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城区角落调查

2005-11-01 11:51:00 来源:书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城区角落调查”课题组  我有话说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首都北京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难点问题,城区角落就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道难题。

 

 走进角落

当我们走进城市中那些落后的角落时,汽车开不进去。趟着雨水走在那一条条脏兮兮的窄巷里,看到的是那些破旧的房屋,闻到的是那种刺鼻难闻的气味,听到的是那些嘈杂烦躁的声音,角落里的人居条件实在太差了!

这是一片老旧平房区。房子的外墙是残破的,墙体是用碎砖头垒成的,房顶的木椽子已经糟朽。房子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一个大厂子盖的,本来是作为职工宿舍用的。后来,职工成家就当了住房。没有厨房,就自己盖了饭棚子。再后来,家里有了孩子,实在住不开了,就又接出了小屋子。

迈下高高的挡水门槛,低头进了一个住户的门。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下岗工人。屋里大白天还开着灯,自接出来的外屋挡住了前面所有的窗户,这么多年一直见不到阳光。由于这片房子是在低洼地中,屋子里一年四季都是潮乎乎的,墙上满是黑绿色的“抽象派图画”,总是散发着浓浓的霉味儿。外屋是一张木板搭成的单人床,周围都是乱七八糟的东西。在里屋占去半间屋子的大通铺上,杂乱的被褥里躺着一位有病的老太太――他的老母亲,坐在旁边的是他头发蓬乱的朝我们傻笑的媳妇。丈夫说:“她得神经病好几年了,也没钱去看。屋里没有厕所,我天天都要给他们俩去倒尿屎盆儿。”

走出屋子,我们的心情都很沉重。居委会主任说:“这儿的人都盼着拆迁,可是不少人又很怕拆迁,不少中年人都下岗了,小孩儿交学费都有困难。”

又进了几个住户,情形都好不了多少,只是有的家里干净些,有的在墙头上也养着一些花儿,成为他们低下生活质量的一点儿精神安慰和希望象征。可是花边儿上的小道儿是很脏的。下水管道都被自建小屋压住了,多年无法维修,有的地方下水道不通,污水就只能泼在过道儿上。

再往前走,气味儿更难闻了。原来那边有个厕所,简易的,顶子还有洞,进去一看,简直不堪入目,差点儿给呛晕了。厕所边上有个大垃圾堆,上面还有屎尿。“这些年来,有些住户搬走了,就把房子租给了外来人口,垃圾就增多了。可是道儿太窄,垃圾清运车总催着也不愿来,所以老有垃圾堆放。”

来到城乡结合部一个开发待建的村子。这儿的房子密度太高了,本来能过大汽车的街道已经变成了小胡同,原来可以种菜的院子都盖上了房子,有的还加盖了二层。“这里住的多半儿都是外地人,已经超过本地住户一倍多。”

“瞧,这儿怎么还堆着树枝儿和烂木头啊?”一位同事问。

“哦,这是有的住户烧柴锅用的。”主任回答。

“这要是着火了,多危险呀,消防车都进不来。”

“是的,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我们社区居委会老为这些地方的安全问题担心。平时要防火灾,下雨了,害怕破房倒塌。”

这些地方的治安也不太好,特别是外来人口很难管理,时不时有偷盗抢劫的案子发生。这里还有地下食品黑加工点和赌博、贩黄、卖淫的。由于失地农民当时只给了几万元补助,被安排工作后差不多都下岗了,由于没有生活来源就拼命地盖房子,收房租。房子是碎砖破瓦盖的,房租很便宜,这样外来人口就越来越多,还私自接水接电,而且什么钱都不交。电没有增容,所以经常跳闸,电线也已经老化,火灾隐患大大增加。

北京城区角落的基本情况

北京城区到底有多少角落,根据初步调查,仅宣武、朝阳、丰台和石景山四区就不少于358个角落。可以将北京的城区角落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文物保护”型

北京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有很多需要保护的历史文物、历史风貌和历史街区,但不少历史文物、历史风貌和历史街区在维持现状的表象下正遭受着各种或明或暗的破坏,拥挤不堪、市政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阴暗潮湿、存在严重火灾隐患的危旧平房在四个内城区均有分布,最为典型的就是崇文区的前门街道和宣武区的大栅栏街道辖区。

“内城遗忘”型

这种角落城八区都有,一种是城市开发建设时由于各种原因被遗弃的小型角落。如西城区府右街南社区的新建胡同、背阴胡同和展览路街道(原阜外街道)北营房西里,宣武区广内街道的善果胡同7号院、9号院等。另一种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盖的简易楼房和部分不景气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宿舍,如宣武区广外街道莲花河北里首钢特钢宿舍、西城区鲁迅博物馆宿舍区。第三种是没有及时拆除的临时建筑、违章建筑和抗震棚,如宣武区广外街道车站西街2~12号,原为建广安门火车站的工棚,却保留至今。第四种是开发建设停工、甩项和征地未建等各种情况形成的角落,如朝阳区亚运村街道丝竹园社区北顶“苇子坑”角落,丰台区马家堡三期、丰台区丰台街道东安街等。

  “城中村”型

“城中村”主要是指城市规划区内的行政村,这种角落存在城乡两种不同的管理体制,居民与村民混居在一起,流动人口大量聚居。这类角落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较大,集中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朝阳、海淀、丰台和石景山等区。

  “厂中村”型

这种角落主要存在于大型工厂或其他单位内,如石景山区的王庄村、白庙村、养马厂村和庞村都处于首钢公司内,规划为工业用地,而首钢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进行拆迁安置,现在首钢的部分职工、村民和流动人口混居在一起。

“城市飞地”型

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开发价值,涉及的单位多且职能交叉,目前进出北京的各条铁路线两旁、火车站附近、高压线下和部分河道两侧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角落。

“地下空间”型

在北京市的地下,还有一个庞大的“地下空间”。仅宣武区就有地下空间1000多处,面积达140万平方米。目前对地下空间的管理还不太规范与到位,地下空间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可能成为危害北京城市公共安全的一个“黑洞”。

  “特殊人群聚居”型

包括老年人、上访者、拾荒者、发廊女等聚居形成的角落。北京市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种种原因,有不少空巢家庭,如东城区就有空巢老人家庭13190户,19910人,他们大多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一些老年群体比例很高的社区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区角落。两办信访接待站附近有不少上访户常年上访,他们在护城河边和桥下过道私搭乱建聚居,在陶然桥下就出现过80多个上访人员聚居的现象,这种角落不停地被整治,又在不断地“重生”。再如西城区批发市场的商贩为降低成本在周边小区“人货混居”,形成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角落”。再如还有不少由发廊女、拾荒者等特殊群体聚集形成的角落。

密密麻麻的房屋连成一片,几乎看不到道路分布其间。房顶上密布着电线网,房上、院内堆满树枝儿和烂木头。火灾、危房倒塌等隐患无时不刻在威胁着村民的安全。
环境脏乱几乎已经成为城区角落的一种标志或象征,比如前门、大栅栏地区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居民院内推物堆料情况普遍,厕所供给严重不足,以致每天早上都要出现排长队上厕所的现象,经常出现粪便、污水外溢的现象,环境维护很差,保洁工作不堪重负。西直门火车站地区经常垃圾堆积如山,违章建筑屡拆屡建,仅2003年的一次整治,就清运走垃圾800余吨,你很难想像这么多的垃圾是怎样在这一弹丸之地上“集腋成裘”的。朝阳区亚运村街道丝竹园社区苇子坑“角落”的厕所和上下水等公共卫生设施破旧不堪,平房间狭窄的巷子里污水横流,公用厕所脏得下不了脚。丰台区142处城区角落中,有122处存在着严重的环境脏乱问题。丰台区马家堡三期、大李窑、大红门村等城区角落中,都存在卫生条件差、空气质量差、视觉环境差等问题。石景山区的4个“厂中村”,由于人口剧增,垃圾清运车辆又无法入内,致使村内垃圾堆积如山而无法及时清运。

一个地方之所以成为城区角落,背后总有市政基础设施不足的“影子”。比如前门、大栅栏地区,下水至今仍在使用明清时代的方沟,电线老化失修,电力严重不足,居民超负荷用电,自来水是低压区,用水极为困难,没有燃气管道,缺乏供暖,洗澡如厕难,垃圾处理困难,居民生活极为不便,大栅栏地区114条胡同中有75条胡同不能通行消防车,15条胡同仅能通行泵浦车,前门地区也有60余条胡同无法通车,存在着严重的火灾隐患。海淀区东升乡八家村由于村民大量私建房屋,侵占了村内道路,导致车辆无法入内,致使村内厕所的粪便无法及时清运,消防车也无法入内,火灾隐患也很严重,大多角落地区都普遍存在着道路年久失修、过于狭窄等问题。石景山区的4个“厂中村”的厕所大多是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简易厕所,年久失修,破损不堪,甚至有倒塌的危险。

北京城区角落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危旧房屋相对集中。比如,在前门地区3?5万间房屋中,平房就有3万间,这些房屋中严重破损和危房的比例高达47?5%;结构差、维护差的房屋占50%左右,加上危房和结构较差、尚可利用的房屋,比例高达93%。大栅栏地区2950个平房院内,危旧房比例也高达90%。朝阳区亚运村街道丝竹园社区苇子坑“角落”的许多住宅院盖满小平房后,已经开始向空间发展,房上摞房,丰台区142个城区角落就有80多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这些违法建筑一是侵占道路,造成道路不畅,二是偷工减料,形成重大的安全隐患。

角落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平房众多、人员流量大、防范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往往成为北京治安状况不良的地区。比如大栅栏地区是宣武区的刑事、治安类警情高发,治安状况复杂的地区,接报“110”警情平均每月高达400多件,由于小旅馆、发廊相对聚集,卖淫嫖娼问题较为严重,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该地区还聚集起不少贩卖假发票、盗版光盘、强行乞讨等群体。一些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城区角落治安案件多发,经常发生撬门入室盗窃,各种骗术行骗等治安问题。

角落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往往成为弱势群体、失地农民和流动人口的聚居地,家庭妇女、“两劳释放人员”和下岗人员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文化程度偏低的特征十分明显,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偏低、困难群体偏多、老年群体特别是空巢老人偏多。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内城人口开始不断外迁,城区角落较差的居住与生活条件,使得那些所在单位较好、素质较高、年龄较轻、经济条件较好的人逐步搬出,低廉的房租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利益的驱动又使得私搭乱建屡禁不止。这样,城区角落逐渐成为城市中的弱势人群、老年人与流动人口的聚集之地,这一人口结构反过来又使得城区角落特征“固化”并进一步失去发展的潜力与活力。

城市的不断扩张使得近郊村民在失去了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而城市生活使得他们的支出不断增加,加上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劳动技能有限,使得他们不得不固守着私搭乱建的出租房屋并赖此为生。这类城区角落公共服务包括市政基础设施的供给大多还依赖着农村经济积累与集体经济时期出资兴建的简陋设施,面对着大量流动人口剧增的巨大压力,难堪重负。

城市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城市各种建筑与设施等物质载体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城市人口的现代化。恶劣的环境会影响到居民的身心健康,进一步使其沦入贫困境地,只能任环境进一步恶化。当穷人中普遍存在的消极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认同与强化时,就可能形成一种后果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

密密麻麻的房屋连成一片,几乎看不到道路分布其间。房顶上密布着电线网,房上、院内堆满树枝儿和烂木头。火灾、破房倒塌等隐患无时不刻在威胁着村民的安全。

(摘自《北京城区角落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7月版,定价:3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