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淡中积累生命的充实感
彭程 

  时间,是可以度量的客观存在,一天,一周,一月,各自有着不同的长度,但从主观感受上,它们之间的区别却是模糊不清的,自岁首至岁末,如同一条汩汩流淌的河流,每个日子都是其中的一股水流,一朵浪花,一个漩涡,相互之间不复有清晰的边界。2005年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蓦然回首,心中难免生发出类似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中表达过的惶惑:那些日子哪里去了?

  过往的三百几十个日子,被淹没在种种琐屑而具体的事务中,被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塞和覆盖。有些日子感觉充实振奋,远隔岁月云烟依然放射出一抹光亮,也有一些消沉、偷懒、懈怠的日子,仿佛记忆天空中的一道阴霾。但绝大多数的日子,是在平静、平淡中度过的,波澜不惊,按部就班。因此,寻检起来,所有的感慨、感悟,基本上也是涂抹上了一种平淡的色调。

  自己的职业角色,是一家杂志的负责人,那就围绕这点谈谈相关的内容吧。

  年初的时候,得知杂志获得全国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在全国九千多家杂志中,能够获得这样的荣誉,表明杂志获得了专家和社会的认可。这当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也清楚,在这个变化剧烈的年代,没有什么是笃定、牢靠的,一切都在流动,在工作中,必须时刻保持一种战战兢兢的心态。

  杂志要进一步发展,面对的问题很多。首先是客观现实让人无法安心。一是同类的报刊越来越多,一年中又有几种新的书摘类杂志问世,又有多家报纸新设了书摘版面,都是从同一口锅里舀取一杯羹。二是来自网络的挑战日渐突出。除了原有的几大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进一步扩张外,又有多家网站开设了读书频道,以其快捷的时效、巨大的容量,强有力地挑战传统媒体,分化它们的读者。在这种情形下,如何才能挽留住固定的读者,同时力争有所扩展,并不是一桩简单的事情。

  挑战还来自于主观方面。尽管每个人都在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但一个已经不年轻的群体,一种重复多年的工作,在悄悄地积累一种精神的惰性。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经验日益丰富的背后,往往是程式化的、惯性思维的阴影。包括自己在内,不是有时会推举一篇平庸的稿子,却遗漏下了真正的好稿?会不会因为积习而偏好某一类稿件,忽略另一类稿件,而这种取舍推究起来其实并没有充分的理由?虽然说这也是合乎常情的事情,然而激烈竞争的市场、挑剔的读者不会考虑这些。因此,要做好工作,要交上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必须要设法保持一种鲜活的状态。因此,每期稿件的编辑过程中,都不敢放松,反复地进行比较筛选,一次次调换稿件,每期杂志共刊发20多万字的文章,但每期阅读的总量远不止这个数字。并组织编辑部对稿件开展讨论,在相互的碰撞中,不断产生新的感受,努力保持和提升杂志内容的质量。

  和选书、编稿等高度重复的、程式化的日常工作相比,今年有两次活动,是逸出常规的,由此而来的体会、收获,自然也有不同之处。5月份,参加新闻出版署举办的期刊主编培训班,为期十天的培训,和许多家期刊社的同行们,座谈办刊的甘苦、面临的共同难题,交流各自的体会,学习到了不少经验,拓展了视野和思路。10月份,参加为期四周的地方党委宣传部长培训班,系统学习了党的有关宣传方针政策和任务,集中进行了一次理论上的"充电"。同时利用这个机会介绍和推销杂志,借助可能的渠道,推进刊物的发行工作。

  岁末的消息让人感受到一些鼓舞。一是邮局订阅数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将近600册。另外一个统计数字来自网络:全球最大的中文期刊网站龙源期刊网,对上网的1300多家杂志,根据点击率进行排序,确定了亚洲排行前100名和欧美排行前100名,本刊都名列其间。

  年终盘点,这些方面的些微的进步,虽然不值得张扬,但确实也体现出了某种因果关联。想到了佛经中的说法:功不唐捐。是的,没有白费的功夫。有些工作,在从事的过程中,你会怀疑是否有结果,但不应因此停下脚步。酬报常常体现为一种延期支付的方式。

  回想一年,也有遗憾之处。作为一家经营单位,广告收入和发行利润是必须要考虑的。和上一年相比,广告基本上原地踏步,增长乏力;发行数虽有所增长,但其幅度与期待中的还有不小的差距。固然有大的市场环境的影响,有自身资金、人力的缺乏,但反省一番,是不是还有一些该做而未做的事情,现在实施的一些措施是否还可以做出一些调整?另外,在组织活动方面,今年也是一个空白。对一份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的杂志,为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应该组织一次能够给人留下印象的活动。如今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人的注意力也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被纷至沓来的种种信息分散、吞噬,没有什么能够长久地吸引眼球。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当今种种"策划"应运而生,让人目不暇接,这其中固然有很大一部分活动成为一种"做秀",但也有一些是可圈可点的,对提高产品的美誉度起了积极作用。

  总之,和人生的中年阶段一样,2005年度的工作也与新奇、戏剧性等一切非常态的东西无缘。凭借着角色所赋予的责任意识,尽力而为,力争不断地有所进步,哪怕是很不起眼的进步,以期抵达一种更高一点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也的确体验了一种生命的充实感。这样,在安身立命、"为稻梁谋"的原初的功能之外,职业也给人提供了更多的可供品咂的滋味。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想引用老作家陈学昭笔下的一句颇具诗意的表述:工作着是美丽的。

  (作者为《书摘》杂志社主编)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