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鼻烟壶:方寸之间 别有洞天

2009-06-01 14:08:00 来源:书摘 马未都 我有话说

在中国古代的工艺品中,鼻烟壶这个门类出现得最晚,但品种最全。之所以鼻烟壶出现得最晚,是因为鼻烟出现得就非常晚。鼻烟壶的名字,今天叫起来非常顺口,但有没有人仔细想过,这鼻烟壶的形状明明是个小瓶,为什么叫壶呢?一般来说,壶都是大进小出,比如茶壶、酒壶,总有一个地方进水,另一个地方出水。那么,为什

么不叫鼻烟瓶,而叫鼻烟壶呢?这里一定有个道理,我一会儿再给大家讲。

鼻烟

晚明时期,鼻烟作为贡品进入中国。人类染上吸烟习惯的历史并不很久远,只有几百年的时间。鼻烟跟后来吸的卷烟有很多不同,今天的卷烟,医生讲百害而无一利,不仅危害自己,还危害别人,危害环境,但鼻烟不同,它不需燃烧,只是个人吸食,不毒化别人,不污染环境。

鼻烟的制作需要加入药材,比如麝香,碾成末后经过密封陈化而成。鼻烟大概有五种味道:酸、膻、糊、豆、甜。实际上还可能有各种味道相配的,比如又酸又甜。

鼻烟具有许多好的功能。第一是解乏,可以提神醒脑。据说今天的香烟也可以解乏,累了抽一根烟放松。我是不吸烟的人,所以没有这种感受。第二是去疾,可以驱寒、治鼻塞等小毛病。第三是疗伤,比如它有活血的功能。

鼻烟在游牧民族中比较流行。草原上最怕着火,一到冬季有很重的防火任务。游牧民族非常注意这一点,一定要把容易起火的源头控制住。抽烟是很容易引起火灾的,而鼻烟不需要点火。而且,骑在马上吸食鼻烟相对比香烟方便。有抽烟习惯的人都知道,抽烟要一手拿烟一手点火,而鼻烟用一只手就可以完成。

那么,鼻烟跟香烟比较起来又安全,又不污染环境,使用非常方便,还能提神醒脑,治病去疾,这么多好处,为什么后来不敌香烟了呢?鼻烟也有它的缺点:吸食的时候不雅。吸鼻烟的时候,是将它直接抹在鼻子里,吸完后两个鼻孔漆黑。如果你每次吸完鼻烟,还都去洗鼻孔,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有的人一会儿一吸,弄得鼻子很黑,然后又打嚏喷,鼻涕一流,非常不雅。所以,鼻烟逐渐被香烟替代了。

鼻烟进入中国

鼻烟进入中国,是由意大利人带来的。中国最早的鼻烟,相传是在明万历时期,意大利人利玛窦进献给皇帝的贡品。虽然有史籍上这么写,但也不一定,因为最早的记载往往是后人补记的,不是当时确切的记载。

明末有个人叫张介宾,他写过一部书叫《景岳全书》,书中说:“烟草自古未闻,近自我万历时出于闽、广之间,后自吴、楚地土皆种之。”张介宾本身是个医生,所以他对这种可治病植物的记载应该说比较准确。据他的说法,烟草以前是没有的,万历以后从福建、广东引进,后来江苏、湖北等地才有种植。

西方人把鼻烟进献给万历皇帝的时候,装在一个瓶状的玻璃容器中。这种玻璃瓶大多数是方形的,包装有大小两种:大包装一般装两斤,小包装一般装半斤。玻璃瓶无论大小,上面都描着金花。今天西方有很多酒瓶上还保留着这种风格,在透明的玻璃瓶上描金。所以这种专为装鼻烟的玻璃瓶,俗称“大金花”、“小金花”。

鼻烟在明代进入中国,一开始仅在皇宫周围的很小范围内使用,清代以后开始普及。清代的普及是逐渐的过程,直到清代中期以后才遍及全国。

鼻烟壶的命名

鼻烟在进贡的时候装在“大金花”、“小金花”里,但在吸食的时候要分装。怎么分装呢?用一个小盒把鼻烟装在里头,可以随身携带。有的小盒里面还有隔,可以装不同味道的鼻烟。鼻烟瓶和鼻烟盒的关系,有点儿像香烟的包装。你再喜欢抽烟,也不能天天身上揣着一条烟,揣两盒到头儿了。鼻烟瓶就相当于整条烟,鼻烟盒相当于一盒烟。

中国人很细心,在使用时觉得外国人比较笨,设计出的鼻烟盒有缺点。第一,鼻烟盒易翻散。生活中都有这种经验:越小的盒子,盖扣得越紧,越不好开。皇上好不容易赐了一盒鼻烟,拿回去想吸,盖子扣得紧,稍不留神,“咣当”扣地上了。第二,鼻烟易吹散。吸食鼻烟很多时候在室外,比如牧民在草原上累了,坐下来想吸吸烟。盒刚一打开,一阵风刮去半盒,很心疼。第三,鼻烟易散味儿。宝玉不说了么,“走了气就不好了”,就是味儿散了。盒子的盖大,打开一会儿,鼻烟的味道就不足了。

中国人聪明,马上就想办法把这些缺点解决了。怎么解决?换一个容器不就完了?于是拿了很小的小瓶装鼻烟,上述缺点立刻就没有了。开盖的时候,不可能把鼻烟全扣撒了;也不可能被风吹走;相对来说味道保持也好了很多。

但跟着问题又来了,每一个新物种出现以后首先要命名,这小瓶叫什么?本来很简单,就叫鼻烟瓶呗。但问题是已经有大鼻烟瓶在前了,“大金花”、“小金花”都是鼻烟瓶,名称一样就很容易发生误会。比如皇上说: “赏鼻烟二斤。”这行,太监直接拿一大瓶来了。如果皇上说: “赏一瓶鼻烟。”太监们犯难了,是给一大瓶还是给一小瓶?弄不清楚,也不好意思问皇上:“您说赏一瓶,是多大的瓶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给它改名,小型鼻烟瓶叫做“鼻烟壶”。

改名不能胡改,古人命名一定要有本可依。鼻烟壶的名字是用了“壶”的古意。中国的壶在汉代以前没有流,只有一个口,水从哪儿进,还从哪儿出。西晋以后的壶开始有流,从不通到通。唐宋时期已经非常成型,此时壶的概念是大进小出,水从大口进入,从小口出来。这种壶的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有一千多年的文化积累,使我们把最早的壶的概念忘掉了。那么,鼻烟壶则是把这个早期壶的概念重新拾起来,非常巧妙,有本可依。

壶的古意残留到今天的痕迹,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比如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部分中国人打热水的容器叫暖壶,又叫暖瓶,这就是保留了过去的古意。暖壶今天用得比较少了,商场里卖的都是电动暖壶,一按,热水就出来了。

荷包扁

鼻烟壶的种类比较多,一般说来,它可以分为几大类。第一类最为广泛,是陶瓷;第二类比较贵重,是玉石;第三类比较新奇,是玻璃;第四类是晚清独创的内画。

《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乾隆、嘉庆乃至同治、光绪,清室赏赐各国国王及使节的礼单中,瓷鼻烟壶几乎是必备品。乾隆、嘉庆时期,宫廷大量烧造瓷鼻烟壶,然后装盒,一盒有十个或二十个,都是作为礼品备用,内容有锦上添花、福庆如意、岁岁平安、富贵牡丹等等,非常漂亮。

背壶式又叫荷包扁,是鼻烟壶最早的形状,另外一种叫爆竹式,也叫筒子瓶,上下一般粗。清朝人身上都愿意带一个荷包,里面放点儿零碎物品。荷包跟背壶的形状非常接近,都是扁的,因此背壶式鼻烟壶俗称“荷包扁”。

养心殿造办处有这样的记载:雍正七年三月三十日,“太监刘希文传旨:着查有早交出圣祖年制款黄色珐琅中间画寿字背壶式鼻烟壶,此鼻烟壶照样烧造的未见交进,原样亦未交进。再有圣祖年制款红色一树梅珐琅背壶式鼻烟壶,照样烧造的见过,其原样亦未交进。钦此”。雍正皇帝下旨说:早年让你们烧造鼻烟壶,仿康熙年制黄色珐琅鼻烟壶的样子,结果烧造的没有交进来,原来那样壶也没还回来。还有一个红色珐琅鼻烟壶,你们倒是把烧造的交给我了,可原样也没交回来。可见当时雍正对这两个康熙年制的鼻烟壶非常重视。皇上都过问这事儿了,东西在哪儿呢?赶紧连夜找,“于四月初一日将原样二件,柏唐阿宋七格持圆明园交刘希文讫”。第二天就送到圆明园去了。

鼻烟壶的变化

从康雍乾三朝一直到道光时期,鼻烟壶一直在变化当中,造型由简及繁,后来就发展成葫芦型、梅瓶型、坛子型等等,越来越复杂,即便是最流行最普通的背壶式鼻烟壶,也变得越来越鼓,容量越来越大。乾隆时期的荷包扁从侧面看,大约只有几毫米厚,但到了道光时期,从侧面看至少有两公分厚,容量是乾隆时期的四倍,鼻烟装得很多。为什么呢?人的烟瘾大了。早年的香烟还有过五支一包的呢,碰上今天烟瘾大的人,一早上就抽完了。

鼻烟壶上携带了大量文化信息,能看出不同时期的社会追求。乾隆时期经常画的是“四清图”,梅兰竹菊,高雅;“四妃十六子”,生活富足。道光以后最愿意画的是蝈蝈儿,按照南方人的发音,官蝈不分,画蝈蝈就寓意要当官,官运亨通。再有,道光时期有的鼻烟壶正面画“英雄斗志”,一只雄鹰站在树上,表明人的远大志向;背面画“狂犬吠日”,一只狗冲着天上的太阳使劲儿叫唤,意思是小人得志。一个小小的鼻烟壶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俗状态。

玛瑙鼻烟壶

玉石类鼻烟壶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就是玛瑙鼻烟壶。玛瑙的种类很多,比较讲究的有子孙玛瑙,呈砾石状,西方人叫做“布丁石玛瑙”。西方食品里有一种东西叫布丁,估计样子跟这种玛瑙很像。杂草玛瑙,西方人叫苔藓玛瑙,都是按照各自的理解来取名。还有俏色玛瑙,就是利用玛瑙天然颜色不一,来磨制各种图案。

有一种玛瑙鼻烟壶极为特殊,就是在鼻烟壶中间横着一条颜色带,比如黑色中间横着一条白带子,黄色中间横着一条黑带子,这些都叫“腰横玉带”。过去说“头戴乌纱,身穿蟒袍,腰横玉带,足蹬朝靴”,是为官宦画了一幅像。手拿腰横玉带的玛瑙鼻烟壶,隐含的意思是官运亨通。

玛瑙鼻烟壶的壶壁可以掏得非常薄,扔到水里就能漂起来。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想让一个空酒瓶漂在水上很容易,把口塞上就行。但要把口打开再往水里一扔,它肯定要沉下去,水很快就灌进去了。可是玛瑙鼻烟壶往水里一扔,永远漂着,就是因为这种鼻烟壶的膛掏得特别薄,特别均匀,相比之下,口部就重。随便往水里一扔,它的口一定先朝下,这壶就永远漂着。能在水上漂的鼻烟壶一定是玛瑙的,玉的就没有。玉如果掏得那么薄,它就透明了,温润质感就丢失了,这玉就不值钱了。

内画鼻烟壶

在鼻烟壶的品种中,内画鼻烟壶出现得最晚。晚清之前,中国人不知道什么是内画。进入晚清,由于国力下降,鼻烟壶实际上出现了颓势,虽然当时对它的需求在增加,但鼻烟壶的艺术质量明显下降。然而,内画鼻烟壶却异军突起,它以新的艺术形式引起社会的关注,被称为“壶里乾坤,鬼斧神工”。

内画鼻烟壶,一般是画在水晶壶、透明或半透明的素玻璃壶内。用特制的弯头竹笔,蘸取颜料,自小口伸入壶身,在内部反向作画。内画之前,首先要从工艺上把鼻烟壶处理一下,称为“串膛”,就是用金刚砂在壶里反复摇晃,把内部磨毛了,才可以绘画。由于是反向作画,非常考验内画师的功力。晚清著名内画大师不少,其中最有名的是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丁二仲等等。

周乐元的作品主要都是描绘江南景色的山水小景,叶仲三画的历史题材比较多,比如“三国”,丁二仲的作品则是非常有特点的一种文人画,马少宣最著名的是人物肖像和书法作品,在当时堪称一绝。要在鼻烟壶里内画人物肖像,还要画得传神,画得酷似,难度极大。而在内画中要表现有韵味的书法,更是难上加难。今天正常写字,写好了都不容易,何况反着写,尤其又受瓶口的限制。1918年,他为“逸厂居士”画的肖像玻璃鼻烟壶,人物背手而立,目光炯炯,形神兼备。鼻烟壶后面书写一首楷书小令: “仁者寿,壶中天。独此冰心一片,堪历千百年。”写得非常真挚昂越。

鼻烟壶可用的材料太多, 其中,金属里的金、银、铜、铁,鼻烟壶都用过。常见的易得材料里,有桦木的、竹子的、漆的、螺钿的,甚至树籽、葫芦都可以用来做鼻烟壶。比如葫芦,今天的人可能认为葫芦鼻烟壶不值什么钱,肯定不如玉鼻烟壶。乾隆五十八年(1793),乾隆赏给英国特使马嘎尔尼及其副使的鼻烟壶是玉的,但由马嘎尔尼带给英王乔治的鼻烟壶却是葫芦的。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在乾隆皇帝眼中,葫芦鼻烟壶比玉鼻烟壶还要贵重。

用来制作鼻烟壶的贵重材料很多,有琥珀、蜜蜡、砗磲、珍珠、珊瑚、玳瑁、象牙、虬角等等。我见过用大个珍珠做的鼻烟壶。以珍珠论,它算非常大了;但以鼻烟壶论,就算非常小的。什么是“虬角”呢?就是一种海象牙。我曾经碰到一个人,跟我说: “马先生,我这儿有一个‘扎角’鼻烟壶。”我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想不起来“扎角”是什么。等到他拿出来,我说:“您这是虬角(求决)的,不是扎角。”这就是学问不够扎实,又自作聪明闹出来的笑话。

  (摘自《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中华书局2009年2月版,定价:32.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