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明日报》2005年的新闻宣传报道中,自8月10日起开设的《走近大家》专栏犹如一道闪电,使人们眼前为之一亮。截止年底,简洁清新的文风使30多位"大家"各显风采,各具魅力,给各界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走近大家》也成为《光明日报》2005年新闻宣传报道的新航标。报社上下同心协力,打开思路,放开眼界,飞扬文采,2005年下半年的宣传报道因此而更加精彩。
《走近大家》栏目的开设缘于本报科技部对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一次独家专访。7月底,钱老从上海来京,点名要见《光明日报》的记者,科技部派记者齐芳前往采访,第二天,专访《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寄语青年学子》见报后,引起读者关注。一些读者很关心老科学家们,打电话到编辑部,希望能了解老科学家的近况。值班编委李春林建议科技部再做些老科学家的采访。在分管科技部副总编辑何东平的支持下,科技部整理了20多名年事已高的著名科学家名单,准备在二版开设《老科学家近况》专栏。8月9日,报社选题策划会上,科技部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天林总编辑的肯定和支持,各部门主任也出谋划策。联想到2005年上半年,一些名家如严文井、陆文夫、冯亦代等纷纷谢世,让人们感伤不己,怀念不己,天林总编辑指示:这个栏目不要局限于科学界,而要扩大到整个知识界。在反复斟酌讨论后,天林总编辑将专栏名称确定为《走近大家》。
科技部老主任周文斌老骥伏枥,不负众望,采写的首篇《王大珩和他自制的放大镜》一刊出,就引来好评如潮,清新的文笔,细致的细节描写,写出了光学家的职业特点和精神境界。
《走近大家》的内容扩展到整个知识界,专栏的采写也扩大到报社各个部门,为了确保专栏有较高的水准和统一的写作风格,新闻研究部及时对"大家"的标准和写作风格提出具体建议:首先,"大家"要具有三个条件:学术上博大精深,是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的行业领军人物;有创造性的思想贡献,引领了一种思想潮流,对社会变改产生了极大的积极的影响;不仅学问好,人品、德行也好。其次在写作上要求要有现场感,通过从人物的只言片语体现人物的大家风范、思想深度;文字要求尽量简洁、生动、形象。最后对工作程序提出建议,强调采访角度和写作切入点的策划。这一建议得到了天林总编辑的肯定,他批示:"此建议围绕中心,积极主动,有见地,有分析,对工作有指导作用,值得大家思考。"
《走近大家》栏目立意高,在与"大家"的对话中,读者可感受到"大家"的思想和睿智。《王大珩和他自制的放大镜》文笔自然亲切,90多岁的王老先生"如果我不为国家做些事,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的话语,让读者感受到了老先生追求科学,把毕生精力倾注于发展祖国光学事业的赤诚之心。《钱伟长的作息时间表》以最平常的作息时间安排,突出了92岁高龄的钱老作为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在工作、生活上严谨有序的性格特点,同时从钱老最关心的四件事:台湾回归、如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科学研究的发展,尤其是如何自主创新中,体会到钱老的爱国情怀、无私奉献精神。《王昆 八路老兵歌不停》实录了80岁高龄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昆老师身在病房,心系民族歌唱事业发展的的情怀。《巴金 人文精神的象征》为读者展现了文坛泰斗巴金先生百年风云变幻的一生,这也是战斗的一生、燃烧奉献的一生。《华君武的"苦恼"》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读者展现了年逾90、幽默豁达的漫画家形象。《吴冠中:我就是进入不了老年生活》中"没有思想的感情平庸,光有思想局限于犀利。鲁迅先生是既有思想又有感情。"吴老先生的话点出了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创造,探索,其乐无穷。《钱学森:思考创新的哲理》通过对话写出了94岁的老科学家的敏锐、严谨、智慧。
《走近大家》专栏上头条,以最具吸引力的人物报道吸引读者,这是《光明日报》办报思路的突破和创新。《走近大家》有8篇在头版头条刊出(《王大珩和他自制的放大镜》、《钱伟长的作息时间表》、《王昆 八路老兵歌不停》、《巴金 人文精神的象征》、《丁肇中:奋斗在尖端科学最前沿的开拓者》、《谈家桢:喜看后辈争创新》、《钱学森:思考创新的哲理》、《强巴赤列:推进藏医药现代化》),5篇在2版头条刊出(《刘白羽:永远的军魂》、《袁隆平的超级满意观》、《周汝昌:假如再见光明》、《又读启功先生》、《丘成桐:享受数学之美》),1篇在4版头条刊出(《欧阳山尊:抗战导演不老心》)3篇在5版头条刊出(《知识农民袁隆平》、《季羡林:大儒无声》、《方坊:和病人悲喜交织》)。巴金、钱伟长、钱学森、谈家桢、丁肇中、启功、吴冠中、王大珩、王昆、袁隆平、华君武、刘白羽、张光斗、张仃、贝时璋等等,这些响当当的高层次知识界领军人物,不仅能产生"领头羊效应",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而且体现了《光明日报》的人才资源优势和在知识界的权威性、感召力,同时,向读者展示了光明日报记者的良好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 "头条是当日报纸的眼睛、脊梁,每月如果有几个内容深刻、主题鲜明、意义重大的好头条,就会把报纸撑起来。记者采访要抓头条,编辑编稿要选头条,值班编委要慧眼识金定头条"--天林总编辑的这一批示,点明了我们在选择头条上的一个新思路。
语言清新活泼,"大家"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走近大家》可以说是常写常新,不仅写出了众多的"大家"形象,而且在写作技巧、切入点、文风、版式等方面都有不断的变化和创新,这一点从文章的标题上可以看出。《王昆 八路老兵歌不停》的标题与今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主题相配合,紧扣了时代旋律。《庄巧生:"我想念麦田!"》写出了人物的职业特点,《袁隆平的超级满意观》有悬念,《钱伟长的作息时间表》、《王大珩和他自制的放大镜》贴近人物的日常生活,显示了人物的个性,《巴金 人文精神的象征》突出了人物的成就。由于"大家"的人生经历不同,专业领域不同,所展现的人物性格、语言特点、精神风貌各具特色;由于采用清新、活泼、生动的文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大家"不仅有名人效应,而且具有轻松愉悦的阅读审美趣味,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和喜爱。
版式灵活处理,人物照片、简介、书法、绘画的有机结合,使版面变得清新、活泼,有了生机和活力。《走近大家》栏目一般情况下以固定的形式,即报道+人物照片+人物简介出现,根据采访情况的不同,版面处理灵活多变,如《张仃:山林作伴情相依》中人物照片换成了张仃自画像,生动有趣,突出了人物个性。《甘惜分 老树添绿笑黄昏》中有甘老的书法"知识不老化 思维不僵化 文风不套化",既表现了甘老对年轻新闻工作者提出期望: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办报水平、改进报道形式,同时也展现了甘老多才多艺。8月24日下午,刘白羽老先生突然逝世,26日《光明日报》刊出《刘白羽:永远的军魂--对一次未能完成的采访的追访》以生活化的语言,通过老战友的回忆,凸显了刘老的精神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记者对刘老的深深敬意和悼念,人物简介以"著名作家刘白羽逝世"的消息形式出现。这一恰当的处理,也表达了光明日报人对刘老的悼念之情。
《走近大家》不仅让读者了解了"大家"的近况和所思所想,同时让读者走进了一个个精彩的才艺天地,了解到了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生,近距离地感受了大家之大,领略了大家之美,从而唤起全社会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人文精神。读者来信反映:"《走近大家》专栏办得非常好,每期我都剪下来不仅自己反复品赏优美的文字,更是品赏'大家'们的精神风采","这个栏目的文章将来如能结集出版,对教育和激励我们年轻人,特别是我们的孩子们,提升全社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一件极为有益的事。"
《走近大家》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批示:光明日报"大家"栏目受到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所发文章质量也高,望不断总结经验,办成有光明日报特色的名牌栏目。
《走近大家》也让身临采访现场的记者深受教育、感动和鼓舞。一位记者说得好:采访八九十岁的老科学家,看到他们不顾年高体弱,仍然认认真真地工作,严谨地对待生活,心里思考的是国家的建设和科技的发展,真的很感动。作为年轻的记者,我们只有兢兢业业工作,办好报纸,才能对得起读者,对得起手中的这支笔和肩上的这些责任。
(作者为光明日报新闻研究部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