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弱智”,英语奇才
马云从小就和别的孩子不同。首先,马云不如其他男孩子那样俊秀可爱,相反,他的大脑袋在他瘦弱的身材上显得非常突兀。其次,他的学习成绩从来不如别的孩子那么全面发
数学极差,但马云英语奇好,如同他的大脑袋,让家长、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懂。
为什么马云会喜欢英语?其实源于中学一位地理老师一次课上的闲谈。
据说马云读中学时,教地理的女老师上课教学方式非常活泼,讲课让人如沐春风,经常给同学讲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故事。马云和其他同学一样特别崇拜这位地理老师。
有一天上课时,这位老师讲了一件事,使马云受益终生,甚至可以说改变了马云一生。
老师说,曾经有一次在西湖边上,几个外国人询问她中国地理,她英语很好,自然对答如流。老师总结说,你们要学好地理,更要学好英语,不然当有外国人问你的时候,你会给中国人丢脸的。
老师的话犹如醍醐灌顶,使马云茅塞顿开。
上完那节地理课后,一回家,马云就花6毛多钱,买了个喇叭,每天听英文广播,坚持不懈。
那一年,马云刚满12岁。
一有机会马云就在街上逮着外国人开练英语。马云的英语口语就这样一天天流利起来。慢慢地,马云的英语口语让所有的师生大跌眼镜,有时候连老外都以为他是从美国回来的归国小华侨。
13岁时,他就能给老外当导游,用自行车带着老外满大街跑了。仅此,便足以羡煞许多同龄人。但除此之外,马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光彩的经历了。
屡败屡战:马云终圆大学梦
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更具悲剧性的是,马云考过三次大学,两次落榜。
马云坦诚地说过:“我实在是笨得很,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想问题,你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
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数学只得了1分,全军败北。
此后,马云蹬过三轮车,跑过小生意,还曾去酒店应聘服务生(因身高问题被拒)。如此几经辗转之后,马云才重新参加高考,学的是外语。
然而幸运之神并没有在第二次高考中眷顾马云。这一次,马云的数学考了19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而且这一次的成绩使得原本对马云上大学还抱有一丝希望的父母都觉得他不用再考了。
就在第三次高考前三天,一直失望于马云数学成绩的余老师对马云说了一句话:“马云,你的数学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马云在余老师话语落下的第三天准时参加了他一生中的第三次高考。
考数学的那天早上,马云一直在背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时,马云就用这10个公式一个一个套。从考场出来,和同学对完答案,马云知道,自己肯定及格了。结果,那次数学考了79分。
79分的成绩在别人眼中也算可怜,但是按马云的话说,“是运用了独门武功才过去的”。那时候他把每种题型都背了一遍。
把数学题用文科方法做的,也许除了马云再找不到第二个。据说当时高考数学的选择题马云也做得非常有技巧,因为他把选择题的题型也做了分类,最后歪打正着,那次考试终于及格,而且突破70大关,让许多同学刮目相看。
不过即使是马云破天荒地数学考了79分,但依然没有上大学本科分数的“资本”――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
自助者天助。或许是马云永不放弃的精神感动了上帝,大学连考三年的马云由于同专业招生不满,历经辛苦之后终于跌跌撞撞、摇摇晃晃进入杭州师范学院本科,被调配进入外语本科专业,捡了个小便宜。
从读书到教书
马云进的大学并不是名牌学校,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杭州师范学院。不过英语专业非常适合马云,尤其是他的口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大学四年如鱼得水,一帆风顺,并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当选了学生会主席。
事隔数年,马云回忆起大学的生活说:“我自己觉得,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大学过得很成功,创业也成功了――如果马云能够成功,我相信80%的人都能成功。”
1988年,大学时代的一帆风顺,也使得毕业之后的马云顺利地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当英语老师。马云也是当年杭州师范学院500名本科毕业生中唯一到高校任教的。当时马云的心思很活跃,估计老师这个职业他确实不能做得长久,于是学院的老领导就找他谈话:“马云,我和你打个赌,你能不能做5年的英语老师?”
马云觉得遵守承诺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为了这个承诺,马云老老实实地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做了5年的英语老师。
由于讲课异常精彩,每当马云讲课,许多班级便不用上课了,因为本来就不多的学生都跑去看马云“表演”,而且这种“表演”效果还相当不错,基础极差的补习班学生,经过他一番调教,居然纷纷在课堂上满口洋文。
说起那段经历,马云依然得意洋洋:“我研究过李阳的疯狂英语,要是我加入进来,风头会盖过他,我的秘籍是真能叫人脱口讲外语的。”
马云的魅力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展现的,阿里巴巴最初跟他创业的18个元老,有几个就是他的学生,比如周宝宝,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崇拜马云,最后也就脑子一热追随着马云创业去了。
1995年,30岁的马云凭着出色的工作表现被评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
这一年,马云给了我们最终的答案,他踏上了创业的漫漫征程。
海博翻译社是马云第一个杰作。
当然,海博翻译社并没有带给马云多少资本和财富的积累。第一个月没有赚到钱反倒亏了一大半,这不禁让许多人举棋不定、内心动摇了。
而就在大家恍然不知所措的时候,马云竟然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去义乌,卖小礼品、卖鲜花、卖书、卖衣服、卖手电筒,用这些买卖的收入弥补翻译社入不敷出的艰难状况。
也许正是靠着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海博在马云的带领下,渐渐开始有了起色。
如今回顾创业头两年,马云认为当时的他就干成了这件“傻事”:不仅养活了翻译社,还成功地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如今,海博是杭州最大的翻译社。
和互联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马云第一次接触网络缘于他去了一趟当时计算机技术发达的美国。
在美国,马云到了一家已记不清名字的ISP,据说那是西雅图的第一家网络公司。进去之后,马云才发现这家公司只有两间很小的办公室,5个人在一起工作,大家非常认真地在做网络。
马云回忆道,那家公司里的人跟他说要查什么就可以在上面敲什么,他就在上面敲了“beer”,结果搜索出来德国啤酒、美国啤酒和日本啤酒,但是就是没有中国的。然后他又敲了个“Chinese”,但是搜索结果竟然是“no data”,整个网络他查了好多都没有数据。
以前只是听闻互联网,现在却亲自接触到了互联网,这多多少少让当时的马云有些兴奋。
于是马云就开始设想在中国建一个公司,专门做互联网。
马云说,他当时做的第一个网页就是海博翻译社的十分简陋的页面,上面有价钱和联系电话。所以,如果没有海博翻译社,也许就没有今天在电子商务领域谈笑风生的马云。
马云还十分清楚地记得,网页是上午9点半做好的,晚上回来了之后就收到了5个人的回信。当时马云特别激动。回信的人中有3个美国人,这当中有两个是华裔,他们也特别激动,因为这是在网上见到的中国第一个网页。还有两封回信来自日本,想咨询报价情况。马云很高兴,尽管他并不懂网络,甚至对于网络可以称得上是“文盲”,但嗅觉灵敏的马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直觉,他觉得互联网这东西将来肯定有戏,互联网将改变世界!
创办阿里巴巴
马云从小没有生活在精英人群当中,他既不像丁磊那样有着国内名校的出身,也没有杨致远的海外留学经历,一直处于草根阶层的他活在普通人当中。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他的决定和目前所有的电子商务不同――他不做那15%大企业的生意,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用马云的话说:“只抓虾米。”很简单,大企业有自己专门的信息渠道,有巨额广告费,小企业什么都没有,通过互联网,小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客户,它们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
“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因为在互联网上大企业与小企业发布多少PAGE是一个价钱。”马云说,“而我就是要领导穷人起来闹革命。”
1999年2月,杭州市湖畔花园,一个没有任何标志、没有半点张扬、普通得不会有人注意的小区住宅里,马云的阿里巴巴之行“羞答答”地提上了议程。
马云在湖畔花园的家中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这个“起事”会议上,马云说:“启动资金必须是闲钱,不许向家人朋友借钱,因为失败的可能性极大。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最倒霉的事情’。但是,即使是泰森把我打倒,只要我不死,我就会跳起来继续战斗。”
回忆当初,马云的脸上总是浮现出一丝张扬的笑意:“那天,我就像一个疯子般地讲话。我当时说,把你们的钱放到桌子上来。最后,我们一共凑了6万美元,那就是我们的第一笔资金。
锋芒毕露不如暗涌于江湖
1999年刚成立的阿里巴巴,偏安一隅,默默无闻,它出奇的安静状态似乎显得与当时沸腾的互联网格格不入。
阿里巴巴在做什么?马云的回答是:“我们在闭门造车。1999年回到杭州以后,我们自己商量决定,6个月之内不主动对外宣传,一心一意把网站做好。”
看来,在常人眼里多多少少有些古怪的马云又走了一步令人费解的棋。正所谓“锋芒毕露不如暗涌于江湖”。
马云与其说是一位眼光卓绝的商人,不如说是一位熟知媒体、大众心理反应的“心理学家”。阿里巴巴反其道而为之的沉默,更加激起了媒体的好奇心与窥视欲望。
1999年5月,杭州一媒体刊载了一篇标题为《想做全球贸易,阿里巴巴拒访》的短幅报道。阿里巴巴欲擒故纵、欲拒还羞的态度吊起了更多媒体的胃口,阿里巴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也使众多新闻人按捺不住。
终于,海外媒体开始对马云表现出极大热情,第一个来到杭州的是美国的国际媒体《商业周刊》。《商业周刊》记者在杭州一个居民区住宅里找到阿里巴巴,在记者惊异的目光中,阿里巴巴的工作场景被形容为“面积不大的住宅里挤着20多个员工,地上到处都是铺开的床单,空气里还有鞋子的味道”。记者当场惊讶得目瞪口呆!
托《商业周刊》的“福”,很快,马云和阿里巴巴就在欧美名声日隆,来自国外的点击率和会员呈爆增之势。就这样,马云不花一分一毫,却引来了无数媒体甚至是国际性媒体的争相报道。
融资:宁愿失之交臂,不食“嗟来之食”
伴随国际记者纷至沓来的脚步而来的当然还有国外的投资者们。尽管马云很缺钱,却也并不看重风险投资者们囊中的美钞。
马云解释道:他希望阿里巴巴的第一笔风险投资除了带来钱以外,还能带来更多的非资金要素,例如进一步的风险投资和其他的海外资源。为此马云总共拒绝过38家投资商。
在拒绝了一些投资的同时,马云带着风险投资经理人出身的蔡崇信仍在为阿里巴巴找寻资本的注入而四处奔波。尽管这一年对互联网的投资多不胜数,但一向要求颇高的马云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东家。
1999年8月,蔡崇信与一位旧相识的偶然相遇带来了阿里巴巴的第一笔“天使基金”。
时任高盛公司香港区投资经理的林小姐与蔡崇信曾有过一面之缘。在林小姐的引荐下,高盛迅速派人对阿里巴巴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结果比较满意。
“说实话,当时阿里巴巴对投资人的谈判空间余地比较小。我们没钱是个大问题,没有办法对高盛这笔投资的条件进行讨价还价。当时高盛的要求比我们正在谈的那家投资人的要求来得苛刻,但马云和我商量之后还是决定要高盛的钱。因为一方面它是美国有名的投资公司,可能会对我们未来在美国开拓市场有些帮助;另外高盛的规模大,看事情比较长远。我们大概商量了10多分钟,把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下了。”蔡崇信说。
与其说蔡崇信的这一番话证明了当时阿里巴巴的艰难处境与隐忍让度,不如说是马云更为看重高盛这个投资品牌。马云的视线集中在高盛呼风唤雨的能力,还有它极强的市场号召力上。
以高盛为主的一批投资银行向阿里巴巴投资了500万美元,不仅成为阿里巴巴首轮“天使基金”,也成为轰动一时的特大新闻。
孙正义看上阿里巴巴
2000年,阿里巴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对资本的呼声也日益增长。此时的阿里巴巴开始着手进行第二轮融资了。
而这一次融资的合作对象便是业界鼎鼎有名的传奇人物孙正义。在投资行业里,孙正义的名号就好比在NBA中的姚明或者迈克尔・乔丹。
1999年夏末秋初,马云收到了朋友的电子邮件,在邮件中告知马云有一个人“想和你秘密见个面,这个人对你一定有用”。
然而这个秘密约会其实并非马云原本想象中的二人会谈,而是一次规模比较大的项目评介会。而那个“有用”的人也让马云大吃一惊,竟是软银的总裁孙正义。而这次评介会上还有互联网大腕王志东、张朝阳、丁磊这样的风云人物。
因来访的人太多,孙正义只给了每人20分钟时间。
马云仅仅开讲了6分钟,就被孙正义打住了。孙正义当即表示了他略显强烈的投资意向,他问马云需要多少钱,然而在这位投资家面前,马云的回答十分令人吃惊:马云声明他并不缺钱。孙正义反问道:“不缺钱,你来找我干什么?”马云的回答则显得有些孩子气,当然这与他的个性有关:“又不是我要找你,是人家叫我来见你的。”
也许正是这样的回答,反而进一步刺激了孙正义,临走时,他请马云去日本的时候一定要和他当面详谈。
在和孙正义见了第一次面20多天后,马云带着蔡崇信如约在日本东京再次会见了孙正义。
出人意料的是在见面之后孙正义并没有寒暄,而是直奔主题。
经过三次拒绝后,孙正义说,给阿里巴巴投资3000万美元,我们占30%的股份,马云考虑了五六分钟后,点了头。
可是回国后马云却反悔了――一向不贪心的马云不是嫌钱少了,而是嫌钱太多了。
马云对孙正义的助手说:“我们只需要足够的钱,2000万美元,太多的钱是坏事。”孙正义的助手立刻跳了起来,这简直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谁会嫌孙正义的投资太多?
在暴跳如雷的孙正义助手面前,马云当即给孙正义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他说:“……希望与孙正义先生手牵手共同闯荡互联网……如果没有缘分合作,那么还会是很好的朋友。”5分钟后,马云很快接到了孙正义的回复:“谢谢您给了我一个商业机会。我们一定会使阿里巴巴名扬世界,变成像雅虎一样的网站。”
结果,孙正义同意了马云的意见,短短的6分钟马云就敲定了2000万美元的软银投资,阿里巴巴管理团队仍绝对控股。
为什么到手的钱不要?马云说:“是的,我在赌博,但我只赌自己有把握的事。尽管我以前控制的团队不超过60人,掌握的钱最多只有2000万美元,但2000万美元我管得了,过多的钱就失去了价值,对企业是不利的,所以我不得不反悔。”
所有杰出的企业家都可以不眨眼地做出十几亿元的投资决定,同时又会节省每一分他认为应该节省的钱。正是对钱的价值的尊重,才能让投资发挥最大的价值。
从2000年4月起,纳斯达克指数开始暴跌并持续了长达两年的低迷不振状态,这之后所有中国互联网公司都无法得到任何投资,唯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粮草充足,且衣食无忧。
(摘自《谁认识马云》,中信出版社2006年11月版,定价:3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