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之行
吴力田 

  距上次去贵州已快20年了。一年前在滇采访时,一贵州女记者突然冒出一句:"我们贵州比云南好看多了!"这话令我惊愕和疑惑,谁不知云南这旅游大省天下闻名?"谁不说俺家乡好"呢?小女子的话,让我开始心仪贵州。

  转入猪年,好运来矣!应友之邀,大年初七,随几位艺术家直奔黔南红水河畔的罗甸县,此一去,感慨多多。

  地处黔桂结合部茫茫大山中的罗甸真是风水宝地。有南亚热带的河谷风光,被外国专家赞为"东方洞穴博物馆"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民风极为纯朴的布依族、苗族的人文景观,22条河流自北向南奔流而下……短短10天,收获颇丰。

  下乡入寨途中,总有青山为伴、绿水相随。那沿着河谷蜿蜒而下的河水宛如仙女身上一条条绿色的飘带缠绕在山中,煞是好看!河水绿得令人称奇,总让你想起九寨沟的水。还有那两岸株株相连的凤尾竹,婀娜摇曳,与绿水相映,甚为悦目,令我无数次想弃车沿河步行,去尽情亲近那撩人欲醉的景色。

  罗甸县聚居着21个民族,其中布依族人口占65%,各民族和睦相处,都十分热情好客。曾去一村民之家,前脚刚迈入门槛,就见供奉先祖的堂屋壁上赫然写着3个大字:"河南堂"。他们的祖先是从遥远的河南迁徙而来。扎根于民间的对祖先的敬仰与追思令我感动,这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文明世代得以传承的根基。

  最让我留连忘返的还是有近百个喀斯特溶洞的大小井村。中外游客凡来此处无不感到如入世外桃园。村旁有3条绿色的河水自溶洞流出,在寨脚汇集后缓缓南下。河里偶见撑筏作业的成人,几个赤条条的孩童在水中玩耍,甚至还能看到在河中沐浴的男女老少,此景在罗甸境内并不罕见,让人感悟天地人的融合。抬头望去,古村落依山傍水,古榕树点缀其间,田里有几位婆婆正忙活着什么。寨外则是重峦叠嶂,峰丛簇拥。幸运的布依族村民就在这奇美的山水田园间,世世代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静生活。我们陶醉其中,不禁赞叹:好一幅精美绝伦的山水画巨作!好一处天地人和谐相融的圣地!这既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先人遗传至今的文明的结晶。面对如此宁静的小山村,突然意识到因心静而有的宁和是多么的重要!人类居所若无了宁静哪能堪称"宜居"?来自喧嚣浮躁世界里的我,在这天地间看不到急功近利、大兴土木,大大的"拆"字离这里是那么的遥远。

  心绪难平的我想起北方一座座的荒山秃岭、一条条干涸的河道、一个个没了水的盐碱滩,特别是杨利伟从太空中拍回的照片上那令人震惊的大片黄色,彰显着我国土地荒漠化已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还有那一系列可怕的数字:70%的水资源被污染、土地沙化速度年均2460平方公里、世界10大污染严重的城市几乎都在我国……一味追求GDP和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让我们不仅付出惨痛而巨大的环境代价,也永久丧失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前国家文物局局长谢辰生先生曾在一次会上讲了这样一句话:"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基本失败!"这振聋发聩之语怎不令人为之扼腕、痛心!原本各具特色的古城在追新求异、贪大求洋中已是千城一面。就连古村落也难逃厄运。我见过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为此而落泪。他们在说着"永不言败"、"永不言晚"的同时,仍为挽救败局而奔走呼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面对大小井村,看着村民还能尽情享受没有污染的水,我真庆幸它仍保留着原生态的本真,真希望这一珍贵遗产、这一难得的净土永不被毁。

  返京后,以"大山深处和谐如画"为题做了整版图片报道(光明日报2007年5月21日9版),后被报社评为好稿。

  记者可能是最不枯燥的职业。当记者真好,既能亲近美好,也能面对丑恶,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我会继续关注人与自然等有价值、有意义的专题,一旦需要,扛起相机就出发。

  (作者为光明日报摄影美术部记者)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