人物李斯,曾是荀子的学生。一日,他上厕所,不过,当时他可不是坐马桶,还没那个资格,享受不了那样的待遇,只是蹲粪坑。此坑又深又大,坑上架一块木板,李斯就蹲着大便。每每大便落坑,声响很大,把坑中偷粪吃的老鼠,吓得惊慌逃散。李斯见罢,十分可怜坑里又小又瘦的粪鼠。过后,李斯偶观米仓中偷米的老鼠,又肥又大,看见人来,不但不避,反而瞪大双眼,十分神气。李斯非常奇怪,静心细想,终于悟出其中道理。粪坑里又瘦又小惊慌失措的粪鼠,是无“借籍”,而米仓中又肥又大见人不避的仓鼠,是有“借籍”。何谓“借籍”,说白了,就是有后台。李斯长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类,在所自处耳!”既然悟道,他便决意退学,跟荀子拜拜。荀子奇怪,书念的好好的,干吗要走?李斯说,自己要周游诸侯,求功名富贵。荀子劝说,你学问还没有成就,怎么能闯社会?李斯答道,人穷到饭都没得吃,还讲什么学问道德?没有肚皮,哪来的脸皮,死活要下海。荀子一听,火了。别瞅李斯做学问半途而废,不过,还真傍上了秦始皇,当了大官。(《史记・李斯传》)
不过,在皇宫里用马桶,恐怕也是汉朝以后的事。秦汉时期,厕所往往和猪圈盖在一起。《汉书・刘旦传》记载:“是时天雨,虹下属宫中,饮井水,竭。厕中豕群出,坏大官灶。”这里讲,当时天上下大雨,彩虹一直延伸到宫中,好像龙一般要饮干井水。厕所里的猪成群地跑出来,撞坏了大灶。看来,在当时厕所与猪圈相连,皇家大院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代以后,皇宫贵族,有钱人家,才讲究起厕所的装修,并且极尽豪华奢侈。
甭瞧汉代以后的皇上解手坐的是玉制的马桶,可要说如何擦屁股就差点意思了,比起古罗马人简陋多了。古罗马人在厕所里用一根小棍,绑上海绵,浸水擦拭,又干净又舒服。说来惭愧,咱们的先辈,用的却是又干又硬的小竹皮、小木条。这种小竹皮和小木条,一般削成筹子状,因而叫做“厕筹”,这玩艺儿每次用完后,洗一洗接着使。不过,像皇宫贵族,大户人家的“厕筹”,平时总将它插入香囊。据说,它还是引进的进口产品,开始流传于印度,随着佛教的普及传播推而广之。史载:南唐后主李煜因笃信佛教,竟至于用面颊测试“厕筹”(《南唐书・浮屠传》)。北齐文宣帝上茅房,故意摆谱,竟叫大臣杨?“执筹”。到了东汉,蔡伦发明“蔡侯纸”,也不敢用它当手纸,毕竟中华民族崇尚文化,有“敬惜字纸”的美德。只是到了元代,靠骑马挎枪打天下的蒙古人,没有那么多礼教,皇宫里时兴用纸擦屁股。元裕宗徽仁皇后奉事太后,“到溷厕所用纸,亦以面擦令其软以进”(《元史・后妃传》)。皇家如此,百姓何如?笔者孤陋寡闻,未寻见史料记载,只得胡乱猜测:多半用碎砖头,烂瓦片对付一下足矣。笔者上山下乡时,还曾见当地老乡用土坷垃、秫秸杆当作手纸。
谈到厕所文化,不能不侃“厕联”。我国传统文学的宝库中,楹联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占一席之地,其中一些厕联也不乏精彩之作。曾见一副对联,上联“有小便宜”;下联“得大解脱”,横批“鞠躬尽瘁”。细细思量,寓意深刻。此联不仅借字义将拉屎撒尿文雅化之,而且内容极富人生哲理,可谓“厕联”上品。还有一副,上联“进去三步紧”;下联“出来一身轻”。这副对联不但对仗工巧,而且刻画生动,“一进”“一出”,“一紧”“一轻”,将世人内急如厕的神情描写得惟妙惟肖,对进出厕所的感觉描写也逼真传神,丝毫不差。没有点文学功底,是难以写出如此好联。再有一副,上联“饶汝绝世英雄,来时定当哈腰屈膝”;下联“任你贞节烈妇,至此也要解带宽裙”,横批:“是非之地”。此联妙趣横生,细细读来,叫人忍俊不禁,非泛泛者所能做出。至于像下面这样的对联,“大开方便之门”,“解决后股之忧”,横批“众屎之地”,则属滥而不精,逗人一笑而已。
富国马桶穷
近日读到一则新闻,我国规模最大的卫生洁具生产基地――北新集团山东潍坊美林窑业有限公司,历经5年科技攻关,开发出达到国际标准的节水型座便器及配套系统。这种新型节水马桶,每次用水量仅仅为3?5公升到4?5公升,大大低于6公升的国际标准,成为新加坡客商的抢手货。
不只是新加坡,以色列对马桶问题也相当重视。在以色列,马桶上方别有两个黑白不同的揿钮,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冲洗用水量。如果是小便,只须揿下白色揿钮,马桶中就只流出一半的水量进行冲刷,以此达到节水的目的。
在马桶的原产地英国,甚至还为马桶立了法。早在1871年英国国会制订法律,规定每个马桶每次用水不得超过9公升,后来又改为6公升。这项“马桶法律”,以后就成为欧洲各国纷纷效仿的标准,连美国的节能法和北美给排水委员会也都照此制订了“6公升水便器系统”的法规和措施。目前这“6公升水”已经成为国际通用标准。所以,甭瞧这马桶是胯下之物,登不了大雅之堂,可是世界不少政府都把它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资源耗用问题,不仅加以考虑,而且诉诸法律,立法实施。可见马桶的影响之大,的确不可等闲视之。
回过头看看咱们自个儿,就有些惭愧。我们国家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之一。人均拥有淡水量居世界第八十八位。全国600多座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年缺水量近600亿立方米。首都北京更是一个缺水的城市,缺水的程度与沙漠地带的以色列相似。人均水资源为全国的1/8,世界的1/30。据有关专家预测,依照现在的情况,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节水措施,到2010年,北京的缺水量将达到11?82亿至19?96亿立方米。可是,我们生活中马桶浪费水和漏水的问题不但少有部门管理,而且鲜有人过问,更谈不上为此立法实施了。我国现行标准规定马桶冲洗用水量为9~13公升,赶过国际标准1?5倍至2倍还多,不仅如此,据北京电视台最近在《绿色行动》栏目播出的专题节目中讲到,据专家统计,一个漏水马桶,一个月最多时竟要漏掉25立方米的水。整个北京市20多万个马桶,一年漏掉的水将近上亿吨。
古人云:“凡人好敖(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荀子・《强国篇》)。道理是说,一般人总喜欢怠慢小事,大事来临之后才去重视,去处理。我想,马桶问题也是如此,小不管,则大错将至。如果社会上多一些像美林公司这样的企业,多一些能从老百姓身边的小事来考虑国计民生的领导者,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变得更好。毕竟,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是我们自己繁衍生息的家园,保护资源,爱护环境也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生存总是第一位的。正因为如此,我盼望能早一天也有个“马桶法律”好让“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那节水马桶迎进来”。
(摘自《在第N只眼睛的背后――寻找心灵中的“UFO”》,金城出版社2005年1月版,定价:26.00元。社址:北京朝阳区和平街11区37号楼,邮编:10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