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综合症”
据报载,今冬这场冰雪,为五十多年未遇。五十多年前,笔者正在苏州读中学,好像也见过如此严寒暴雪,但却无灾害的印象与记载。因为自然现象能否造成灾害,还取决于
三十年来,我国一直处于快速发展转型期,已初步形成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四“流”体系。它们如同人体的血液、淋巴、神经、经络四大系统,使我国社会变得气血通畅、代谢旺盛、精神焕发、肌骨强健,由旧时病夫成了奥运强手。
然而,无奈国家大、底子薄、发展急,虽取得辉煌业绩,但也难免“萝卜快不洗泥”,在这四“流”体系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不协调的盲点、漏洞等潜在危机。与转型期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如消极腐败、诚信失落、环境污染等,都可称为“转型期综合症”。因此,当同样规模暴雪严寒再次降临时,就将这些潜在的危机激活,演变成一场现实的灾害了。
人流与物流体系的不确定性
在贫穷的“计划经济”年代,人的流动十分不易。农民终身困守于乡土,进趟城还要开证明。外出谋生,不算人流,而当作“盲流”,收容遣返。两地分居职工,惟获准年度探亲假,方可回家。外出旅游观光,更是天方夜谭。即使过年,交通也不拥挤。因“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到邻村走趟亲戚,就是很体面的社交活动了。因此,计划经济下,很少存在不确定性。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使人流量与日俱增,现今有两亿多农民外出打工,上千万学生异地读书,每年国内游客几亿人次。尤到年关春运,上亿人流,如同搬迁了整个的欧洲。
现在“八纵八横”的铁路干线网,又修建了许多新线、复线,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三,且不断提速,可“夕发朝至”。公路网通到乡村,以高速路为主干的“五纵七横”,犹如大动脉,总里程居世界第二。民航机场有133个,每天有几千航班。尽管如此,由于人流的不确定性,一到放长假,尤其春运高潮时,仍显捉襟见肘,危机四伏。
人流体系的巨大不确定性,很难掌控。此次暴雪,虽仅封断部分地段,却如血栓般,造成大面积偏瘫。由于气象预报未能同预售系统有效连接,造成车站、机场一面人满为患,一面仍继续预售,广州站内竟滞留二十多万人。京珠高速粤北段,冰封80公里,上万辆车排成长龙,几万旅客数日滞留于风雪中。湖南段共长522公里,却堵塞190公里,滞留2.7万辆车,8万多人。
计划经济时,主张各地自力更生,每县都搞小而全,如“五小”工业等。地方上实行低水平的自给自足,基本上农产品不出县,工业品不出省,人们过着凭票供应的贫苦生活。
改革开放后,各地打破地域界限,面向全国大市场,努力发展自己的特色商品。因此,物流的规模与日俱增。
过去蔬菜水果,皆当地自产自销,什么季节吃什么。现在南方水果北运,东部水产品西运,各种返季节品种,地方特色食品,使餐桌上琳琅满目、吃遍全国。过去工业产品,在其全部循环过程中,主要时间停留于工厂内的生产过程中,如今大部分时间,停留在流通环节的运储过程中。
因此,庞大的物流体系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它为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了血脉通和的作用。在全国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网络中,物流成了运输的主角。
在转型期间,物流体系尚不成熟,需要磨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交通网的某个局部发生了梗堵,便立刻引起了许多地区生活必需品与工业配件、原材料供应的紧张。加上人们抢购备缺,更形成连锁反应。这次冰雪,不是发生在边远地区,而是华中一带的纵深腹地。这种局部“血栓”,就会扩大成“心梗”效应。
能量流体系的不平衡性
过去经济不发达时,我国人均能耗很低,能源结构比较简单,有能无流。民间照明为各种油灯,城里才用电灯,根本没有“家用电器”的概念。农村做饭烧水取暖,也多为秸秆柴草。城里才用煤球、蜂窝煤。大城市中的煤气,也绝非普通百姓所用。这些能源也多为就地解决。电力供应,主要靠县级小电厂维持一般的照明。除少数缺煤的省外,煤炭也多靠当地小煤矿。只有在大城市周边及少数工业区,才能看到高压线。因此计划经济时,倒不存在不平衡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能耗直线上升,能源结构也发生质的变化,县级小火电,早被淘汰出局,连一些中等火电站,也因节能减排不达标,而纷纷关闭。
现在主要靠大中型水电站,3百多家大火电厂,及少数核电站,形成约3亿多千瓦的发电能力。依靠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南方等六大电网,构成全国的输电网络。同时还有3.8万公里的油气管线,及许多运煤铁路专线与港口。形成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能量大流动格局。这就造成能量流体系的严重不平衡性。
五十多年后的同样暴雪,对于不平衡性的能量流体系,构成巨大威胁。北方是干雪,再大也随风飘落。南方湿雪加冻雨,形成雨凇、冰凌、冻团,塔成冰塔,线成冰线。承重远超过了原先设计的负荷,终使掉串、断线、倒塔等事故不断发生。高压线穿山越岭,一旦出了故障,山高路陡,抢修十分艰难。南方电网首当其冲,逼使6700多条线路中断,830多座变电站停止运行。贵州电网被迫解列成6片,造成大面积停电。湖南郴州电网,1月13日已成孤网,30日就宣告崩溃,全市5百万人,断电断水,陷入“孤城”之中,长达8天之久。尤其作为南北大动脉的京广电气化铁路,也因此而中断,更造成全局性的灾害。
由于城乡生活已进入电气化,人们日常生活对电的依赖性,已到无以复加地步。突然大面积停电,又长达十几天,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难。五十多年前,笔者生活在苏州,由于当时生活清淡简陋,对电的依赖性很低。除感骤冷之外,并未感觉有什么困难。当时城中自来水也很少普及,居民皆靠星罗棋布的水井。记得厚冰覆盖的井台上,井口总冒着白汽,吊桶打上的井水,还达15度。如今城镇全用自来水,一断电就缺少压力,加上水管冻裂,造成用水困难。个别残存的水井,竟成了救急的明星。停了电,夜晚一团漆黑。商务部紧急调入了340万支蜡烛,但相对于两千几百万停电户,又能照亮多少家庭。
电网短路,发电厂又因缺煤而纷纷停机,共停机3992万千瓦,比三峡电站还多。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央领导亲临一线,抓紧产煤、运煤,以保证355家直供电厂的燃煤贮存。终使平均贮煤达12天(平时为16天)。经过十几万电力大军的拼死抢救,牺牲了十几位职工,终在年前,使南方电网恢复了约70%。
信息流体系的脆弱性
在封闭的年代,人们生活中的信息量很小。联系靠邮信,难得急事,发个电报,打个长途,都要到中心邮电局去排队。最快的信息传输靠广播,城市居民家里挂着有线广播匣子,农村则靠大喇叭,少数人家才有收音机。每天听点新闻与天气预报,也就足矣!电话在城里靠传呼,呼一次四分钱。农村大队有电话,也靠干电池加手摇。
改革开放,信息量逐日加大。如今人们已生活在信息海洋中,竟要预防信息爆炸的冲击,防范垃圾信息的骚扰。固定电话,基本普及到城乡家庭,号码数不断增位,许多地区已达8位数。高科技的移动电话,更迎头赶上,全国拥有手机3亿多,号位已达11位。几十万移动通讯基站,遍布国中。每天近百亿条信息,沟通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连收废纸的也靠手机呼唤。再加上几千万因特网用户,大量信息流,在光纤宽带上传输。我国已成为世界信息大国。
现代信息流体系,一刻也离不开电,因此十分脆弱。这次大面积停电,逼使信息流中断,影响了几千万用户,给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伤害。犹如“脑梗堵”,影响了神经系统,造成局部肢体麻痹,行动不便。老式固定电话,只要程控交换台有电,还可使用。但目前家用固定电话机,式样翻新,功能繁多,不插电就打不通。故使固定电话也大面积中断。6.7万个移动通讯基站,平时未备临时电源,一旦断电停止运行,造成大面积微波盲区。各类手机,功能齐全,但几天不充电,也就成了摆设。至于电脑,即使手提式,久不充电,也处于“脑昏迷”状态了。
尤其邮局、银行系统,现在全靠电脑联网操作。年关逼近,几百亿元农民工的汇款,全得改用手工兑现。这些都反映我国信息流体系的脆弱性。
现代人生活,已无法离开信息流。所以许多地区,只好弄来许多已不时尚的半导体收音机,发给市民。有两节干电池,总可听到广播电台发布的一些信息了。
亡羊补牢
由上可见,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四大体系的形成,的确是现代化之必然。但因形成速度快,也出现许多盲点、漏洞,形成软肋,成为“转型期综合症”的病灶。当暴雪突袭时,便发展成急病了。
这次冰雪冻灾,历时20多天。据初步统计,死亡60多人,转移17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538亿元,l亿亩农作物受灾。在中央全力领导下,全国上下一条心,终于战胜了灾害。但面对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反思,采取对策,消除各种隐患。转型期中出现的“综合症”,惟有靠进一步转型到位,才能根治。
首要的是改善和健全预警应急体制。这次冰雪灾害,开始于1月10日,虽有气象预报,但并未引起重视。到了下旬,电网由岌岌可危到解列,电煤告急,电厂停机,公路堵塞,铁路中断。加上春运到来,一场来势凶猛的空前危机,突然降临。中央于1月底多次召开会议,布置抗灾。虽尚及时,但地方上却已错失了最佳良机。如果十几万电力大军,提前一周上山除凌,既不会塔倒、线断,除冰工作也要轻松得多。高速路上一有积雪,就应立即清除,也不会冻压成厚冰。古人云,对灾害要“止之于未萌,绝之于未形”。这方面教训,值得深省。
此外,对于人流、物流的不确定性,也应调整。两亿多农民进城打工,每年如此来回长途奔波,也绝非常事。这次广东挽留1300万农民工就地过春节。建议以后可否让1/3农民工春节不回乡,而将家属接到广东来。这样也可平衡往返车次的运力。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建议可否逐步让一部分农民工携家转移到城市就业,以减少农村人口。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城镇化速度远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1/2以上。要在未来30年中,降为1/3。这才能推动“三农”的现代化。抓住这次社会共识的机会,把此事提上议事日程。
我们的运输系统,也要作出调整。南北大动脉的京珠高速,在粤北穿越高山区,最高海拔805米,高寒路段达20公里,没有冰冻也为常年雾区。应当改线,下移到海拔600米以下。有些高速路架空成桥,得不到地温,背腹上下受冻,其路面更应注意防冻防滑。扫雪车等防冻机械,也应准备充足,不能靠临时动用坦克。应配套各类除冰、清雪机械装备。
对于南方电网,应重订设计标准,增加铁塔与电缆的承重能力。应当研发新的除凌防冻技术。
对于电信系统,要克服脆弱性。包括移动通讯基站,皆应装备紧急备用电源。不能等到停电了,再从外地调发电机支援。
调整能源结构
我国能源结构,仍以化学能源(煤、油、气)为主。产区在西、北部,用户在东、南部。这种不平衡性,造成长途运输,稍有堵塞,就发生大面积能源紧张。建议抓紧执行十七大提出“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决策。
建议优先在南方发展物理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我国风力发电潜能达10亿千瓦,1/4在内陆,3/4在海上。沿海各省正好能源匮乏,应当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以克服不平衡性,减少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的压力,还可大大减少污染气体排放。有人担心一次性投资过高,成本不过关。其实是可以解决的,西班牙现在的电力供应中,27%来自风力发电。我们有何理由不能做到?
太阳能发电,也是物理能源。由于太阳光均衡地普照万家,可以广泛发展家庭光辐电池板发电。在窗口装上光辐电池板,产生的电能不仅可供家用电器之需,还有余额可输至公共电网。即使雪天,也能解决照明和通讯等问题。衡阳与郴州,若普及了家庭太阳能电池,这次断电危机,就不会出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辐板生产国,可惜90%以上产品皆出口了。
风能与太阳能都是新技术,虽成本较高,但有巨大预留空间,只要加强创新研究,就能将运行成本降至接近火电的水平。看来是下决心的时候了。据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预测,到2020年时,我国风力发电与太阳能发电的能力,将基本相等,每项皆能达到3000万千瓦(相当于三峡的发电能力)。
在挑战应战中发展
这次暴雪冰灾,也是一次对国防的挑战和军事大演练。不仅出动了数万兵力,运输机、直升机、坦克、装甲车、野战炊事车等,全都上阵,而且也让我们上了一堂气象战争课。未来的现代化战争,就包括气象武器。敌方可以运用超高频微波装置、无线电射频装置等,突然改变我方局部地区的气象,引发暴雨或大雪等自然灾害,使要害地段陷入瘫痪,为其他兵种进攻创造条件。因此,我们还应从国防角度,来审视这次灾害,为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作好应战准备。
任何灾害都是一次挑战,逼得我们奋起应战。当年的“非典”、“禽流感”、“大洪水”等挑战,使我们增强了公共卫生防疫能力,抗洪防涝能力。这次冰灾,也定能增强我们在交通、能源、电网、通讯等方面的抗逆、应变能力。
正如著名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指出的,人类文明就是在各种挑战与应战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转型期综合症”,就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挑战。对于任何挑战,我们都应同这次抗灾一样,举国上下,同心同德,奋起应战。这就定能逐步克服“综合症”,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前进。
(摘自《北京观察》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