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从怀孕开始,就走上了和子女相依为命的艰难历程。首先要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能吃这个、不能吃那个,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刚有了胎动,就要考虑“胎教”的问题,是听古典音乐还是通俗音乐?是让他将来做科学家还是做艺术家?再大一些,就要与胎儿“对话”,恨不得把人生的道理悉数灌输,以期造一个神童
孩子一降生,紧张的母亲更是无所适从。母乳不足,成了时代的病症。人工喂养,今天缺锌了,明天低钙了,后天发现硒也不足。喂养不当,不是肥胖儿就是豆芽菜,今天发烧明天拉稀,磕磕绊绊熬着每一天。孩子的几声啼哭,常常会惊出母亲一头大汗。什么好吃买什么,什么高档穿什么,什么时髦玩什么。不能人人当“贵族”,起码大面上不能输。
好不容易到了三岁,应该送进幼儿园了,与子女旷日持久的斗争从此拉开了帷幕。
母亲学过的、没学过的知识,懂得的、不懂得的道理,干过的、没干过的事业,恨不得全让孩子承担下来,家家望子成龙。学习汉字、英语、数学、钢琴、舞蹈、绘画、书法……幼儿园几乎成了大学的预科。
真到上了小学,母亲已经累得不轻,而小孩子也在娇惯和“蹂躏”中成精。读书、学习是人生最早遇到的艰苦工作,是小孩子的本分。从娘胎里就被娇宠着的孩子,不习惯、不喜欢这样刻板、枯燥的日子。他们有谁愿意被强迫?为什么非要他们去争前几名?于是,学习成绩不好,不说自己不努力,反而怨老师、骂学校,教育部成了千夫所指。应试教育被批得一无是处,一会儿取消考试,一会儿取消重点,教育改革此一时彼一时越弄越糟,孩子们的厌学情绪却与日增长。也有社会名流起哄架秧子主张“小学生的任务就是玩儿”的,虽然符合了孩子们的愿望,可是实际上没有哪个家长、老师敢于如此放纵的。既然是玩,要学校又有何用?
小孩子要学习知识,学习本领,但是却不知道在哪里可以学习做人。母亲作为他们的模范和榜样,早已遭到他们的鄙夷和唾弃,社会的价值观和偶像变化不定,令他们无所适从。在放纵与娇宠。监视与步步紧逼中,他们已经造就了张狂、冷漠、自私、懒惰的性格特性,母亲暗中叫苦不迭,已经显露出了无能。转眼到了青春期,反抗与叛逆更使母亲的苦恼难以示人。她们与孩子的斗争逐年升级。要么敢怒不敢言,让自己在郁闷中熬成一个抑郁症患者;要么与孩子天天争吵夜夜怄气,把自己逼到崩溃的边缘。在这样的环境中,母亲与子女成了敌人,他们是双重的受害者,紧张的神经一触即溃,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许多的悲剧因此发生。
这最为艰难的岁月终于告一段落了。
最省心的、学习好的孩子出国了,读博、就业、娶妻、生子,隔着大洋向母亲祝贺“母亲节”;比较省心的,国内大学毕业了,有了工作,转眼间到了婚嫁年龄,父母囊中再羞涩也要为子女买房子掏“首付”,“母亲节”他们或许记得买一束康乃馨去看望母亲;不太省心的、学习不好也不坏、考不上大学或研究生的,倾其所有送他们出国去考外国的大学,花重金去换外国的文凭,路途遥远,度日如年,为他们整天揪心的只有母亲;最不省心的,是既没有学识又没有技能,脾气大心又硬的逆子或胆小羞怯的怵窝子,整天粘在家里,供吃供喝你还打不得骂不得,弄不好还得让他打骂。
一年一年过去了,母亲老了,腰弯了,腿脚不灵便了,没有用了。家也成了“空巢”,他们如果不愿意老死在家中无人问津,就必须开始为自己寻找去处了,那些大大小小的敬老院,在遥远的郊区,在肮脏混乱的城乡结合部,就是无可选择的归宿。在那里,日渐衰老的母亲,忘掉了子女带给她的所有烦恼,在身心痛楚中思念着儿女。
亲情不可以依靠,天伦之乐早已成为历史名词。在独生子女时代,一个母亲如此走过她的人生。
(摘自《海燕・都市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