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社会学视野中的“单身”

2005-09-01 13:39:00 来源:书摘 刘莫鲜  我有话说

据统计,1990年,北京30岁至50岁的单身人数在10万左右。到2002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这个年龄段的单身人数分别达到50万人左右。到2003年底,则已经分别达到65万人左右,其中女性超过六成。这表明,

我国都市单身群体的规模日益庞大,单身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单身,还是独身?

目前人们对这种现象的称呼主要有两种:单身和独身。“独身”一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方国家的“独身主义”,可事实上,真正的独身主义,或者说理性地选择独身的人在我国并不具有普遍性。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社会还远没有达到高度成熟与开放,远未形成对“独身并不禁欲”者的宽容心态,由此导致独身的成本可能相当大,包括家庭、感情生活以及性爱等。再者,从人的本性来看,还没有人可以真正做到在生理和精神上孤独地生存。基于此,本文把这类人统称为“单身者”。

单身者往往各式各样,如从婚姻角度看,既有离婚后单身的,也有未婚单身的;从年龄来看,既有处于“结婚适龄期”而单身的,也有过了“结婚适龄期”而单身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单身者主要是指那些过了“结婚适龄期”却仍处在未婚状态的男女两性。从我国当今城市的实际状况来看,城市男性和女性的“结婚适龄期”分别是24~30岁和23~27岁。一般而言,多数人都会在“结婚适龄期”内择偶完婚,而过了适龄期尚未结婚的人,往往就面临着找不到理想配偶而被“剩下”的危险,从而更容易过上单身生活。目前,我国城市中女性单身现象更为突出。

为什么单身?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私人生活领域的干预有所松动,自愿选择单身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她们从男权主义的枷锁之下解放出来,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自身价值提高和独立的重要性,于是她们中的一部分人不经意间就自愿地成为了单身者队伍中的一员。对于这类单身女性而言,优越的成长环境、高学历和经济上的自立等因素,使她们的爱情观和婚姻家庭观等不断脱离传统价值观念。她们奉行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自我意识、参与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主体意识以及注重婚姻伴侣性关系的平等意识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她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此外,社会生活领域的重大变革也在客观上支持了单身者的单身生活。如在过去福利分房的制度下,一个不结婚的人很难分到单元房,除非熬到足够大的年纪,其结果是许多人为了获得分配住房而匆匆结婚。现在,随着商品房市场的日渐发达,这种情境早已成为过去。越来越多的单身女性也加入到购买商品房的浪潮中,以追求属于自己的一片自由空间。而日渐完善的社会服务也免除了一些通常由男性或女性承担的家务劳动,从而为单身男女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同样重要的是社会态度的变化。当代社会对婚外性行为的宽容,使这部分观念前卫的单身男女既享受着一般单身者的共有好处,又摆脱了一般单身者的性困扰。他们认为,只要两人相爱就可以发生性关系,而不论是否结婚。他们当中不少人都有“亲密男友”或“亲密女友”,平时只是电话联络,有空时才偶尔聚在一起,过过准夫妻生活,彼此都不必承担责任,也不相互干涉对方的私生活,既像朋友,又像情人,一直保持感情的最佳状态。尽管这样的两性关系并不稳定,但他们并不在乎。

也有一些单身者并非不想结婚,而是心理上存在比较强烈的恐婚症。这除了受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婚姻悲剧以及媒体中婚姻悲惨故事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受到自己身边已婚朋友或亲友的影响。现在很多已婚男女都对结婚感到后悔,致使这部分未婚者对婚姻也失去了信心。

有人给这部分单身者取了很形象的一个名字――“都市恐婚族”。恐婚族大多拥有令人羡慕的择偶条件,如受过良好的教育,收入不菲,生活惬意,娱乐丰富,人缘不错,朋友众多等。他们之所以产生恐婚症,主要在于他们害怕承担婚姻带来的社会责任,害怕婚姻会让他们失去自由,害怕婚姻中两性难以磨合和沟通,害怕自己会受到婚姻的伤害,也害怕自己不能忍受婚姻的世俗性。对于恐婚族中的女性而言,她们尤其害怕婚姻会使她们过早地失去自己的青春,失去自己独立的个性,以及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等。

一方面渴望结婚,另一方面又害怕结婚,正是这种对婚姻的矛盾心态,致使恐婚族中的许多人在结婚与不结婚之间处于摇摆不定、左右为难的状态。

尽管我国社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传统社会所遵循的“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仍然是现代青年择偶的主要导向。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而女性则希望男方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当或高于自己。这无疑造成了一个重大后果: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白领女性择偶的范围。如果错过了“结婚适龄期”,这部分女性选择配偶就更加困难。她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在比自己文化低或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中挑选丈夫,而男性一般也不愿意找比自己文化高、年龄大的女性为偶。这样势必导致一部分白领女性在婚配中被“剩下”。有社会学家测算过,一个30岁以上的女研究生,如果按传统标准择偶,她的选择面只有0.2%,而按三不计较(年龄大小不计较,学历高低不计较,婚丧离异不计较)择偶,选择面也只有20%。

对此,有人认为,排除真正喜欢独身的少数,目前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单身只是一个体面的托词罢了。尽管现在性可以从婚姻中抽离出来,女性自主的经济地位也得以快速提高,然而文化的演进则是缓慢的,男主女从、男强女弱,这种传统婚配模式并没有得以根本改变。退一步而言,即使这部分白领女性愿意做“次优选择”,去接受一个各方面都比自己差的男性,但这还涉及到对方是否愿意。事实上,今天的很多男性还是难以接受一个比自己强的女性,他们在择偶时往往会尽可能避开有才能、有学识的“事业型女人”。

此外,传统观念把婚姻看做是人生的一次性抉择,强调从一而终、白头偕老,注重婚姻的稳定性。受此影响,当女性经济自立能力提高,结婚变得不那么迫切时,她们就会更加看中婚姻的情感性需求,从而在择偶时就会过于谨慎与苛求,对婚姻慎之又慎,结果错失了择偶的最佳时机。

缺乏合适的社交场合、交友面窄也是造成许多青年未婚的重要原因。如广东省有关部门的系统调研显示,在珠三角地区的大龄未婚青年中,有72.2%的人认为自己未婚的主要原因是“交友面窄”。此外,诸如中关村这样的高科技园区里众多企业的男性员工,也往往由于缺乏合适的社交环境,使其择偶难成为普遍现象。如某通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有员工二百多人,不少是名牌高校的硕士、博士,据该企业的行政总监介绍,企业的员工中35岁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男女员工的比例约8:1,其中未婚员工高达60%~70%。

未婚员工中年龄在28岁以上的大龄青年又占到了60%~75%。这些员工多数都是企业的研发骨干,工作和人员都不错,个人收入在五六千元甚至上万元,经济上很有优势,但因为工作性质和交际环境的限制等原因,个人婚姻问题迟迟难以解决。

单身有何影响?

单身者享受着足够自由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精神压力。

有人把单身者誉为“贵族”,确实,与已婚男女相比,他们确有其“贵”的一面。他们“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凡事自决,不必受到配偶或家庭的牵扯。然而,他们为了这一“贵族”的美誉也付出了许多外人难以想像的代价:生活无规律,没有一个确定的人关心,有时会非常孤单,生病的时候就更惨了,没有任何人可以在旁边伸出援助的手。此外,不稳定的爱也造成了不稳定的性,长期不正常的性生活难免会让人感到抑郁,这也是许多单身者尤其是单身男性所遇到的最严重的麻烦。

与此同时,单身者尤其是单身女性还承受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曾经公布“单身女性状况及需要”的问卷研究结果。调查发现,港人对中年单身女性常会投以奇怪目光,相反,未婚男性则享有“钻石王老五”的美誉,这反映出性别角色观念在现今社会仍然存在。加上“男尊女卑”的婚姻观念,造成女性思想上的矛盾和心理压力。而在内地经济发达的城市,特别是像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样的大都市,单身女性也和香港一样,越来越多,她们的压力感也越来越明显。从总体上看,社会对女性单身的情况并不认可,而压力最大的则是那些30岁至39岁的单身女性。

当一些伦理学家为正呈蔓延之势的单身现象忧心忡忡的时候,许多精明的商人却为这一现象而欢呼。原因很简单,他们看中了这一群体,尤其是单身女性群体现实和潜在的消费力量以及她们所具有的广泛社会影响力。

有人认为,随着《BJ单身日记》在全球掀起的热浪,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逐渐凸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这就是单身女子经济。经济学家发现,在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北京和上海等国际大都市生活着一群单身职业女性,她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较高的经济地位。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她们更有赚钱的资本、花钱的激情以及高层次的审美追求,从而引导着都市生活的潮流。她们往往是广告业、出版业、娱乐业和媒体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因为单身而且收入不菲,她们通常是最理想的顾客,只要东西够时髦、够奇趣,她们就会一掷千金。聚会通常是她们单身生活的主要部分。她们要吃准备好的方便食物,要化妆和健身,要在餐馆吃饭,要喝大量的含酒精或不含酒精的饮料,因此,酒吧、俱乐部、时尚食

品店和网络上的各种各样的聚会便为城市的经济赢来了一个又一个春天。她们也因此成为时尚、酷和新潮的代名词,成为拉动时尚消费的绝对主力,并迅速成长为都市经济中的新“亮点”。

除了拉动“闲头经济”之外,单身女性还正逐渐成为房地产市场消费中不可小觑的一支力量。一些调查发现,在她们的消费名目中,房子正成为必需品。对她们而言,一间物质的房子,在心理层面就等同于自尊、独立和安全,在现实层面则等同于投资意向和经济收益。国内一家调查机构最近咨询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8个大的房地产代理商,得到的资料表明,以自己个人名义购买房子的女性,2004年1月~3月比2003年同期平均增加了13%。其中,“如果我有钱,第一件事是买房子”,65%的女性表达了这种愿望。美国《新闻周刊》于2002年6月3日有一期文章为:《自由生活的代价――都市未婚女性掀起“购房热”》,文章题注是:在中国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风华正茂的单身女性们疯狂抢购着价格不菲的公寓房,只为了追求属于自己的一片自由空间。据悉,有的房地产开发商现在直接把商品房的卖点转向了单身女性,大肆煽动和怂恿。有的住宅区的业主中,30%以上是单身女性,而且购买的单身女性有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以前单身女性中购房者的年龄大多在25~35岁,现在更多的是集中在23~28岁。

目前尤为得关注的是单身女性对生育权的要求问题。在一些大城市,单身女性中越来越多的人准备或选择了做“单身母亲”。“单身女性可生试管婴儿”的提法最早源于吉林省。该省曾在《人口计划生育条例》内的一条款中规定:达到法定婚龄决定终身不再结婚并无子女的妇女,可以采取合法的医学辅助生育技术手段生育一个子女。据称,此举是为保障单身女性的生育权。但方案一出,举国争议。2003年,卫生部新修订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在实施试管婴儿技术中,禁止给单身妇女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单个精子卵细胞胞浆内显微授精以及在此基础上演进的各各种技术)。”尽管已经有明确的规定,但关于单身女性的生育权话题一直没有冷却下来。

  (摘自《社会学家茶座》总第十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版,定价:10.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