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参观一座陵园,听到不少故事,由此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那是2003年仲夏,一次去哥伦比亚大学参观访问,出来时已是下午五点,该校地处纽约曼哈顿上城,不远处便是哈德逊河。途经河滨公园时,笔者看到一座巍峨的建筑:下层为希腊神殿式方形,上层为陶立克柱圆形,高约一百五十米。建筑物上
2005年初春,笔者重返纽约,没有忘记去格兰特陵园参观。登堂入室,发现陵墓非常考究:整个内室用洁白的大理石砌成;格兰特夫妇深紫色大理石石棺停放在地下室中央,周围陪伴的是格兰特的六位著名部将(如谢尔曼、谢里丹等)的半身塑像。上层大厅仿拿破仑巴黎陵寝,呈十字形,两旁陈列着和主人有关的照片和文物。四周墙壁上几幅硕大的马赛克半圆壁画,再现格兰特当年战场上的风采。其中正面最醒目的一幅是,格兰特在阿伯马塔克斯接受南军统帅罗伯特・李投降。那是一幅非常动人和有趣的画面:在士兵群众簇拥和欢呼的背景下,两位将军紧紧握手。满头银发的罗伯特・李,一身崭新军服,腰系皮带,脚蹬长筒皮靴,手持佩剑,十分英武;而格兰特则是一身便服,胡子拉碴,据说当时他的皮靴和裤子上溅满了泥水。从这幅画面上看不出,究竟谁是胜利者,谁是投降者。人们说,这是历史的真实。
这一天参观的人比较多。面对着上述画面,一位身穿黑制服、留着大胡子的讲解员娓娓动听地给大家讲述着如下的故事:
美国内战中残酷的战争场面 |
内战爆发时,罗伯特・李已是联邦军队中的一位声名显赫的将军,林肯曾有意让他担任北方军队的指挥官。当时,罗伯特・李的心情非常矛盾:他反对奴隶制,不赞成南方脱离美国独立;但也反对北方对南方采用武力,去攻打他的家乡弗吉尼亚。他说:“我不能举起我的手,去反对我的亲人、孩子和我的家园。”最后,他义无反顾地脱掉身上的蓝色军其军装,加入到南方军队,并且成了南军的统帅。
内战开始后,起先,李将军凭着他军事上的经验和才能,曾使南军处于优势;后来,林肯起用格兰特担任北军总司令,形势才发生根本变化。格兰特将军期貌不扬,不修边幅,嗜酒如命,可在战场上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他的口号是:“攻击!攻击!再攻击!”在弗吉尼亚大会战中,南军被北军包围,伤亡惨重。罗伯特・李不愿意看到更多的士兵伤亡,他的家乡遭受更大破坏,于是选择了投降。惟一的条件是,希望北军能确保每一个南军士兵的安全和尊严。
1865年4月9日,根据林肯总统的指令,格兰特将军仁慈地对待了他的敌人,在谈判中答应:不惩罚战俘,每个放下武器的人都可以自由地回家,可以把马和骡子带走,以便重建自己的家园;军官们还可以体面地保留他们的手枪和佩剑;此外,格兰特将军还答应给二万五千名南方士兵发够回乡的口粮。
罗伯特・李回到军营,告诉他的士兵说:“你们将会被赦免,可以回家了。”士兵们紧紧握着将军的手,许多人哭了起来;李将军也流出了泪水。
三天后,4月12日,罗伯特・李将军率领他的军队向北军投降。这是南军最后一次列队,军旗在微风中飘扬,士兵们齐步走向另一边的穿着蓝色军服的北方军队。这时响起了嘹亮的军号,北方军队向南方军队行军礼,南方军队也仗剑向对方回军礼。礼毕,身着灰色军服的南方军队放下他们的武器,降下了南方军旗。格兰特将军感慨地说:“战争结束了。叛乱者现在又是我们的同胞了。”
格兰特在战争中建立的功勋和良好的风范赢得了美国人民的敬重。1866年,格兰特被授衔为美国第一位四星上将;1868年,当选为美国第十八届总统。罗伯特・李战后也受到国家的信任,保留了原有军衔,被任命为华盛顿学院院长,而且作为优秀军事家之一被载人美国史册。今天,在西点军校,在南方许多地方的纪念馆和公共场所,不仅有格兰特的纪念文物和塑像,而且也有罗伯特・李的文物和塑像。这两位将军同样受到美国人民的纪念和尊重。
大胡子结束了他的讲解,大厅里一片寂静。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古往今来,成王败寇,弱肉强食,几乎成了一种规律。战败者的命运往往是悲惨的:他们被打入“另册”,除了受到法律上的惩罚外,还会受到社会上的各种歧视和伤害。于是,仇恨、报复;新的仇恨,再报复;如此循环反复,永无穷尽。而在“新大陆”这块土地上,一场持续了四年付出了六十多万士兵生命的内战,得到了圆满的结局。这里,胜者不必为王,败者未心是贼。美国南北战争不仅解放了奴隶,而且向世人展示了战争中一种新的文明和风格:宽容、和解、礼貌与尊重。是林肯和格兰特这样一些卓越的领导者,以博大的胸襟和超人的政治智慧,化解了南北双方因战争而引起的隔阂、相互猜疑和仇恨。战争没有给人们心录上留下创伤和后遗症,而是给社会带来了持久的安定、和睦与繁荣,从此这片土地不再有大规模的动乱和战事。这是美国人民的幸运。
(摘自《书屋》2006年第1期,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