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我本人主编的《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内部交流刊物)2005年第一期上,刊登了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所作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一文。这份材料所提供的一些情况,当初编发时就很令人意外,使人惊异,过后再读仍然引人深思,让人惊醒。
初看这份材料,一些并非正牌作家的学生写手与网络写手不断出现,而且与已有定评的文学名家比肩而立,有的甚至排在他们前头,让人觉得格外扎眼。这里的学生写手有郭敬明、韩寒,网络写手有痞子蔡、安妮宝贝,占去了前十名中的40%,这说明学生写手和网络写手,在学生读者中影响甚大,且超过了众多的前辈作家和不少著名作家。
此前,还看过北京开卷图书研究所所作的一个关于文学图书市场的调查材料,该调查表明,以“80后”写手为主体的青春文学类作品,约占文学图书市场份额的10%;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作家作品加起来,也约占文学图书市场份额的10%。这就是说,“80后”这批刚刚出道写作的小字辈们,与他们的文学前辈们总合起来的整体,在图书市场和作品行销上打了个平手,或平分了秋色。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从某种意义上说,首都师大文学院的这份“中国现当代文学调查问卷”与北京开卷图书研究所的市场统计,是可以互为例证,互相说明的。正因为学生读者普遍喜欢学生写手和学生出身的网络写手的作品,才有“80后”写作和网络文学在文学图书市场上的长驱直入和不胫而走,这样两份材料,实际上反映了当下文学阅读正在悄然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
变化之一,是学生读者正在成为当下文学阅读的主体构成。这个主要由中学生和大学生构成的阅读群体,不仅人数众多,分布甚广,而且阅读欲强、购买力也强;并且他们的阅读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他们通过网络发帖、签名购书、与作者见面等方式,一方面与作者互动,一方面又在读者之间互动,这使他们实际上已成为影响文学图书销售甚至引领文学阅读的主流倾向。“80后”写作的发生与发展,青春文学的新兴与盛行,正是在这种写作与阅读的双向互动之中,逐步形成气候并日益壮大起来的。
变化之二,是这样一个相当广大的学生阅读群体,在他们起初的阅读选择中,一般是不管作者名气大小,只看作品是否对路;在这一方面,他们更相信自己,而不轻信别人;尔后经过他们的淘选,渐渐把他们所喜欢的作者作品相对固定下来;遂又带入一种明星崇拜情结,开始认书又认人,尤其对那些与他们对路的作者作品,会在他们的口口相传之中占据阅读领域的重要位置,这便使得一些学生写手和网络写手成为他们的文学与写作的偶像;从而也使这些作者的作品常销不衰。
变化之三,是这些能够引起他们的兴味,留驻他们的喜好的作者与作品,大都是以鲜活而真切的生活画面,率真而倜傥的人物性格,以及自由而独特的文字表达为特点,这样的作品或者直接切入他们的生活,或者直抵他们的内心,让他们看来愉悦,读来痛快,能够起到快心目、放情怀、舒抑郁、浇块垒的效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又表明,青少年读者的文学阅读,更重视“真”的表达、“乐”的成分,更排斥“隔”的写作、“教”的倾向。
了解了这样一种阅读取向及其所内含的意蕴,我们才能更为深切地理解“80后”长盛不衰,理解青春文学的持续火爆,以及反省和反思我们在文学教育、文学出版、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文学阅读等方面的种种作为的不对位和不到位。比如,我们的文学创作领域,一直缺少以即将成年和刚刚成年的青春男女读者为对象的作品创作,除了成人文学,就是针对低龄少儿的儿童文学;这使得已走出儿童阶段的为数众多的青年学生读者,基本没有适合他们的需要与口味的作品。“80后”的悄然崛起与长足兴盛,正是因为弥补了这样一个余缺,适应了这样一个需要。在这个意义说,他们是应运而生,而且是适逢需要。但仅仅依靠“80后”自己的作品,并不能真正满足正在成长着的学生读者的多方面的需要;他们还需要有实力的作家尤其是文学名家切合他们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写作的更有分量和更具厚度的作品,而在这一方面,目前几乎还是一个空白。还有,对于“80后”的写作,主流文坛还缺乏应有的关注,更谈不上相互的沟通和必要的交流,这使得他们除去在图书市场上自我操练甚至自生自灭之外,一时还没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出路;至于我们的文学出版的过于市场化,文学评论的相对上层化,文学教育的明显说教化,尤其是语文教学的程式化,都相当多地存在着需要调整的方面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说在学生读者的阅读取向上还真的存在什么问题的话,那么,这显然也是我们当下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的产物。现象在学生阅读,根子在文化环境。而如何改善社会环境和改良文化氛围,正是我们应该从中得到的最为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