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 常芝青
 

总编辑  常芝青

(一九五四年十月至一九五七年四月)

常芝青小传

  常芝青(1911—1985),原名守廉,山西省交城县阳渠村人。耕读作家,父亲是前清秀才,一生在家乡执教,桃李满乡;母亲出身大家闺秀,知书达理,贤慧勤劳。芝青三四岁开始识字读文,七岁入小学念书,肄业于北京私立平民大学新闻系。

  1924年至1931年,他在太原、北京读中学和大学期间,积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32年阎锡山成立的中国青年救国团,在太原创办《中报》(后改为《新中报》),他担任副刊主编、新闻编辑,乘便宣传爱国民主主义思想和抗日救国道理,后因刊登阎锡山政府官员大贪污案消息,被革职。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山西之时,1934年他毅然投入革命队伍,次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从这时起到1939年,他受党的委派,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和地方政权工作。1934年春,参加党的外围组织革命互济会和讨蒋救国会,担任党团书记,同时参加了杜任之(中共党员,时任阎锡山的高级参议)主持的文艺通讯社,主编《文艺舞台》月刊,并组织文艺团体,创办刊物,置身于太原的新文化运动。1936年,先后任中共北平市委文委委员,在张稼夫(中共党员)主持的太原民众教育馆搞宣传工作,参与了北平、太原的抗日救国文化运动。1937年,参加第二战区战动总会的工作,任除奸部干事;同时他又是中共山西省委文教小组成员,积极参加了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同年11月,受党的指派组建交城县抗日游击政府,出任县长。

  1940年3月,常芝青奉命参与创办晋西北根据地(即晋绥边区)《抗战日报》,9月18日报纸问世;1946年7月1日《抗战日报》更名《晋绥日报》,他先后担任副总编辑、编辑部主任、总编辑、社长并兼任新华社晋绥总分社社长。他是《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唯一历史报纸从创刊到终刊全过程的报社领导人,《晋绥日报》办得很有特色,生动活泼,尖锐泼辣,在当时各解放区的党报中出类拔萃。1948年4月,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的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对报社的工作和经验作了充分的肯定,并赞扬芝青同志“很有点学问,有点马列主义”。

  1949年5月1日《晋绥日报》终刊,常芝青随中共晋绥分局到山西临汾,就任《晋南日报》社长,并兼任晋绥分局党校一部主任。同年10月底,随刘邓大军到重庆办报。12月10日,进驻重庆的第5天,中共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创刊,常芝青任社长,并先后兼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和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西南行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局长。西南《新华日报》对西南工作的迅速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受到邓小平的赞扬。

  1954年,大区撤销,8月《新华日报》终刊。常芝青调北京,就任时代出版社社长。两个月后,调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和首任《光明日报》中共党组书记,他团结和起用一批老报人,大胆实行报纸改革,在全国率先由直排全部改横排,重视报纸专刊,把《光明日报》办得大有起色。1957年反右派之前,调任《大公报》副社长兼总编辑、中共党组书记,后兼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社长,并任国务院财贸党委委员。在长达9年的复杂多变形势下,把《大公报》办成具有明显特色的全国财经报纸。

  1966年“文革”初期,《大公报》被迫停刊,改出《前进报》,常芝青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兼报社党委第二书记,同时兼任《前进报》社长和总编辑。在“文革”期间,遭受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长达8年之久,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他同林彪、“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4年,被“解放”后,任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市计委副主任。

  1978年初,受国务院财贸小组委托,创办并主持了《财贸战线》报(后改为《中国财贸报》,是《经济日报》的前身)的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商品经济的宣传和讨论,积极鼓励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以病弱之躯,为冤假错案平反而操劳。

  常芝青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担任过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粉碎“四人帮”后,当选为北京市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