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31日,新年元旦近在咫尺。
晚7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在播送充满节日喜庆氛围的新闻。我耳听电视,检索着与本报报道有关的新闻;眼观电脑,思考着如何处理记者写好的几条新闻。当几条当日新闻陆续删改完毕且做好标题后,我想到本部记者张玉玲为“经典中国·辉煌十五”采写的通讯。
这是根据上级要求和编委会领导具体指示,由我部设计,即将于本报一版开设的“经典中国·辉煌十五”专栏的第一篇报道。根据经验,一个专栏的第一篇如果打不响,这个专栏很可能就永远悄无声息了。为了这第一炮的响亮,我们提前设计了几个手段:其一,争取一版头条见报;其二,配发开栏语,再于通讯文末加编辑点评;其三,在内容准确翔实的前提下,配醒目大题和新颖小题。现在,此文已经作者三易其稿,由我配上编辑点评和开栏语,部主任刘志达同志和我以及作者在反复斟酌全部文字之后又敲定了大小标题。
就在当天下午,副总编翟惠生同志在小碰头会上传达了天林总编辑和编委会对报社编采流程的新的要求,其中有一句话我即使不做笔记也永远不会忘记:“一个记者和编辑如果认为自己的新闻很重要,希望上重要版面或重要位置,应当通过新闻的内容、标题、按语或评论说话,而不应当依赖各种形式的打招呼。”这本应是新闻业务的基本要求,但对我们报社来说竟然显得如此富有新意和鼓动性,使听者不禁为本报将因此增强号召力与感染力而激动欣喜。由此我想到上面提到的“第一炮”,在长期以来经济报道很难上本报一版的现状下,在编委会冀望本报经济报道做出大文化品位的要求下,我们今天完成的报道是否在以上方面有所追求?是否符合下午传达的编委会的要求?带着这些问题,我不由自主地再次打开已经传走的“第一炮”,再次斟酌正文、标题、开栏语和编辑点评的立意。还好,基本满意。
8点15分,好了,带着“成就”感准备下班了。就在这时,商务部与跑口记者联系的约定信号——手机短信来了。大意是说,有一篇涉及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报告刚刚通过商务部网站发布,这是一件关系新农村建设和广大农民生活的大事,希望根据报告发一消息。我赶紧打开网站,一看报告,顿时喜上眉梢。“万村千乡工程”是我接手商务报道半年来一直关注的项目,透过长篇报告,我迅速找到了几块具有本报特色的新闻“金砖”:一是农民得实惠;二是企业得市场;三是政府得民心。接下来我还要寻找连接在金砖之间的泥土——新闻细节。我需要理清事件脉络,不清楚的地方还必须及时请教专家。很快,有专家为我这样一个平时面貌老相、据说还是一个小领导的记者爆发出的孩子般的激动、热情与敬业所感动,跟我讲了很多故事与细节。有了它们,我不仅可以写出一条“三贴近”的消息,而且可以按照编委会要求“通过作品的内容、标题、按语或评论”说话。很快,我不仅完成了900字的消息,配齐了肩主副三题,而且加了500字的编辑点评。且赶在总编室同事处理稿件之前把稿件发了过去。这时已经是9点钟了。
终于可以走了,不过不是回家,而是赶到西单商业街感受那里的元旦促销情况。因为我接到报社新创的《观察》版主编王金福的约稿要求,就元旦促销中的问题写出一篇符合本报定位和读者需要,具有大文化视野的经济话题。
为了这个话题,我已经利用出席各种会议时采访了不少专家,积累了案例与思路,但今天必须抓住元旦促销的良机,去补充现场鲜活的新闻,也顺便再次调查取证。于是我登上自行车,直奔西单地区,从宣武门的SOGO开始,沿路看中友、西单购物中心、西单商场、西单赛特、君太百货;看促销手段、营业时间,观察和采访顾客的反映。为防止出现新闻事实错误,还必须随时拿出纸片,把相关信息记录下来。令我兴奋的是,现场的新闻事件比我设想的新闻脉络不知要生动多少倍。比如,在周边商场狂热的延时促销中,西单赛特独自门前冷落,且宣布正常闭店。这是多么难得的深入采访的突破口啊。我得里里外外找人问问。这时的西单赛特,没有抢购的热烈,没有赚钱的兴奋,在稀稀落落的购物者和售货者中,只有一个活跃兴奋的记者,像穷汉发现了金条。
9点30分,我被保安请出门,眼看赛特闭店。新发现的新闻线索要求我必须到其他店进行更细致的比较。比过之后,我心里更高兴了,为今天发现了这么多出人意料的新闻事实而兴奋:一是西单赛特只打折不送券,整个晚上门庭冷落,和其他商场形成鲜明反差;二是西单赛特不少商品折后价格很实惠,而其他商场即使送券还比西单赛特贵;三是消费者对打折返券也持怀疑态度。这是多么好的素材。带着这份如获至宝的喜悦,我踏踏实实地骑车回家。当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听完新年音乐会的着装齐整的人们正带着满足与喜悦的表情步出人民大会堂,广场四周顿时形成四下散去的轿车的海洋。我想,谁能猜到他们身边这个骑着自行车飞奔赶路的人也在内心唱着一曲自己的《欢乐颂》呢?
11点10分,我回到家。楼下装修精美以饺子闻名小区的饭馆已经关门,我对妻许过的当晚陪她一起吃饺子的诺言已无法兑现。倒是妻早已料到我这个经常因突发事件而不守信用的人可能再次爽约,早已准备下红枣花生小米粥。我囫囵喝下几碗,竟没有想到品味一下其中的温馨。实在是因为晚上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已经太多了,何况我还要马上收拾东西,准备乘4点的火车赶回河北老家——我年过八旬的父母已经知道我要回去,明天肯定早早起床趴在窗边盼望着他们的儿子呢。
别了,我因忙碌而辛苦、因收获而快乐的2005。
补记:当我完成此文时,本报新一期好稿评出,“经典中国·辉煌十五”首篇报道《十五结硕果 腾飞显辉煌》和我2005年12月31日晚赶出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一举三得》均被评为好稿。《促销:从经济学视角看得失》也已传到编辑信箱,等待见报。
(作者为光明日报经济部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