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怒不作乱而以从师,可谓君子矣。”
——《左传·文公二年》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饱受挫折、走投无路,而是在不经意间,变成了自己曾经鄙视的那类人。
怒火中烧,这两个晋国君子在屈辱面前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狼瞫捐躯
狼瞫 (shěn) 是个小人物,小到我们无从知晓他的出身与来历。然而,一向惜墨如金的《左传》却用了近300字记述他的故事,要知道,后世大名鼎鼎的寒食节主角介之推,在《左传》中的“待遇”,也不过区区194个字而已。
狼瞫出场,源于一次意外。
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与秦国交好的晋文公重耳刚刚去世,还在守丧的晋襄公率军在殽( xiáo )山设伏,突然向路过的秦军发动攻击。秦军毫无戒备,全军覆没。这就是春秋史上著名的“殽之战”。
在这场激战中,襄公绑了秦国俘虏,招呼自己的车右莱驹执戈来杀。车右,都是勇武过人的猛士,偏偏莱驹出了状况——秦俘眼见命在旦夕,冷不丁高声呼喝起来,竟吓得莱驹把兵器掉在地上。
此时,狼瞫纵身而出,拾戈、斩囚,并抓起惊魂未定的莱驹跳上襄公战车。凭借如此胆识和身手,狼瞫被襄公钦点为自己的车右。
可晋国中军帅先轸并不看好狼瞫,在下次出征前,就把他换了下来。自己拼命得到的荣耀就这样轻易被剥夺了,《左传》载:“狼瞫怒”。他身边的朋友甚至提议:不如杀了先轸。
血性十足的狼瞫也决心以死来证明自己,但不是现在。他说:“和先轸拼命,是为不合道义的事而死,不是勇敢;只有为国而死,才是勇敢。” (“死而不义,非勇也。共用之谓勇。”)
为了证明自己,狼瞫隐忍了三年。
殽之战后第三年,为复仇而来的秦军在彭衙与晋军决战。这一次,秦军有备而来,晋国凶多吉少。不料,两军刚刚列阵,狼瞫便率领部属孤军杀入秦阵。如此拼命的打法,令秦军猝不及防。晋军主力随之而上,把秦军打得大败。
狼瞫阵亡。但力挽狂澜,证明了自己的勇敢。
彭衙之战,在《春秋》经文中只有十几个字:“甲子,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而《左传》细说原委,让我们知道了“小人物”狼瞫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左传》感叹道:“怒不作乱,而以从师,可谓君子矣。”
狼瞫之为君子,不在勇,而在不迷失。
庆郑待戮
谈到迷失,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所谓“成功者”的异化,在名利双收后的忘乎所以。但在现实中深陷歧途的,岂非“失意者”更多?愤懑、嫉妒、犹疑、怨恨、悲伤、恐惧……样样都是强力催化剂。越是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当与世不遇,甚至于世难容,挣扎中的他们往往愈加容易失去本心。比起那些“成功者”,他们的命运,更加令人惋惜。
比如庆郑。 庆郑的故事比狼瞫早了二十年。
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在晋惠公的朝堂上,进行着一场辩论。辩论的主题是——该不该卖粮给饥荒中的秦国。
事实上,反方的观点更合惠公心意:“就算卖粮给秦国,秦国对晋国的怨恨也不会减少,反而增加了敌人的实力。不如不卖。”
其实,庆郑的观点,不仅有道义上的考量,也更富战略眼光。当时,齐桓霸业已由盛转衰,处在上升期的晋国想要南向与楚争霸,就必须先稳定住与西面秦国的关系。卖粮救秦,是修补两国关系的天赐良机。
然而,打着小算盘的惠公,对庆郑的态度是 —— “ 弗听 ” 。
果然,被晋国屡次失信所激怒的秦国,在挨过饥荒之后,于第二年讨伐晋国,并连战连捷,很快杀入晋国腹地。
无奈之中,惠公问计于庆郑:“敌人深入,怎么办才好?”但此时庆郑的心态已经发生变化,他直接怼了回去:“是您让他们深入的,还能怎么办?”惠公正在为庆郑的无礼感到恼怒,岂料在占卜自己车右人选时,得到吉卦的竟然还是这个庆郑。
惠公毫不犹豫做了决定 ——“弗使”。
临战,惠公要用郑国出产的小驷马驾车。庆郑反对。他说:“本土马匹,知道主人心意,安于调教,熟悉道路,随便怎么驾驭,都能如意。用外国马驾车战斗,一旦马匹害怕就会失态,不听指挥。到时候进退失据、盘桓不能,您一定会后悔的。”
对此,惠公只当耳旁风 ——“ 弗听 ” 。
正如庆郑所担心的那样,战斗中,惠公的小驷马果然陷在烂泥里动弹不得。混乱中,惠公不得不向庆郑呼喊求救。 然而,有了此前两次三番的 “ 弗听 ”“弗使”,庆郑的不满彻底爆发,非但不救,还数落道:“不听劝谏,违抗占卜,失败都是自找的,还逃什么逃?”
原本在此战中,晋国将领有机会生擒秦穆公,但为了回救惠公,不但错失秦穆公,而且最终也没有救出惠公。
这场大战以晋君被俘而告终。但追悔莫及的,不是惠公,而是庆郑。 当初,他以“四德尽失”劝谏惠公不要因小失大,但秦晋之战中意气用事的他,又与惠公何异?
两个多月后,听说秦国要放惠公归晋,有人提醒庆郑:“还不快跑?”但庆郑却不想。《国语·晋语》载,庆郑说:“我听说:‘军队溃败,就应该去死;主将被俘,也应该去死。’这两样我都没做到,又加上误了别人救国君,致使国君被俘。有这三条大罪,我能逃到哪去?如果国君能回来,我将等待受刑,遂了国君心意;如果国君回不来,我会独自率兵讨伐秦国。就算不救回国君,也要以死相拼。”
如果是小说,后面的情节,多半是大团圆式的——晋惠公回国,不但没有责怪庆郑,反而大大表扬一番,从此君臣同心、共度时艰……
然而,历史总是偏爱向我们展示现实的残酷。
《左传》载,惠公回国,先是杀了庆郑,然后才入国都。想来,惠公心中怨毒之深,庆郑是早有预料的。庆郑之死,与其说是被杀,不如说是自裁。
狼瞫捐躯,以正名;庆郑待戮,以救赎。担当,是真正的君子风度。
或许,悲剧本就是君子的宿命。
但,仍不免为庆郑再多一声叹息。
撰 文 | 邢宇皓编 辑 | 李幸雪
主 编 | 周立文 副主编 | 殷燕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