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6日晚上7时许,我突然接到新任《人物》版主编邓凯的电话。小邓在电话里非常诚恳地说,《人物》版即将面世,今后每两周将有3块版,很需要地方记者提供稿件,他希望我能给他供稿。电话里,小邓态度热情而恳切,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放下电话,我的心竟久久不能平静。
已经很久很久没接到这样的约稿电话了,有的只是报社布置的任务和限期完成规定动作的命令;已经很久没有接到编辑如此诚恳的约稿电话了,记者与编辑之间的联系日渐减少,有的只是记者希望编辑关照稿件的恳求。近年来,这种纯属正常的业务联系正在逐渐淡化。
此前不久,我接到新任《观察》版主编王金福的约稿电话。我与王金福并无交往,但他却主动给我打电话。尚未赴任,他已开始行动。电话里,他恳切而热情的态度里洋溢着一股殷殷之情,这是一种希望办好自己版面的责任感。同样是总编室的编辑,同样是编辑工作,完全可以有不一样的态度和精神状态!这是一个可喜可嘉的开端!
两个普通的约稿电话,都透露出一个令人欣喜的信息:改革已经在光明日报社产生效应了!编委会的决策已经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接到两位主编的电话之前,我已分别接到记者部宋言荣和夏桂廉两位主任的电话,老宋要我为改进报纸的工作提意见和建议。夏公则较详尽地向我描述了报社新增版面主编竞聘的热闹场面,他要我读一读金振蓉描述竞聘状况的稿件。于是我打开了记者站的信箱。
读着金振蓉的文章,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刚刚过去的场景中,报社的竞聘竟然持续了5个小时,其场面之热闹,气氛之热烈,为多年所未见。虽然我没能参加这个活动,但却能从金振蓉的描述中感受到这种气氛,在光明日报社的历史上,这样的场面是不多见的。我感到振奋。
这次版面改革,编委会作出实行版面主编竞聘的决策,此举打破了光明日报多年来的一贯做法。新任版面主编年轻,有锐气,有胆识,上任伊始,便雷厉风行,主动出击,体现了高度的负责精神和搞好报纸的决心。一种久违了的业务氛围随着约稿电话的铃声扑面而来,光明日报社崇尚业务的传统因改革而正在回归。可以预见,精彩的稿件将在这些新版面出现;可以预见,一批记者将在这些版面上崭露头角;可以预见,《光明日报》的影响将因此扩大,《光明日报》必将重塑辉煌!
有感于此,我也给本报提出如下建议:
成立策划组或机动组(也可组织小分队),策划重大的报道,选择宏观的,为广大知识分子关心的重大问题,打大战役,造声势,吸引读者关注;策划组的任务是每天关注全国各地动向,凡知识界发生的重大事件,马上拿出策划方案,立即组织采访,尽快推出重点报道。
加强批评报道和问题报道的力度,吸引读者眼球。报纸必须有锋芒,缺乏锋芒,会失去读者。应发扬《光明日报》敢于揭露问题、敢于批评的传统,用问题报道和批评来吸引读者。
关注知识界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报道。敏感问题不是不能报道,关键是怎么报道,对知识分子关心的敏感问题不能回避,而是要采取适当的形式报道。
加强学习,形成研究业务的风气。报社应为记者的业务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如办班,提供业务书籍,开会讨论业务等。
减少人情稿。我也知道,要杜绝人情稿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控制人情稿,要按职业的规则取舍稿件,尽可能用提高报纸质量来促发行。
此外,要改变记者写什么、编辑编什么、版面发什么的状况。要发挥编辑的指挥功能,编辑要经常将记者写的稿件发回重写,只有不断磨练,才能出好稿。名记者樊云芳当年写《追求》,记者部卢云亲手编辑,他曾连续4次将稿件发回重写。卢云确实是中国第一流的编辑,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樊云芳苦心经营,终于写出了轰动全国的新闻名作。樊云芳能有后来的成就,这是与卢云等名编辑的培养磨练分不开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卢云同志这种对待稿件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不让未成熟稿件流向版面。
(作者为光明日报浙江记者站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